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中的大类文化,源远流长,不断繁荣发展,一直流传至今。
所谓玉文化是依托于玉石制作的各种工艺和产品而逐渐形成,经鉴赏和审美而不断发展升华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儒家代表孔子从道德方面对玉从物质到精神进行的系统论述,即有名的“玉珉之辩”,总结出了玉的十一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汉代把玉德又规范精炼为:仁、义、智、勇、洁、五德,唐代则又调整为:仁、礼、智、信。以仁、义、礼为核心的德行,是儒家学说的精华,是君子在事业、言行上的道德标准,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爱玉、尊玉、治玉、玩玉、崇玉、藏玉以及对玉情有独钟的理论根据。这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对玉所持有的独特情怀。
此外,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并以为吮含玉石,凭借唾液与其协同效果,能除胃中之热,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就连《本草纲目》中也说到,玉对人身体是有保健成效的。并且翡翠中含有很多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长时间佩带可加快血液循环,推进推陈出新,维护身体健康。
玉还有装饰功能。自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已喜欢佩戴珠宝玉饰。古人佩玉,主要不是简单的装饰,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同时还能体现佩戴人的身份、感情、风度,以及语言交流的作用。君子一般也佩玉,显得非常儒雅,这也在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人的道德,用鸣玉之声限制人的行为动作。
通过以上叙述,玉文化能在中国经久不衰,绝对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有着其深刻的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