大数据产业发展如何跨过数据“关”?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大会论道攻

网络数据安全和用户信息保护渐成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今年3月,美国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上超过5000万用户信息遭泄露,引爆各界舆论。8月底,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公司30亿条个人信息数据被窃取、华住被曝5亿条信息泄露,数据黑产进入公众视野,隐私安全引发各界关注。开放数据开放与共享的界限、标准在哪里?如何通过数据治理平衡开放与安全?数据“关”如何破解?

数据开放与治理迫在眉睫

大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在各行业深入应用落地,数据资源的战略性和商业价值日益凸显。同时,数据复制、传播的低成本带来的数据稀缺性与价值丧失,制约了数据资源的开放。推动数据资源开放与共享既是国家发展大数据的核心内容,也是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

“法规不健全,责权、边界不清楚;标准化后,信息资源多元分布,整合共享难度大;存在技术局限性,打破信息孤岛的时间成本高、效率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手段三个维度存在的问题,导致数据开放共享中的‘不愿、不敢、不易’。”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指出。数据开放共享、交易流通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数据如何治理”。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亦曾表示,数据共享开放程度不高,数据的私下交易暗流涌动,折射出大数据开放与治理迫在眉睫的现实。

大数据产业持续增长,数据共享需求升级

近年来,国家大数据战略全面实施,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在政策、技术、产业、应用等方面均获得长足发展。发改委、工信部、网信办等46个部委共同建立了促进大数据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国有30多个省市制定实施了大数据相关政策文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研测算显示,2017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为4700亿元,同比增长30%。随着大数据在各行业的融合应用不断深化,预计2018年中国大数据市场产值将突破6000亿元。

“全球数据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当下,完备的数据基础、巨大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市场让中国具备创新优势。”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说。

相关产业主管部门不断出台促进数据共享开放、保障数据安全和保护公民隐私的政策法规。但当前绝大部分数据资源还处在封闭不开放的状态,包括政府和公共数据资源。政府部门间的协同也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据媒体报道,长江上游一些地区不愿共享物流信息,形成了联运衔接信息壁垒,出现同样1吨货物百公里运费比经济发达地区高出60元的现象。

加强数据开发与治理,破解数据“关”

数据实现开放共享,才能释放真正的价值。数据安全、共享开放与治理作为大数据产业当中的新热点正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和深层思考,制约产业发展的“数据关”又究竟如何来破解?

2018年初,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在北京、上海、浙江、福建、贵州5省份开展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着力提高开放数据质量、促进社会化利用,探索建立制度规范。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软件所副所长潘文则建议,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定公共信息资源保护和开放的制度性文件,并加强大数据标准化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标准体系。

10月18-19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在京举办的“2018第五届中国国际大数据大会”,汇聚大数据相关主管政府部门,地方信息化、大数据委办局,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相关负责人与行业专家,将共同就建立大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数据资源统筹、数据要素流通、数据安全保障、数据治理准则制定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为健全行业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大数据治理体系建设与完善,助力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