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官大学问大、权多项目多:学阀当起科研“掮客”!
09-05 14:36:33 来源:半月谈微信号

半月谈微信号消息,一手要项目,一手“转包”“分包”,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工程承包领域,在科研领域也时有发生。当前,科研“以项目论成败”的导向使得科研人员不得不积极争项目、囤项目,干不完再分包出去;一些学阀垄断大项目,充当项目“二传手”;甚至个别科研人员在项目中“藏猫腻”,通过假分包、假外包,虚报劳务费等方式违法套取项目资金。

囤项目,再“分包”:学阀当起科研“掮客”

“在高校,虽说教书育人是主业,但做项目才是创造价值的活动。”某985高校青年教师李纯(化名)点出了当今学界对于科研项目“格外重视”的原因。

科研人员反映,科研项目在职称晋升、人才计划评选、学科评定等方面是重要的衡量指标,许多高校、科研院所都在积极申请项目。“科研就是以项目论成败,项目附带着论文,项目多论文也就多,项目多招的学生也就多。”一名科研院所工作人员透露。

某高校生物教师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一年多次申请项目,“中签率”差不多是25%,即便知道做不完,也要多拿几个。目前,他正在做一个立项资金近百万元的项目。“这个项目分解成任务A、B、C……有的是由自己的学生做辅助工作,有的则是外包给相关公司去做,最后交给我汇总处理。”这名教师说。

部分科研人员坦言,要跑项目,某种程度上就要靠托关系。某知名高校副教授对半月谈记者说,请客吃饭,搞好关系,这样才好拿项目。

官大学问大、权多项目多。不少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还反映,当前科研项目按照行政级别分配的现象十分常见。院长、校长、院士等身居“高位”的人更容易利用自己的声望和人脉关系,“拿项目”“揽课题”,然后再转手出去。

“几个大佬拿项目,拿到大笔经费再转包给同事或自己带的学生做。”一名高校科研人员说,一个立项资金200万元的项目,分给别人去做,可能就给他们180万元经费。他坦言,年轻的老师往往只能申请到“豆腐块”项目。

在华东地区从事信息科学研究的一名青年科研人员说,自己的导师是某科研院所所长,业内有一定知名度,与相关部门关系到位,自然容易拿到数额巨大的项目。拿到项目后,再找几家外面公司和学生一起做。

假分包钻空子,项目资金有流失隐忧

目前,项目分包自有其存在理由。许多大型科研课题复杂程度高,一个课题组往往难以独立承担,需要与其他科研院所或者科研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完成。

某科研院所信息科学科研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大项目下面有若干子课题,这些子课题难免与其他项目存在内容交叉,将部分子课题分包给有研究基础的其他学者或公司顺理成章。

同时,项目分包有时也实属无奈。某高校科研处负责人说,有的课题上半年立项,下半年就要求结题,只有半年时间,老师们只能将活儿外包出去。

但项目分包行为,很容易让人打起违规套取科研资金的歪主意。正在参与某科技专项的一位科研人员直言,课题分包给关联公司的惯常做法是以承租实验设备、委托科研的名义将课题经费转移至关联公司。

以他参加的项目为例,该课题部分经费就是以委托科研的名义分包给长三角地区的两家公司。而这两家公司实际都是有关联的自办公司,他本人则在公司里领取“专家费”。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科研人员以子课题需要相关单位提供技术协助或者咨询为借口,通过与相关单位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手段,将科研经费拨付给该单位或企业,事后以其他名目将科研经费套现后返回到自己手中。有的则是找一个“中间人”注册公司,把项目分包给这个公司,而“中间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就是科研人员自己。而在此过程中,利用“中间人”公司虚列劳务费,成为套取项目经费的常见手法。

至于“中间人”公司能不能“接得住”项目,有业内人士表示,项目通过验收其实不难,评审专家互相认识,你给我行个方便以后我也给你行个方便。

原标题:官大学问大、权多项目多:学阀当起科研“掮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