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智能硬件“独角兽”们的发展态势
    万能书生09-03 02:06:08
    关注

    “独角兽”(unicorn)概念由美国著名投资人Aileen Lee于2013年提出,系指成立时间在十年内、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优质企业。国际知名硬件创业加速器机构HAX发布的《硬件趋势(HardwareTrends)2017》报告指出,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引领科技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我国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在规模等方面也快速崛起,但在技术储备、创新模式等方面,与美国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此背景下,梳理中、美两国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情况,对我国科技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技术创新驱动,“独角兽”企业呈爆发态势

    一是“独角兽”企业的数量、总估值快速增长。2013年,AileenLee发布的第一份“独角兽”企业榜单仅包含39家企业,总估值约1000亿美元。据德勤数据,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增至252家,总估值达到8795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super-unicorn)数量达到16家。

    二是“独角兽”企业扎堆信息技术领域。“独角兽”企业虽分布于软件、电子商务、金融、医疗健康等20多个行业,但其中超过50%的企业集中分布在电子商务、“互联网+”、软件等信息技术领域,这与互联网普及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渐成熟密切相关。

    三是中美两国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分布“双强”。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美两国分别拥有98和106家“独角兽”企业,占全球的38.9%和42.1%。在16家“超级独角兽”企业中,两国分占7家和8家。中美两国成为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国家,主要得益于两国庞大的互联网市场规模、完善的基础设施、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发达的实体经济和充足的高科技人力资源。

    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大器初成

    一是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从无到有。智能硬件产业涉及环节多,创业难度大。据HAX数据,2013年在39家“独角兽”企业中硬件类企业仅有1家,2017年增加至18家(见表1),绝对数量少但增长迅速的态势明显,未来必将实现更快的发展。

    二是我国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数量和估值已超过美国。美国“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企业服务等“偏软”的领域,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数量、总估值占比仅为5.7%和3.3%。我国“独角兽”企业分布则更加“软硬均衡”,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的数量、总估值占比分别达到11.2%和18.7%,形成了局部优势。

    三是消费电子领域成为“独角兽”集中地。在HAX列举的18家“独角兽”企业中,绝大多数分布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及智能家居等消费电子领域。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发展浪潮下的消费电子升级已成为推动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

    产业风口形成,智能硬件创新创业步伐加快

    一是跨领域资源整合不断加速。未来,智能硬件产品门类将不断增加,由消费电子向行业解决方案延伸。新兴技术产业化速度加快,提升产品智能化。软硬件结合更加密切,产业间资源加速跨界整合,形成“终端+数据+内容+服务”的产业生态。

    二是大量初创企业即将完成蜕变。随着更多创业团队致力于智能硬件创新,智能硬件初创企业得到新一轮产业资本青睐,估值1~10亿美元的优质初创企业不断涌现,即将完成向“独角兽”企业蜕变。

    三是科技巨头对“独角兽”企业的“加持”是柄双刃剑。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美科技巨头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和FAMGA(Facebook、亚马逊、微软、谷歌和苹果)共捕获95家“独角兽”企业。科技巨头的“加持”,能带来更充足的资金和产业资源,但也可能使初创企业卷入巨头间的竞争,丧失经营独立性。

    中美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创新模式:底层技术VS.商业模式

    一是美国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更注重底层技术创新。企业核心成员大多具备深厚的技术背景,侧重于核心技术研发。以MagicLeap公司为例,该公司致力于VR/AR研发,核心团队包括OpenCV发明者、谷歌街景车负责人等计算机视觉行业领军人物。迄今已申请专利发明近200项,累计融资近20亿美元,得到了谷歌、高通、阿里巴巴、摩根士丹利等科技和金融界巨头的认可。

    二是我国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更加侧重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创始人往往从业经历宽广,具备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借助“互联网+”热潮积极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例如,摩拜单车创立于2014年,全球首创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和精细化运维的智能共享单车模式。短短3年,注册用户超过1.5亿,日订单量达3000万,成立不足两年就跻身“独角兽”企业之列。

    含金量:主营业务价值VS.背后远期价值

    一是美国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估值较低但“含金量”不低。2016年,美国“独角兽”企业平均估值32亿美元且集中于“偏软”领域。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的创立时间大多超过5年但估值低于20亿美元。比如,美国医疗健康领域Proteus公司8轮融资总计仅3.5亿美元。美国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大多专注于技术创新,主营业务价值颇高。Proteus公司推出的可吞服智能药丸集成了微型传感器,可在人体内监测生理参数,已获得欧盟CE认证和美国FDA批准,引发美敦力、诺华等巨头的密切关注。

    二是我国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估值较高但“含金量”存疑。2016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平均估值达46亿美元,其中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创立时间大多不足5年,但平均估值超过70亿美元,远高于美国同类企业。然而,除大疆等少数企业外,我国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的高估值,主要源自对共享经济等新兴商业模式背后大数据价值的长远预期。此外,科技巨头的领投也助推了估值的飙升。此类高估值的背后,存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否筑牢、高成长能否为继、价值能否兑现的疑问。

    中美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发展环境对比

    政策:美国制度更全,中国力度更大

    一是美国从立法角度解决初创企业两大痛点。美国知识产权保护和破产保护的司法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完备,从创业的起点和终点有效解决了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公平竞争和失败成本,可有效激发创业积极性,降低创业失败和再创业成本。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创业者的竞争压力和失败成本较大。

    二是我国“双创”政策扶持力度大于美国。美国主要通过推动科技立法、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来帮助初创企业发展。我国出台“双创”、《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部署建设“双创”示范基地,通过财政补贴、产业基金、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手段,为“双创”营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进而带动了独角兽企业的迅速崛起。

    三是我国政府对企业的辅导更加频繁。美国主要进行立法规范和政策指引,对企业的干预和辅导较少。相比之下,我国政府鼓励企业探索创新,对共享经济等新兴商业模式的包容性更强。同时,政府对行业监管严格,立法较为谨慎,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加剧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资本:我国初创企业更易获得投资

    一是美国智能硬件初创企业融资难度较大。美国资本市场高度发达,VC市场规模、投资金额及案例数均高于我国,但从2015年起进入下滑周期。此外,美国VC投资高度集中于软件、医药等领域。2017年上半年,其智能硬件领域吸纳的投资额占比不足3%。

    二是我国智能硬件领域投融资持续活跃。2009—2016年,我国VC市场快速增长,投资金额及案例数年均增速达到34.1%和42.7%。国内VC机构投资风格较美国更为激进,敢于博取超额回报并对智能硬件初创企业较为青睐。以ofo和摩拜单车为例,两者在创立3年内各自获得5轮融资,总金额超过20亿美元。2017年上半年,智能硬件领域吸纳投资额占比超过10%。

    三是我国企业风险投资(CVC)已成为重要的资本来源。CVC系指非金融类企业以战略布局为首要目标的投资。2016年,我国前十名CVC企业参股了TMT领域394家估值超过10亿元的优质初创企业中的一半。截至2017年上半年,BATJ共捕获64家独角兽企业,其中腾讯捕获30家,全球排名第一。CVC具有资金存续期长、附带产业资源等优势,适于激励初创企业原始性创新。

    推动我国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发展的对策

    增强基础技术积累

    围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未来长期国家战略,以及行业和民生的应用需求,寻求在前沿理论、底层软硬件平台与架构、核心制造工艺、关键零部件配套等领域形成变革性突破,强化基础技术储备。

    构筑“独角兽”企业群

    鼓励初创企业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和独立技术团队以入股、收购等方式深度绑定,形成完善的研发组织体系,解决企业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问题。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技术演进和产业生态的“独角兽”企业。

    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一批面向智能硬件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突出产业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服务和产业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提供共性技术研发设计、中试熟化、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交易等各类服务。

    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载体,建立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发展“孵化+创投”的创业服务模式。鼓励智能硬件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以适应产业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业组织新特征。完善科技金融配套,警惕创投领域泡沫。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号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