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创新引领民族医药振兴与发展
——首届全国民族医药高峰论坛综述
从区域内发展到走出大山、走下高原、走向内地、走出国门,蓬勃发展的民族医药,正在迈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讲话,为中医药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推动民族医药抱团发展、创新发展,11月23至24日,由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主办,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联合协办的首届全国民族医药高峰论坛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本次论坛以“传承民族医药文化、振兴民族医药产业”为主题,围绕政策支持、产业振兴、科技助推、文化引领4个重点,为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我们希望,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提供服务,可以让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迎接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中华民族贸易促进会总顾问申占华在致辞中如是说。
在本次论坛上,原卫生部部长高强指出,当前,现代医药快速发展,中医药的生存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范围逐渐收缩。一些中医院、民族医院为了存活,不得不大量采用西医技术,中医收入甚至不到10%。
“民族医药不能孤芳自赏、故步自封,要创新,要发展。传承中医药文化,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把中医药掰开了、揉碎了,发现中医药的精髓所在,并将其应用到现代医药之中。”高强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本次论坛上,成立了民族医药工作委员会、民族医药科学研究院。研究院将通过从民族药资源保护、有机种植、科学提取、药效机理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民族医药的技术攻关。
据不完全统计,民族药有8000多种,占整个中医药的70%以上。很多资源,包括道地药材、野生药材,大部分分布在民族地区,成为民族医药发展的有利资源。
“要利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之机,理清全国药材资源的品种和蕴藏量,充分利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准实施,发展少数民族药材产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会长吴刚建议。
在民族医药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代军看来,西医通过医和药的分离,促进了现代药业的发展;医药结合的中医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要让中医、民族医依赖药,一是要诊断体系标准化,二是药品要高效、安全、规模化生产。”王代军说。
王代军认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可以借鉴日本汉方的经验。1967年,日本批准了6个汉方新药,通过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控制质量、提高药效,推动了汉方的快速发展。1976年,汉方提取剂被列为医疗保险药物。如今,很多中国人到日本旅游,都会抢购汉方药。
当前,中药材种植方面存在诸多的行业怪象:农业有区域化的品种,中药材几乎没有,却追求道地性;农林业的品种、繁育技术掌握在科学家手里,有数以万计的种业或种苗企业,中药材的繁育几乎没有技术,没有种业企业,农民自己收种、育苗、种植;农业种植户质量优先,中药材种植户数量优先,滥用化肥、农药……这些怪象导致中药材的品质难以得到保障。
为突破这些瓶颈,民族医药科学研究院通过“一芽一产业、一室一世界”的方式,实现中药材育种的革新;对中药材的栽培实行全程生物防控,提高中药材质量;在民族药的研发上,我们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厌氧好氧兼氧性微生物共生发酵技术,通过ESM(酶和复合共生微生物菌群的耦合)生物反应器体系,极大地提高药用成分的提取率。
20世纪下半叶,科学家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灵感,从实验室提取了青蒿素,通过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创造了医学上的伟大奇迹。这是传统中医药在现代科技支撑下实现的医学突破,为今天的中医药产业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要提振民族医药的前途,要从科研、技术、服务、销售等多个方面形成合力,才能让中医药拥有更大市场、更多活力。”高强说。
在全球回归大自然的今天,伴随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医学模式转变及疾病谱的演变,中医药的独特价值愈加明显,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在“中医药国际化”大背景下,民族医药也成为技术、资本不断涌入的新兴投资领域。
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也对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持续升级、扩容前景充满了信心。当前,整个中医药产业规模还只有3万亿元,要实现“2020年8万亿、2030年16万亿”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民族医药科学研究院的做法,高强十分赞同,他认为,要提高民族医药的使用率、市场占有率,提高影响力,必须从研制高端民族医药产品入手,要敢于创新,勇于走向世界。
除了在药品研发上着力,民族医药的销售布局也在展开。由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中新资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中民贸民族医药产业有限公司,将在3年内在全国范围的居民小区设立30万家以上的中华民族药事服务中心。中心将以实体产业为依托,推出药事服务、公益服务、一乡一品配送服务、社区居民慢性病预防、全民康养培训、志愿者应急抢救等新型社区服务,打造“新零售+服务+公益+宣传教育”门店。
在资金问题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王岽认为,民族医药企业要快速成长,必须解放思想,抱团取暖,重新整合优势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过去,我们说‘同行是冤家’,现在我们要改变这种老思想,实现从竞争到合作。”王岽说,对于合作的各方来说,“自身的核心利益不动、股权不动、资产不动、利润不动,动的不是存量,而是增量,是未来的市场,这样才能把我们的企业、资源发展起来。”
本次论坛还启动了中国民族医药传承与振兴工程的筹备工作,助推民族医药产业实现从小、散、零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化转型。民族医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石巍也表示,在即将推出的《中国民族医药传承与振兴工程纲要》中,文化引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协会计划和央视合作拍摄两部大型记录片《探寻民族医药文化》和《民族地区医生跟诊录》;与中华中医昆仑合作编写《民族医药卷》 ;加快对非遗传承人和古方传承的收集、整理、开发工作,挖掘遴选、整理、传承民族特色医疗方法。
“我们将通过民族医药的传习工程形成民族医药的人才库、专家库、药材资源库,通过文化引领使民族医药产业的商业价值进一步提升,使民族医药的知识产权得到进一步保护。”石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