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上,只有两尊铜像。一尊是李小龙,一尊是梅艳芳。
八九十年代,香港天王天后接连出现,只有梅艳芳被称为“香港的女儿”。
她离世近20年,仍然保持着华人女歌手演唱会场次最多的纪录——292场。《时代周刊》认为她是“东方的麦当娜”,但梅艳芳不止于此,她在24岁就拿到了金马影后。
这样一位传奇巨星的传记片,让人期待,也让人忐忑。
《梅艳芳》上映后,我第一时间去看了。观影过程中,哭了很多次。
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为梅艳芳而哭,不是为了《梅艳芳》。
酣畅淋漓哭一场
“梅艳芳”是个特别好的题材。
从渔村贫民窟歌女,到一代歌姬,到孤独辞世,短短40年的人生,本身就是一段传奇。她是圈内公认的“大姐大”,被不止一人称为是天才,收尽辉煌与荣光;也经历了很多苦难,尤其在感情上,一生渴望被爱,但到最后也没有得到稳定的爱。
她的人生太精彩了,和整个时代、社会也紧密相关,随便挑出一段都能拍出一部电影。
影片《梅艳芳》选择了保守的线性叙事,故事从梅艳芳小时候卖唱的梨园开始。
画面一出来,有点发黄的怀旧色调,霓虹炫彩,琳瑯满目的大商牌,街道上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女孩们大都穿着有独特印花的衬衫或连衣裙,及肩的长卷发……
服化道这方面很用心,能瞬间把观众带回老香港。
影片摘取了梅艳芳人生中的几个事件:和姐姐一起参加新秀比赛、与日本男歌星近藤真彦的恋爱、卡拉OK厅里的掌掴事件、非典时期主动发起的《1:99音乐会》。
这些事件虽然占据篇幅不小,但也是比较笼统地带过了,打动人的是一些小细节。
一次演唱会时,梅艳芳生病腹痛难忍,工作人员不停地给她换热水袋暖肚子。刘培基让工作人员取消演出,梅艳芳却一口回绝,她弯着腰艰难走到升降台,可下一个瞬间就站直身子,巨星气势尽显。
她对舞台的热爱、尊重,她的坚韧、刚强,都在这一个动作中体现。
梅艳芳的孤单、寂寞,也是通过很小的细节展现的。
演唱会后她笑脸盈盈,热情地和粉丝们打招呼,可是,当电梯门关上的一瞬间,疲惫、寂寞立刻涌上她的脸庞。
她又不喜欢一个人,习惯热闹。一群朋友在她家闹得欢腾,她在一旁睡得安稳,大家静下来几秒钟,她反而惊醒了。
这样一个细节很自然地把她身上那种“热闹中的孤单”带了出来,平淡但很触动人。
不过很可惜,这类“走心”的细节只是偶尔出现,分散在一些笼统的事件中。
在看片前,其实最担忧女主角的人选。王丹妮,一位小有名气的模特,在演戏上完全是白纸一张。
她很瘦,但个子高骨架大,面部也偏饱满,和梅艳芳的寡淡锐利有些差别。
但整体来看,她的表现算是有惊喜。
造型、光影在“形似”上给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最后一场舞台婚纱戏,头纱半掩,确实让人恍惚。
虽然梅艳芳后期那种深沉、坚定、释怀,王丹妮没太抓住,显得有些漂浮。
但她在舞台神态方面抓得比较准,好几个镜头都让人感觉梅姐又回来了。
全片最感人的,还是那些真实的纪录影像。
影片以婚纱开头,以婚纱结尾。那是2003年11月,梅艳芳告别演唱会的最后一场。当《夕阳之歌》唱毕,她缓缓走上台阶,转身回眸,挥着手,像用尽全身力气一样大喊了一声:拜拜!
在电影院中看到这一幕的修复画面,泪水根本忍不住。
虽然片中张国荣的扮演者和哥哥相去甚远,但故事行进到4月1日,看到画面中街边崩溃的粉丝,影厅里的抽泣声也跟着此起彼伏。
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让观众在情感上再次怀念两位巨星偶像,为他们酣畅淋漓地哭一场。
流水账式记录,少了人物内核
从儿时、成名、爆红、失意,到重新出发,到最后被病痛折磨离开,影片讲全了梅艳芳的一生,这种方法相对稳妥,但也很容易变成流水账。
《梅艳芳》整体太浮于表面,就好像是一本带音乐的电子相册,浮光掠影地翻完,好像什么都讲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梅艳芳生命中有几个很重要的人,其中一个就是张国荣,两个人之间超越性别的情谊早已成为一段佳话。
但影片寥寥几笔带过了两人在舞厅的初相识、在《胭脂扣》的合作、张国荣的突然离世……
看完之后依旧有很多疑问:他们之间的感情究竟是什么样的?又为什么能成为彼此一生的挚友?
人物内心没有充分展开,各个阶段的故事迅速带过,就导致梅艳芳的很多行为和选择让人疑惑。
她和姐姐梅爱芳从小相依为命,两个人感情非常好。其中一场戏是,姐姐准备结婚。梅艳芳高兴地大喊:我家姐要结婚了。
结果试婚纱那天,主动请缨当伴娘的梅艳芳迟到了整整4个小时。到了婚纱店,全程一副不耐烦的表情,往沙发上一坐:“我现在不是已经到这儿,你还要怎么样啊?”
看到这里真的一头雾水……姐妹俩到底发生了什么?一向没有明星架子的梅艳芳为什么突然会对姐姐这种态度?
影片隐隐约约描绘了梅艳芳的失落与嫉妒,但又不肯多讲哪怕一分,只能让观众觉得困惑。
其实梅艳芳身上有很多特质,拍好其中一个,影片就能很成功。
比如她的唱功和百变造型。梅艳芳的嗓音很独特,在音乐行业里,她如何被接纳、如何保持自己风格、如何创作、如何凭借这把嗓横扫亚洲?
在那样一个年代,她为什么那么大胆成为百变女王,她的理念和目标是什么?过程和阻力是什么?这些和时代的关系是什么,激励引领过哪些人?
她被称为“大姐大”,她怎么从一个小歌女成为行业里的带头人物,她为人处世是怎样的,做了哪些事情赢得了这个称号?
这些问题,我们在电影里,只能得到模糊的答案。
江志强说拍《梅艳芳》是为了“还债”,同时也希望:知道梅艳芳的人可以通过这部电影更加认识这个人,而不认识她的人,可以因为这部电影知道在香港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创造了神话,记住梅艳芳这个名。
可惜,了解她的人不会通过电影获得更多内容,不了解她的人可能也看不懂为什么她能成为一代巨星。
传记片,不好拍,尤其是离得太近的人,就更难拍了。大量与梅艳芳相识的人依然在世,无论是授权还是改编程度,都存在困难。她的经历中也有现在无法公开讨论的部分。
不过,还是感谢有这样一部电影,它或许不能成为传世经典,但可以成为一个怀念梅艳芳、认识梅艳芳的契机,至少能够让我们释放心中的遗憾和思念。
(原标题:《梅艳芳》:让人哭到失控,但没办法打高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