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报告:5%的机构拍摄了最受欢迎的主旋律电影

十八大以来,作为弘扬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我国主旋律电影市场快速发展,从类型片逐渐向电影市场主流地位发展。大数据研究显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是主旋律电影实现质、量齐升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以华夏电影为代表的大型国有背景影视企业和以博纳影业为代表的大型民营机构主导了几乎所有高票房主旋律电影。然而,因多种原因,互联网影视等新兴力量对主旋律文化产品的投入仍然严重不足,如腾讯影业一家占比即达到40%,

根据瞭望智库“主旋律电影大数据”课题组的研究结果:从2013年到2017年,主旋律电影总票房由2013年的6.4亿元增长到2017年84.8亿元,参与各种类型主旋律电影出品、制作的机构增长了291.7%。其中在2013年-2014年、2016年-2017年增长最为迅猛,分别为64.6%、73.4%。

这项研究针对2013年以来的178部主旋律电影,481个出品、制作单位,以及超过80万条观众评论。

数据显示,在主旋律电影总票房前10名的机构中,仅有华夏电影、中影集团两家具有国有背景。如果考虑到单片平均票房的效率问题,民营机构的成绩更为突出。

与此同时,“三无”(无票房,视频网站播放无点击、无评分)主旋律电影仍保持着略高于50%的比例(2013年17部、2017年21部),代表着头部以外的主旋律电影质量整体提升并不明显。这些影片大多具有地方党政机关背景、多为中小型影视机构出品制作。

在当前影视产品精品化明显的情况下,,优质主旋律影片集中于大机构、大题材,及其带来的大投入。商业力量的参与和对主旋律电影的提升,也集中于这个部分。数据也显示,虽然近5年来有近500家各类机构参与主旋律电影,但5%的出品、制作机构获得了95%的主旋律电影票房,生产了最受欢迎的主旋律电影。

不过,对于商业力量、特别是那些雄心勃勃进入影视行业的新兴力量而言,主旋律产品仍不算是很好的标的,特别对于具有较强实力的民营影视机构仍缺乏吸引力。

如,虽然近年来具有互联网背景的影视企业大量涌现,无论在投资规模还是出品数量方面都已经成为中国影视行业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对228部互联网影视公司影视产品(因其主旋律电影过少,统计包含影、视剧)的统计,其中仅有约24部带有较强的主旋律色彩,而古装61部、奇幻33部。主旋律产品也集中在极少数公司旗下,仅腾讯影业就拥有10部,第二位的完美世界为7部,两家占比即达到70%。

研究认为,虽然单片投资不高,但是“小片子”数量增长较快,投资总额较大。在“三无”比例较高——即社会影响极低的情况下,可以说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因此,除了进一步鼓励、扶持头部的民营、国有机构参与主旋律电影,应该在立项层面对“小片子”作出限制。地方性的重要意识形态表达和宣传,应该借助有关部门(如专资办或专门成立主旋律影片协调机构),根据总体计划统一排期,集中资源进行拍摄、制作,提升主旋律电影的精品化水平。

同时,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大型民营投资、制作机构进入主旋律电影领域,包括更加积极主动地在院线排期、票房分账以及资金扶持方面给与支持,包括积极协助其扩展海外市场,推动高品质主旋律影片的国际化。

该项研究也强调,主旋律电影要想真正扩大影响、体现自身价值,说到底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如果不能利用更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吸引商业力量的进入,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壮大问题恐怕很难解决。

谁拍了最好看的主旋律电影

文/冯春、乔柯、朱小巧

主旋律题材,是一种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影视片类型。虽然有多种定义,但人们通常认为,它的主要任务是弘扬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形态。根据近年来的多元化尝试,主旋律影视剧也从风格严肃的政治历史和道德伦理片,扩展演化为日益增多的倡导正向价值观的商业影视剧。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进一步强调,以及对于文化事业创新的加倍重视,主旋律影视剧、特别是主旋律电影快速发展,不仅涌现了《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这样收获巨量票房的新主旋律电影,也出现了《十八洞村》这类制作精美、传播核心政治理念的主旋律电影精品。

据统计,2013年至2017年,主旋律电影从年33部增长到年40部(本文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定义见后文),总票房从6.4亿元飙升到84.8亿元。

与此同时,“三无”(无票房,视频网站播放无点击、无评分)主旋律电影仍保持着略高于50%的比例(2013年17部、2017年21部)。

面对来自境内外的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挑战,承载着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宣示治国理政方略、凝聚国家发展动力、引导社会价值观方向等使命的主旋律影片,正处于一个关键节点:是进一步通过创新、创造在电影市场真正赢得主流地位,还是成为主要面对特定人群的宣教产品?

回顾十八大以来主旋律电影的成长,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是其出现欣欣向荣面貌的主要原因之一。所有高票房的主旋律电影,通常有两种力量共同参与:华夏电影、中影集团这样的大型国有背景单位,以及博纳影业这样的民营影视机构,包括林超贤等一批商业化创制人员的加入。

为了更好洞察新兴力量给主旋律电影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以及以此为基础,对主旋律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深层次的建议,我们以2013年以来的178部主旋律电影、超过80万条观众评论为对象,以出品、制作主体为观察点,对票房、观众反馈等数据进行了分析。

同时,本文也展望了影视市场重要新兴力量——互联网影视公司在主旋律领域的表现。虽然具有强大的资源和创新能力,但仅有腾讯影业等少数互联网影视公司在参与这类具有极高社会意义的文化产品的创制。

期待机制和体制设计能够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身于主旋律影视产品的创制。

第一节主旋律为什么越来越好看

经过咨询多位理论专家和权威人士,本文中的“主旋律电影”涵盖三种类型:

一、核心理念传播:涉及领导人等重大题材,或由省部级政府机构(或类似级别官方机构)参与,或具有较强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特征,着重于国家大政方针、战略或形象宣传。如《十八洞村》、“建国、建党、建军三部曲”等。

二、一般性主旋律:带有较强的核心价值观宣传色彩和军旅、公安等色彩(商业悬疑片除外),但不包含“核心理念传播”各要素。如《战狼》系列。

三、共同价值传播:并不特别突出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和宣传色彩,但宣扬正向价值观,如真善美等,提倡不同文化背景所共同认可的人类美德,如乐观、奋斗、友爱、亲情等。如《滚蛋吧!肿瘤君》。

实际上,具体的划分有时可能既清晰又模糊:很容易指出哪些是具备传统认知中的主旋律特点的影片,但对于“新主旋律”的分类却需要认真思量。比如,同样是票房大片,但《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显然属于两种类型——前者更多展现爱国主义情绪下的个人英雄主义,后者则以更具官方色彩的中国海军行动小组为主角,较多展现国家形象。

根据这一分类标准,以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为时间区间,我们在视频网站、豆瓣等专业网站共查询到178部电影带有“主旋律”标签或可以被识别为主旋律电影,涉及481个出品(含联合出品)、制作单位。

通过下表可见,从2013年到2017年,参与主旋律电影出品、制作的机构增长了291.7%。其中在2013年-2014年、2016年-2017年增长最为迅猛,分别为64.6%、73.4%。出品、制作主体数量的显著增长和多元化,是十八大以来主旋律电影发展的突出特点。

12013-2017年参与主旋律电影的机构数量

从票房看,自2016年起每年都会出现带有主旋律色彩的商业大片,或“新主旋律”影片,总票房基本保持上行状态。2018年由于年初《红海行动》的“超级表现”,拉动了核心理念传播类主旋律影片总体票房的蹿升。

2 2013-2018年4月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及数量、票房分布

下图是出品、制作过不少于3部各种类型主旋律电影的机构,即参与主旋律电影最为活跃的机构。

虽然其数量占所有参与主旋律电影的公司总数的5%,但票房占所有主旋律影片总票房的98.5%,是主旋律电影品质最高的出品、制作机构。

可以清晰看到,大型民营影视投资、制作机构表现最佳,其次是由华夏电影发行公司领衔的国有背景大型影视企业。

1头部机构主旋律影片的数量、类型与票房

下图是上述头部机构参与的主旋律影片的票房分布情况。

注:图中仅展示票房占比大于1%的公司情况

2头部机构主旋律影片的票房分布

以上数据分析,清晰地反映出大型民营影视机构在目前主旋律电影领域的重要角色和地位。事实上,如果考虑到单片平均票房的效率问题,民营机构的成绩将更为突出。

在国有背景机构方面,华夏电影无疑在票房和效率方面都有较大优势。这对于承担核心政治理念传播和主流价值观引领重任的国有文化投资企业和影视企业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示范意义。

在今天的主旋律电影市场,由于商业力量不断加入,其竞争已经可以进入市场评价层面:越来越多的主旋律影片能够“勇敢”地直面观众,与好莱坞引进片、商业娱乐片正面竞争,而不是依靠指令和政策性支持。

从观众评价更能看出民营机构在这方面的优势,这也是其票房表现较好的主要原因。

经过咨询专业人士,我们建立了包涵社会效益、艺术与品质两个一级指标、共计17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然后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收集到的超过80万条网上观众评论进行了分析和评分,据此获得了观众对于主旋律影片的直观评价。

以下,仅选取最为重要的核心理念传播类影片的观众评价加以分析。

图中点的大小,代表了观众对于某一机构影片评论总量的多少。考虑到核心理念传播类影片的特殊性(传统上较难吸引一般观众),评论越多(点的面积越大),实际上也代表了观众对于这部影片越感兴趣。

3头部机构参与核心理念传播类主旋律影片的社会效益得分

4头部机构参与核心理念传播类主旋律影片的艺术与品质得分

5头部机构参与核心理念传播类主旋律影片创制的个数

民营机构创制的影片较国有背景机构创制影片在观众眼中更具优势。当然,民营机构不承担常规宣传任务,参与主旋律影片具有较大自主性,因此其出品、制作的主旋律影片具有少而精的特点。而国有背景机构因政策原因必须参与大量主旋律题材电影的出品、制作,任务较重,成效也可能因种种原因而被摊薄。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分析均针对的是市场表现最好的主旋律影片和最好的主旋律出品、制作机构,分析结果显示了主旋律影片头部集团的情况。而那些真正使观众对主旋律影片产生不佳印象的突出表现为“三无”的影片,将在下节叙述。

第二节谁拍了不好看的主旋律电影

在中国的主旋律电影票房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政策性支持,因此票房数字未必能够真实、全面地衡量一部主旋律电影在观众心中的评价。相比之下,来自网络的数据更具有说服力——是否有人愿意在网上观看,观看后有怎样的反应。还需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相当多的主旋律影片因各种原因并不在院线上映。

我们用三个指标来辨识“不好看”的主旋律电影:无票房(包括进入院线和不进入院线,而不进入院线这一行为本身,恐怕主要源自对于票房缺乏信心),无点击(在主要的视频网站和播放平台播放次数为0),无评分(在豆瓣评分为0,代表着即使有观看也无人关注)。

本次选取的178部主旋律电影中,“三无”电影有108部。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主旋律影片数量增加的背景下,“三无”影片的比例并没有下降,代表着头部以外的主旋律电影,其整体质量提升并不明显。

6主旋律电影中的“三无”情况

以下是根据时间和三种类型划分的“三无”影片

3 2013-2018年4月主旋律电影各类型中“三无”影片的数量

在三种类型中,一般性主旋律类影片“三无”比例最高。

7“三无”电影在各类型中的分布

可以看到,核心理念传播类主旋律影片虽然承载着分量更重的政策宣传任务,但其通常由省部级政府机构主导,具有题材重大、投资较大、要求较高等特点,因此其尾部影片情况明显好于通常由地方政府主导、中小型机构出品制作的一般性主旋律影片。

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因政策性原因,需要以CCTV6为播出平台扶持不进入院线的主旋律影片,导致以其为出品、制作机构的无票房影片比例较高,因此其“三无”影片比例较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以下是在核心理念传播和一般性主旋律两个类型中,出品、制作“三无”影片机构的情况(仅列举参与主旋律电影多于1部的公司、机构)。

核心理念传播类:8核心理念传播类中各机构参与“三无”电影情况

一般主旋律:

9一般性主旋律类中各机构参与“三无”电影情况

在所有481家参与出品、制作主旋律影片的机构中,225家参与的电影中包含“三无”电影。其中有199家“三无”率达到100%,即所拍的主旋律电影均为“三无”。进一步详细分析,其中187家只参与了一部主旋律影片,而这部影片就是“三无”主旋律电影。

通过第一节、第二节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优质主旋律影片集中于大机构、大题材,并得益于由此带来的大投入。商业力量的参与和对主旋律电影品质的提升,也集中于这个部分。相反,地方性(地方政府机构背景、多为中小型影视机构出品制作)的“小片子”,即使有小型商业机构介入,也不能对主旋律电影的品质和影响力有足够提升。实际上,除了华夏电影等少数骨干企业,绝大多数国有影视机构参与的绝大多数主旋律影片都没有亮眼表现,无论在社会效益上,还是在艺术品质上。

虽然单片投资不高,但是“小片子”数量增长较快,投资总额较大。在“三无”比例较高——即社会影响极低的情况下,可以说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因此,除了进一步鼓励、扶持头部的民营、国有机构参与主旋律电影,建议在立项层面对“小片子”作出限制。地方性的重要意识形态表达和宣传,应该借助有关部门(如专资办或专门成立主旋律影片协调机构),根据总体计划统一排期,集中资源进行拍摄、制作,提升主旋律电影的精品化水平。

其次,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大型民营投资、制作机构进入主旋律电影领域,包括更加积极主动地在院线排期、票房分账以及资金扶持方面给与支持,包括积极协助其扩展海外市场,推动高品质主旋律影片的国际化。

从目前情况看,基于市场公平等原则,主旋律电影获得的政策性支持越来越少。这非常不利于自负盈亏的大型民营机构参与主旋律电影制作,特别是不利于以大投入提升主旋律电影的品质和社会影响。

因此,应根据大型民营机构及大型国有企业在主旋律电影领域取得的业绩和实效,设定更为科学、客观、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扶持机制,特别是避免扶持资源仅限于投入国有背景机构。

第三,进一步建立科学、客观的主旋律电影评价机制,完善主旋律电影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也就是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观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的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

主旋律电影要想真正扩大影响、体现自身价值,说到底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主旋律电影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利用更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吸引商业力量加入。

对于商业力量、特别是那些雄心勃勃进入影视行业的新兴力量而言,主旋律电影及连续剧仍不算是很好的投资标的。我们将在下一节针对互联网新兴影视公司的分析中,揭示这个严峻的事实:除了极少数企业自发参与这类具有极高社会意义的文化产品的创制,绝大多数公司更热衷于投入可以带来更高流量的古装、奇幻影视剧。

第三节互联网影视公司的主旋律尝试

近年来,具有互联网背景的影视企业大量涌现,特别是依托BAT成立的影视公司,无论在投资规模还是出品数量方面,都已经成为中国影视行业不可忽视的力量。根据2017年至2018年(少部分追溯到2016年)各家公司发布的片单以及公开资料统计,仅BAT和完美世界旗下影视公司,就宣布出品(联合出品)、制作多达228部影视剧(因互联网影视机构参与主旋律电影过少,本节统计以电影、连续剧为对象)。

同时,互联网影视公司往往坐拥视频平台和强大的宣发渠道,其同等质量的影视产品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因此,互联网影视公司能否参与主旋律影视剧,特别是利用其资源推动主旋律的创新、创造性发展,对于主旋律影视的未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对于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引导,都具有极大意义。

然而,在上面提到的这228部作品中,带有主旋律色彩的影视剧仅有24部。其中,具有较为明显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指向和较强国家政策背景的主旋律影视剧(参考上文“核心理念传播”)有18部。

可以作为比较的是:古装61部、奇幻33部。

各公司参与主旋律影视剧情况如下(含两家或多家公司参与一部):

4头部互联网影视公司参与主旋律影视剧情况

古装、奇幻、主旋律三者数量比较:

10头部互联网影视公司参与影视剧中各类型情况

通过片单可以看到,腾讯影业参与的主旋律类影视剧项目不仅最多,也以核心主旋律影视剧为主,包括《解放战争》、《都是一家人》、《面向大海》、《燃烧的DNA》这样具有极强主流价值观指向的连续剧,以及军旅剧《蓝盔特战队》、公安剧(非商业悬疑)《天下无诈》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传统主旋律IP电影《新冰山上的来客》等。

位于第二位的完美世界影视,其参与的“三农”题材《一号文件》、反映塞罕坝造林的《最美的青春》也都是“过硬”的主旋律影片,《利刃出击》、《试飞英雄》、《蓝盔特战队》是军旅题材,还有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但是,带有公安剧色彩的悬疑、侦破剧不一定是主旋律作品。同样,大量带有军事背景(如退伍特种兵)的产品也没有足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导向,可以被归为健康向上的影视剧作品(参见前文“共同价值传播”)。

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公司对于中国影视行业的改变正在凸显。此前,影视行业的优质渠道和宣发资源主要为大型影视公司掌握,导致优质内容生产人才只能选择和大公司合作。而互联网公司进入后,主要是将资本、宣发等资源投入市场,利用生态扶持有较大成长空间的人才和小型团队,促使行业发生变化,如知名导演团队、中小影视公司获得更好的成长机会,获得品牌影响力。

在这种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互联网公司对于影视题材的引导就愈发重要。特别是主旋律影片还在探索发展过程中,面临利润、创新等重大问题和挑战,且审批等制作过程周期也更长。

如前文所述,之前只有大型影视公司的主旋律作品能够获得较好的票房和观众评价。因此,在“新主旋律”的探索中,在借助影视产品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中,应更加注意引导、鼓励和扶持互联网影视公司参与主旋律影视剧的创制,避免互联网影视公司成为古装剧、奇幻剧等商业类型产品的代名词。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