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映衬下的长江巫峡段景象(2019年11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新华社消息,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40年前,一部在长江三峡重庆段取景拍摄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风靡大江南北,三峡红叶的形象深植于一代人心中。
如今,百里瞿塘峡、巫峡两岸,不仅年年有红叶,更处处有绿意。一个生态美、百姓富、文化兴的三峡重庆库区,正向世界展示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成果。
从“红叶年年似彩霞”到“两岸青山相对出”
初夏时节的三峡重庆库区,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境内的长江瞿塘峡一带景象(无人机照片,5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在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桂花村陡峭的山坡上,村民正在对今年新种的6000多亩黄栌进行管护。
黄栌是三峡红叶的主要树种。每到深秋时节,黄栌叶子变红,长江两岸层林尽染,呈现出峡江红叶的独特美景,观赏期长达3个多月。
近年来,三峡重庆库区各区县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长江两岸启动了以红叶树种为主的新一轮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每年种树4万多亩,既修复长江两岸生态,也让三峡红叶更集中连片。
↑重庆市奉节县青龙镇大窝社区景色(无人机照片,5月30日摄)。近年来,为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当地对硫磺厂实施政策性关闭,并通过石漠化治理、植树造林等措施,不断提升大窝社区的森林覆盖率和环境质量。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三峡地区是我国石漠化治理重点区域之一,土地瘠薄、坡度大、不保水,每年夏季还要受到川东伏旱高温的影响,要把树种活绝非易事。
为了种树,当地林业部门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爆破、钻探的工具齐上阵,还用上“土办法”。巫山县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科长周厚林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摸索,巫山总结出了自己的“种树经”:“一个大窝、一袋土壤、一把肥料、一根水管。”
最近两年,巫山县投入5亿多元,完成营造林任务54万多亩,将森林覆盖率从十年前的40%左右提升到60%,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红叶映衬下的长江巫峡段景象(2019年11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过去只有秋冬的红叶有看头,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两岸青山相对出’的美景。”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说。
念好“山字经”的不仅是巫山,瞿塘峡所在的奉节县也以“管住山头、守好源头”的干劲,让“青山依旧、猿声再现”。
↑生活在重庆市巫山县小三峡岸边的野生猕猴(2019年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近年来,奉节县全面启动补植补绿工作,开展关闭矿山、植被恢复和石漠化综合治理,补齐长江两岸、高速沿线、城镇周边“绿化天窗”。
位于瞿塘峡口的老关庙信号台,是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的取景地。在信号台工作了近20年的台长杨青川说,过去瞿塘峡两岸看起来光秃秃的,现在随着生态持续改善,植被越来越茂盛,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猕猴也频频光临,时不时要来信号台“偷”水果。
↑老关庙信号台台长杨青川通过望远镜眺望瞿塘峡(5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现在,猴子越来越多了,通过对猕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持续保护,‘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惬意畅快重归三峡。”奉节县委书记杨树海说。
告别“一煤独大” 孕育“生态宝贝”
扼守瞿塘峡口的奉节县,古称夔州,既是一座风光壮美的山水之城,也是一座积淀深厚的文化名城。虽然坐拥自然人文宝库,奉节却长期以煤为生。2016年以前,奉节是全国产煤百强县之一,全县30个乡镇中,涉煤乡镇达23个,拥有产能9万吨以下的煤矿39个,煤炭及涉煤行业从业人员近30万人,煤炭产业一度贡献了全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重庆奉节瞿塘峡一带景色(无人机照片,2019年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当地干部群众关闭煤矿,坚决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道路。
告别“黑色依赖”的奉节,将当地2300多年柑橘栽培历史发扬光大,成为全国著名柑橘产区之一。
如今,奉节脐橙种植面积达35万亩,年产量33万吨,综合产值约26亿元,2019年脐橙产区贫困户户均收入2.48万元,全县7006户贫困户在脐橙产业的带动下实现稳定脱贫。
↑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权发村村民在装载刚采摘的脆李(2018年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脆李、茶叶、油橄榄、中药材……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巫山、奉节按照低、中、高不同海拔区域,规划种植适宜的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孕育出一个又一个“生态宝贝”。
巫山脆李,仅用几年时间,种植规模达28万亩,实现了沿江地带应种尽种。1斤李子鲜果最高能卖近20元钱,成为扶贫的“大产业”。
↑23岁的罗国键在位于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的自家脆李种植地里录制用于推广营销的视频(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年年扮靓三峡的红叶,现在不仅能观赏,经过雕刻加工也能卖钱。在巫山县双龙镇安静村,来自重庆市文联的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王涛,牵头建起红叶艺术品加工工坊,请来重庆市知名剪纸艺术大师黄继琳教村民“剪红叶”,制作红叶书签、画框等产品。
经过1年多的努力,在攻克了红叶保存等技术难关后,订单开始慢慢多了起来。在工坊工作的贫困户刘忠梅告诉记者,上个月她拿到1200多元工资,“在家带孩子、干农活的同时,还能有这样一份收入,真是做梦也没想到。”
↑重庆市巫山县双龙镇安静村村民刘忠梅在红叶艺术品加工工坊内展示红叶产品(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文旅融合焕发生机 绿色基因不断更新
生态兴则文明兴。三峡文化历来以其壮丽雄伟的自然山水和源远流长的人文荟萃闻名遐迩。在新的历史阶段,三峡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绿水青山能变金山银山,文化资源也要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围绕山水和人文打造全域旅游,长江三峡作为旅游目的地更有看头了。
↑演员在《归来三峡》实景演出中表演(2019年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奉节把文化资源作为发展的最大魅力、最大亮点、最大品牌,推动文化场景再现,启动建设中华诗词碑林、竹枝词主题公园和杜甫草堂等项目。还持续深化大型诗词文化实景演艺《归来三峡》,建设《中国诗词大会》永久会址,让中国诗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巫山通过种好红叶树、建好红叶园、办好红叶节,将“三峡红叶”打造成美丽中国的名片。目前,巫山已连续举办13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在国内形成“北有香山红叶,南有三峡红叶”的口碑。
↑重庆市巫山县双龙镇安静村村民在红叶艺术品加工工坊内作业(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现在,每到红叶似火的时节,在巫山神女峰脚下的抱龙镇青石村,三峡移民易光琼开的农家乐就会迎来一年中最火爆的时期。每天数百名游客到此欣赏三峡红叶,听“神女”美丽传说,品尝农家生态美食。
三峡重庆库区基层干部群众认为,新的三峡文化,就是要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三峡库区发展的普遍遵循和价值追求。
↑在巫山县双龙镇安静村,来自重庆市文联的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王涛在红叶艺术品加工工坊内整理摆放红叶产品(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在决策中,坚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五个关系,以实际行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在具体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招商引资坚持“大小不论、污染不要”,项目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环保把关”,真正做到“美丽之地”拒绝污染。
↑位于奉节县白帝镇的重庆橙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脐橙分选包装车间内摆放脐橙(2019年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在生活中,坚持共建生态文明,共享蓝天白云,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环保生活方式,协同推进生态美、百姓富、文化兴。
云从三峡起,天向数峰开。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三峡重庆库区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历史机遇,不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三峡库区生根、发芽,绘就一幅“新三峡”的壮丽图景。
新华社记者 李勇 陶冶 周文冲 王全超
原标题:待到满山红叶时——三峡重庆库区践行新发展理念面面观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