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金融峰会 | 推动“中国-东盟”金融合作 助力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圆桌会

推动“中国-东盟”金融合作

助力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西部地区如何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

11月2日,在中新金融峰会圆桌会上,多名来自中外金融领域的专业机构人士及学者专家,就如何拓宽普惠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如何推动金融科技创新等话题进行探讨交流。

加大“中国-东盟”金融互惠合作

“中国与东盟在金融互惠合作方面具有很多可能性。”在圆桌会开场交流发言中,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国际署执行署长符美兰认为,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已有很多金融机构开始进行技术方面、金融科技方面的试点合作,取得了宝贵经验,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障碍。

对此,符美兰建议中国与东盟可以在金融技术及其平台开发方面继续加强沟通协作,通过互相学习和机遇共享,为彼此提供更高效的数字化金融服务。

“中国和东盟需要不断优化合作方式,以此开拓金融服务的市场空间。”柬埔寨国家银行场外监管部门主任、总监亨·波马克拉表示,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中,后者可利用前者的科技发展力量,比如大数据处理能力,将自身金融市场开发得更好、更快,前者也可通过与后者合作,在东盟地区培育出更好的消费金融市场,实现双赢。

拓宽普惠金融重在创新及监管

圆桌会上,如何拓宽普惠金融的市场空间,是参会嘉宾关注热点之一。

按照联合国提出的定义,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

“拓宽普惠金融,首先金融机构要加强产品创新,然后重在监管。”柬埔寨ACLEDA银行CEO昌黎认为,政府部门之所以能出台更好更及时的行业监管政策,往往意味着这是金融机构先有创新融资产品投放应用。

对此,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林云山表示赞同。林云山认为,发展普惠金融,简言之就是让困难群体得到足够的金融服务。而目前金融市场上充斥的部分劣质金融产品,导致借贷者债务率不断攀高,完全没有发挥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特点。因此要发展普惠金融,首先一定要坚持高的监管标准。

让“黑科技”推动金融发展

随着全球大数据、智能化进程不断推进,当前种种“黑科技”已经成为金融市场建设的重要补充。

交流发言中,印尼央行数字化和国家支付部门主任威波沃表示,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都已成为推动金融领域发展的技术动力。

“今天的银行服务和过去的银行服务不可同日而语,这正是由于金融技术的改变而带来的。”威波沃举例称,比如在重庆,虽然街上没有很多银行网点,但不少交易支付都能够在手机端很快完成,这样的移动支付对金融业发展就是很好的补充,未来新兴技术的发展将持续改变金融运行及服务方式,推动金融科技发展。

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CEO计葵生也认为,金融科技简单来说就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要培育多层次的金融科技生态圈,需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建成“互联网 金融 政府”综合平台,在此过程中,一系列新兴科技技术将成为推动金融发展的重要助力。

共商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陆海新通道

西部省区市达成十项共识

在对接“一带一路”的中新互联互通陆海新通道(下称“中新互联互通陆海新通道”)金融合作圆桌会议上,重庆发出倡议,提出西部省(区、市)共同推进中新互联互通陆海新通道金融合作的十条建议,得到与会省区市的认同,达成了共识。

这十项共识包括跨区域金融合作制度创新、支持中新互联互通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金融需求、跨区域风险防控协同处置机制、推动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等。

以加强跨区域金融合作制度创新为例,该项共识包括:用好用活自贸试验区政策,重点推动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投融资、跨境金融结算、再保险与保险资金运用、金融机构互设等领域创新。鼓励银行业参与陆海新通道陆上贸易结算融资业务创新,进一步完善“本外币、境内外、离在岸”一体化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依托重庆获批开展的金融标准创新试点,合作探索标准化工作新路径和新模式。

支持中新互联互通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金融需求则包括:共同制定陆海新通道建设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清单,积极争取国家级投资机构,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优先支持名单内的关键、急需节点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需求;支持金融机构对东盟等国家符合条件的陆海新通道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园合作等援助项目给予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支持。

这十项共识的达成,将对夯实资金融通渠道、加快推进中新互联互通陆海新通道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专题会议

物流交易结算中心正式揭牌

为金融、物流、商贸、制造等企业

提供科技、金融、结算等公共服务

11月2日,作为中新金融峰会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结算及金融服务创新专题会议举行。会上,物流行业交易结算中心(下称物流交易结算中心)正式揭牌。

▲国际金融合作提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新动力论坛。记者 罗斌 摄

据了解,该中心是在重庆市与中国银联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下,由重庆物流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的。

物流交易结算中心旨在用“结算 金融”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模式,优化风险管理,打造物流金融生态体系,着力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使物流结算资金与物流金融资金形成闭环,实现金融安全监管和普惠金融,促进物流产业良性发展。

据介绍,该中心的成立,对重庆而言有三方面意义。首先,建设物流交易结算中心,属于打造物流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能够促进对接“一带一路”的中新互联互通陆海新通道建设,从而带动西部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开放,同时也为这些区域的金融互联互通创造条件。

其次是推动重庆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创新,加快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步伐。该中心相关人士表示,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总体框架下,构建具备物流、金融、科技、研究等功能的物流交易结算中心,是重庆探索大数据智能化对物流及金融发展的新变革的重要方式。同时,依托该中心,创新物流及贸易领域结算平台体系、资金管理模式和结算方式,也是重庆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的新举措。

同时,成立物流交易结算中心也是推动重庆物流金融创新试点纵深发展的具体实践。据了解,该中心可发挥物流金融公共服务的功能和作用,破解物流及贸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揭牌仪式上,共有32家企业与物流交易结算中心签订业务合作协议。

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加强对实体经济扶持力度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通过跨境金融服务创新,提升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11月2日,在中新金融峰会专题会议上,多位参会嘉宾围绕加快金融服务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把握金融业对外开放及“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国和东盟来说,都有着非常大的基础投资建设需求。在资本市场领域,两地的金融机构可以很好地服务这个市场需求。”在嘉宾发言环节,新加坡交易所首席执行官罗文才表示,“中国-东盟”之间需要在多个领域持续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罗文才说,近年来新加坡数次到重庆参加多项经贸活动,体现出中新两国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体现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来吸引海外投资的态度,这将加速两国金融市场发展,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新加坡及中国金融机构,能够开展更全面的沟通合作,增强两者互联互通。

对于深化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合作的具体措施,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认为,这需要持续发掘合作机遇。他表示,当前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不仅境内外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取得积极进展,而且国内金融机构的股权外资占股比例也大幅提高,这为中新进一步加深和拓展金融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林景臻提出,应从三方面加强中新项目合作:丰富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内涵,在金融机构设立、跨境贸易融资结算、大宗商品交易等领域发掘合作潜力;深化合作的带动引领作用,将重庆和新加坡两地的金融合作拓展到中国全域以及整个东盟,让中新两国的金融合作惠及更大市场;中新合作开展第三方市场,发挥两国金融业各自的比较优势。

“中新金融合作的重点内容,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林景臻表示,2017年中国民企出口额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近四成,民企在中国对外经贸合作中的活力不断提升,而新加坡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具有非常成熟的经验,这些都为中新两国金融机构合作创造出有利条件,未来双方应继续深化在该领域的合作力度。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还可以考虑设立证券交易所,设在重庆或新加坡都可以,以此连接更多国际资本。”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当前“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期限长、资金流动性差,如果可以把这些投资、股权、债权进行证券化,变成可交易的证券产品,放到特定的交易所上市,则有利于吸引更多项目投资,提高项目建设成功率,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专访

中国社科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

重庆金融政策要注重“两个创新”

中新金融峰会上,中国社科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表示,重庆在制定各类金融政策时,要发挥好自己的优势。

在他看来,重庆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第三个中新政府间合作项目落户,为重庆提供了大量机遇。二是国家批准重庆设立自贸试验区。三是重庆拥有两江新区这样的国家级新区。所以,重庆的金融政策,要充分发挥这三者的优势。

何海峰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他说,想要发挥三者的优势,重庆的金融政策,要做到“制度创新”和“开放创新”。

“比如中新项目,它涉及的领域很多,又是两个国家层面的合作,必然有很多东西与我们此前的规则不一样,这就要求重庆敢于创新,打破旧规。”何海峰说。

至于“开放创新”,他认为主要有三个层面,即平台、技术、项目。比如,搭建新型的对外开放平台,让重庆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使用更先进的技术、让开放更为畅通;引进更好的项目,让开放有更好的载体。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

金融发展应该立足“已有”

“金融业要发展,应该把已有的东西用好、用活。”中新金融峰会上,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各地发展金融业,不要总想引进各种企业、资源,打造各类“中心”,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定位来选择发展方向。

他表示,金融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服务实体经济。在重庆,制造业是最重要的行业。所以,重庆的金融发展,也该围绕服务制造业做文章,比如为制造业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

“制造业有两类,一类是传统行业,比如汽车;另一类则是像机器人这样的新兴产业。重庆应该用好各类金融政策、资金,帮助这些制造业解决问题。当然,企业壮大后,也应该回馈政府。”钱军如此表示。

同时他建议,在金融业的各类业态中,应重视消费金融的发展。他表示,消费金融能够把资金盘活,其市场基础一直存在于城市中,无需进一步“引进”。他强调,发展消费金融,要注重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

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

把绿色投资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充分动员全球资本参与投资,特别是调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尤其要注重推动其绿色投资。”11月2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建议:把绿色投资要素融入到“一带一路”投资中,这既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对外金融投资机构的长期利益点所在。

马骏介绍,绿色投资即环境保护投资,与绿色GDP相联系,凡是用于增加绿色GDP的资金投入,都算绿色投资范畴。他表示,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正面临严峻挑战。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比较粗放,其单位GDP能耗、原木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等指标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导致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要扭转这些不良趋势,不仅得依靠强有力的末端治理措施,还必须采用财税、金融等手段,从投融资前端改变资源配置,让更多资金流向绿色产业,严格控制污染性投资。”马骏认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携手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投资和绿色经济转型,将是共赢互利的合作。而在对外投资中,关注并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亦是我国对外金融投资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强化国际交流、分享发展绿色金融的相关经验,将成为今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合作的重要内容。

瀚华金控总裁崔巍岚:

民营金融机构获得与国际金融合作的新机遇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合作,迎来新的机遇。”11月2日,在中新金融峰会上,瀚华金控总裁崔巍岚谈及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前景时表示。

崔巍岚认为,过去,中国民营金融机构缺乏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通道。而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下,中国民营金融机构逐渐有了对接新加坡“资金池”的一条好路径。

这种情况下,瀚华金控可为企业融资提供多项服务,比如通过担保业务为企业在海外发行债券增信,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企业在海外投资提供配套服务,用“智能金融服务”为企业在国内外融资提供更好的支持……

在本届中新金融峰会期间,瀚华金控作为重庆最大的民营金融集团,签下多个重要战略性合作项目。

譬如,瀚华金控旗下的中新科融(重庆)发展有限公司,与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两江新区管委会、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共同签署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启动区项目。该项目是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探索在重庆设立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由中新双方共同推动。未来,示范区启动区将推动中新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广泛合作,引入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资本、人才和资源,提升国内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能力和水平,助力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此外,瀚华金控还与小米集团、新加坡华侨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中新金融合作,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此次战略合作将整合小米集团的资源和技术、华侨银行的专业金融和财富管理能力,以及瀚华金控14年积累的服务本地中小微企业经验,以平台模式探索全方位、多形式的金融合作。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