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进来看看~这些老重庆的消夏趣谈,你知道吗?

早年间,重庆每年七月到九月,骄阳似火,闷热难耐,室外不可久留。虽说抗战时期本埠已出现冷气设备,但一颗螺丝钉都是洋货,成本高昂,市民无缘享受。为熬过三伏天,人们只好想出一些土办法,将就消夏度日。

01

下河洗澡

重庆老城两江环抱,虽当盛夏,江水水温却只有摄氏十多度,沿江居住者便捷足先登,下河洗澡。参与者多为男性青少年,全身脱得精光,把衣服用绳索、皮带扎紧,固定在头顶,或横渡,或放滩,快活无比。时值瓜果旺季,硕果累累的木帆船泊满码头,小家伙们便趁机偷袭。得手者大啃大嚼,被船老板以竹篙击落者,照样嬉皮笑脸。唯因夏汛水势凶猛,吉凶难卜,每年都有遇难者,学校三令五申却无法禁绝。

1964年,经老体育陈代六提议,市体委在珊瑚坝设立了天然游泳池,以竹筒串连圈住一片浅滩。那时笔者在两路口小学就读,欣然与伙伴前往。顶着午后的烈日疾走,待乘坐木船到达珊瑚坝,好似刚从炉中夹出的铁块,迫不及待跳入水中淬火。冰沁的江水瞬间带来凉爽,无缘无故觉得生命美好。

02

防空洞歇凉

重庆在抗战时期是日军轰炸的主要城市,因而也留下了许多防空洞,冬暖夏凉,温度宜人,成为市民的避暑胜地。十八梯、南纪门一带的居民,有的一早便去圈地,放置板凳桌椅,喝茶、聊天、打川牌。防空洞凉风习习,源源不断,不费水不耗电。待到几碗凉面、稀饭下肚,众人抚摸着滚圆的肚皮,犹如活神仙,一点不羡慕琼楼玉宇。

暑假期间,更有好奇的小崽儿,点着蜡烛、煤油灯,三五成群深入洞中去探险。走着走着,有人突然惊叫一声:“鬼来了!”大家便撒开脚丫往外跑,只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

03

泼水降温

既不滨江又不挨着防空洞的居民,也自有高招。每到黄昏,各家各户便在房前屋后泼水,只见蒸汽升腾,之后尘暑顿消。接着在露天坝摊开凉板、凉床,夏日无雅相,不分男女老少,肢体横陈,见惯不惊。左邻右舍共话桑麻,摇着蒲扇入梦。倘若连晴高温,半夜热醒过来,又去屋里冲个凉,出来倒下去接着睡。

比邻而卧颇有情趣,因为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口若悬河,什么三皇五帝夏商周,仙狐鬼神,“林汤圆”“范傻儿”,讲个不停,津津有味。胆小者听到恐怖处,冷汗直流,不仅忘记炎热,连厕所也不敢去上,硬憋着。

03

自制清凉饮料

但凡老式家庭主妇,都会自制清凉饮料,家中夏日必备。首推老荫茶。其做法是,一早便以大锅盛水,抓一小撮老荫茶投入其中,烧开后还要熬制片刻。待其冷却,斟入陶罐或玻璃罐内。家人回来又热又渴,倒一杯灌进喉咙,满嘴生津,好不过瘾。

其二是绿豆汤。有点像炖肉汤,以小火慢慢熬制,直到绿豆化为糊状为佳。其三是金银花,其做法与老荫茶相仿,它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还可祛邪。

04

游泳池戏水

重庆温泉多,游泳池常年开放,但夏季人们嫌温泉水热,爱去冷水游泳池。上世纪60年代,市中区只有两个公共游泳池。一个是文化宫游泳池,每年7月1日到9月30日开放,从早到晚,每场一个半小时。池边有跳水台,最深处3米。另一个在人民公园,系利用旱冰场改造,水浅,又叫儿童游泳池。

夏日到游泳池戏水者甚多,浅水区摩肩接踵,人挨人。喜水者在游泳池可以泡上数小时甚至一整天。对他们来说,炎热的夏天,反而成了幸福的日子。

05

露天电影

群众艺术馆、文化宫以及第三人民医院、第四建筑公司等单位,常放映露天电影。条件是要有一个大坝子,场内中央架设银幕。天色黑尽,电影上映,观众多居中面向银幕,迟到者则在两侧和后边的空处随意席地而坐。露天场地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故一到天黑,常常人满为患。乘凉加欣赏电影,一举两得。

露天电影多为单机放映,一盘胶片放完,放映员慢吞吞地换片,观众又急得冒汗。

06

消夏晚会

文化宫的消夏晚会办得最好。中门附近设有茶馆,挂着不甚明亮的彩色小灯,游客嗑着瓜子,嚼着花生,期盼偶尔吹来凉风。露天球场成为舞池,总工会乐队现场助兴,帅气的小伙子,时兴用花露水在白衬衫上洒一个“米”字,然后挖空心思去捕捉中意的舞伴。热恋中的情侣,则藏身盆景园的树影中,卿卿我我。小花园有饮料厅,出售点心、冷饮,八分钱一杯的冰冻酸梅汤货真价实,糖汁沾嘴。露天电影散场,高音喇叭还在不断播放《草原之夜》,直到月明星稀。

鹅岭公园、枇杷山公园也有类似晚会,只因要爬坡上坎,参与者少一些。

07

最理想的职业

夏日里,最理想的职业既不是开轮船,也不是开火车,而是在冻库做临时工。石灰市“青鸟”冰糕厂的岗位,意味着既可大吃冰糕,又可免费享受冷气,是夏季求职者梦寐以求的天堂。

来源:今日重庆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