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啥是佩奇》走红网络 中纪委:礼物应回归文化本色
01-21 14:27:2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纪检监察报消息,近日,一部电影的宣传视频《啥是佩奇》走红网络。视频中爷爷大费周章为孙子准备礼物的温情故事,串联起乡村与城市、现实与想象、误解与沟通等等多个角度的话题,迅速引爆了朋友圈,网友们纷纷评论“既心酸又感动”“亲情才是硬核”。的确,最是真情动人心,视频中满溢屏幕的乡情、亲情,带着中华文化特有的质感与味道,朴拙却浓烈,勾起了观众的回忆,拨动着大家的心弦。

视频结尾处的细节耐人寻味。从乡下进城与儿子一家团聚过年的老人,等不及吃完饭,就着急地把带来的礼物掏出来,一袋袋亲手摘的蘑菇、打的大枣、敲的核桃……如果单从经济价值来看,这些礼物可能不值钱,但正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加持,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植物、果实,便显得格外不同、弥足珍贵。还有那个用红布包裹的关键礼物——爷爷在别人的描述下亲手制作的“小猪佩奇”,也成了感人至深的无价之宝。

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表达祝福和心意或以示友好,人与人之间互赠的物品,其本质是传递信息、情感或意愿的一种载体。在中国古代,礼物最早指“典礼文物”,本身就有遵守礼制、讲究分寸的涵义。礼尚往来,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礼物重情而不重价,“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如果有人送出远超正常交友标准的礼物,古有“羊续悬鱼”“子罕退玉”式的婉拒,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礼物”一旦掺杂了太多的“私心杂念”,从一点“不成敬意”的“见面礼”,到高档烟酒、名贵物品,再到巨额钱款、车辆房产,便失去了原本的美好寓意,变为利益交换的道具,甚至是包着糖衣的毒药,成了“不能承受之重”。收了“大礼”、丢了操守、毁了前途,这样的前车之覆并不少见。礼物的背后是真情,还是“私心”,如果不被贪欲所蒙蔽,其实不难分辨。

春节将至,人们不免要走亲访友、迎来送往。礼物,应该回归文化本色,多一分真情,少一些杂念。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一杯清茶、一句温暖的祝福话、一道亲手做的家乡菜,让人没有顾虑、没有负担,这样的真心实意才会在纯粹淡然中“却上心头”,余韵悠长。

原标题:多一分真情 少一些杂念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