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法律制裁、侦测软件……严打学术造假,其他国家有这些妙招
02-14 19:46:14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近日,因为学术造假,明星翟天临一时深陷舆论危机,他的“学霸人设”也已崩塌。尽管翟天临就学术风波已发表致歉,北大光华学院也对此作出回应,将依法依规按程序处理。

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学术造假?

我国古代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学而优则仕”一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传统理念。虽然舆论也在不断地呼吁“文凭不等于水平”,但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选拔机制却一直没能完全走出“文凭等于水平”的误区。

timg.jpg

走进形形色色的人才招聘会,各单位的录用标准往往在学历上有着严格限制。一个人,不管实际工作能力有多强,只要没有相应学历,就会在竞争的第一关被淘汰。不少单位的职称评定,也与学历水平及论文发表数量严格挂钩。

于是,为求职或评职称,有些人就想方设法去读文凭甚至买假文凭充数,也有人采用请客送礼等方式在别人的论文上署名,有的甚至公开剽窃。与此同时,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浮虚之风也在学术界蔓延。 

近年来,不止国内,其他国家也时有发生学术不端事件。那么,针对学术造假这一现象,其他国家又是如何应对的?

德国

会受到各学术部门的纪律处分以及法律的制裁

德国的《学术头衔使用法》规定,在两种情况下学位将予以剥夺:一、发现学位论文有造假、抄袭等学术不规范的现象;二、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行为有悖道德准则。

timg.jpg

为避免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德国各大学都在进行严格自律教育,它们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开声明坚决抵制学术腐败现象。汉诺威大学专门指定一位资深教授负责审查博士论文,一旦发现论文造假,就会立即交由有关调查委员会处理。很多科学研究机构做出特别规定,青年科研人员进入该机构工作,首先要接受学术道德的特殊培训。大量学术腐败事件也催生了一系列专门检测学术论文抄袭的网络以及一个新的职业——抄袭猎手,即专门查找学术造假的人。

日本

伦理研修强化自律

由于科学研究的专业性和内部性,一般人很难发现造假,常常是由同行对比研究后才提出质疑,而杜绝造假主要靠科研人员的自律。为加强科研人员的自律,从根本上减少论文抄袭,2006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置了“不良研究行为特别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研究活动中不正当行为的应对方针》,对研究活动进行约束,以预防伪造、篡改数据与结果、盗用他人研究成果及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不当署名等不正当行为。《方针》指出,研究中的不当行为是对科学的背叛,也是科学工作者对存在价值的自我否定和毁坏。学会、大学、研究机构要基于自律发挥自我净化作用。

timg.jpg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管辖,从2013年起接受其提供政府科研经费的学者必须接受科研伦理研修。研修教材以美国大学使用的教材为基础,结合日本法律、文化和文部科学省的方针编纂,通过电脑学习,每科需时30分钟,学习后还要进行测验,确认理解程度。其中,政府研究经费的使用等7个科目为必修,利益冲突等3科为选修。

爱沙尼亚

全面引进侦测软件防学术剽窃

爱沙尼亚全国高校系统自2013年起,在全国高校和学术界全面引进了软件“剽窃侦测系统”,以侦测教育及学术界的剽窃行为,保护知识产权。

据介绍,这个侦测软件可以对高校教育和学术数据库内的各类考试论文和学术研究论文进行单一或群体的智能化侦测,并得出是否剽窃的结论。

被侦测的论文包括那些来源于英语材料的爱沙尼亚语论文和来源于爱沙尼亚语材料的英语论文。

塔尔图大学相关工作人员说,软件的开发和在高校教研系统的应用,对于防止和杜绝学术造假非常重要,它有助于保护学生、教师和其他教研人员学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并为打击学术剽窃造假提供参考。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而不是侦测剽窃行为。

美国

专业期刊设“关卡”设专门机构追查

在美国,科研成果报告能否在相关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是评判该成果是否得到认可的重要标志。因此,专业期刊是美国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关口。

在美国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一般都要经过几道“关卡”。以美国著名专业期刊《科学》为例,该期刊有一个专门的审稿编委会,由来自全球的100多名顶尖科学家组成。他们负责审定提交给《科学》的各类论文的重要性和可信度,这些论文中只有约四分之一能通过编委会审查。此后,该期刊还会请外单位专家对论文匿名评议。

对于“高风险”论文,这份期刊的审查工作异常严谨。所谓“高风险”论文,是指那些可能与人们直觉相悖的科学发现,以及有可能引起媒体或政界强烈关注的具有轰动效应的研究成果。

对于这些“高风险”论文,除常规审查外,还要额外再接受一层审核,如要求论文作者提供更全面的论文原始数据等。

美国政府部门中负责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是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研究诚信办公室”,该机构专门调查和处置那些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的不诚信行为,并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违规情节和处置决定。

“研究诚信办公室”的经验表明,调查、处理学术腐败,不能只靠科学界和科学家的自律,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做后盾。自律和同行间的彼此监督固然重要,但由于学术腐败被戳穿意味着身败名裂,因此被指造假者常常倾向于对同行质疑采取敌对态度。在美国,这很容易引起官司。

为此,“研究诚信办公室”采取的方针是,揭露、调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内情的科学界承担,但对于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包括如何获取物证、传唤证人等,该办公室则准备了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对策。

新西兰

学生论文造假 教师负连带责任

以梅西大学为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会连同指导教师的姓名公布在网上,一旦发现论文有剽窃嫌疑,根据程度不同,指导教师将承担连带责任。

这些规定均被写入大学《学术诚信政策规定》《违反诚信制度的处理办法》等校规中。

除用惩罚手段进行约束外,梅西大学还采取授予荣誉学位称号的方式鼓励学生保持诚信。这些荣誉学位称号是校方在正常学位之外授予学生的一种奖励,是学生良好表现的证明。

不过,一旦在校期间有诚信“污点”,无论成绩多好,都无法获得荣誉学位。

英国

反剽窃课程 避免“非故意”剽窃

鉴于2017-2018学年牛津大学学生学术剽窃事件数量创下纪录,校方开设专门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引用参考文献,避免“非故意”剽窃。

除了解哪些做法会构成剽窃以及正确的论文引注方法,学生还将经由这门课了解防剽窃软件Turnitin的作用。

反剽窃课程主要针对研究生,同时欢迎本科生听课。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牛津大学认定53名学生在2017-2018学年有学术剽窃行为,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数字在2010-2011学年为7人。

罗马尼亚

硕博必修学术道德和诚信课程

近年来,罗马尼亚论文剽窃、文凭造假等腐败案例频频见诸报端。

去年1月,罗马尼亚教育部发布新闻公报说,因个人创作和科学研究在硕博学业中占比很重,故从2018-2019学年开始,学术道德和诚信课程将成为硕士和博士生的必修课,但对本科生这些课程仍是选修课。

根据罗马尼亚教育法,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制定大学道德和专业准则,通过教育、行政和技术等方面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惩罚手段,确保学士、硕士及博士论文、学术论文或其他著作的原创性。

法国

严谨学术氛围+整体评价体制

法国各研究单位除提倡加强行业道德教育以外,主要通过制定行为准则和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等措施,来创造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和相对宽松的整体评价体制,防范学术腐败。

比如,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就成立了科学伦理委员会,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科研道德准则和条例,内容涉及防范科研舞弊和非法占有科研成果等,并且规定了研究人员在科研评估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教育研究人员尊重科学伦理,正确处理个人研究自由与社会义务的关系,委员会尤其重视对科研人员的整体评价,避免研究人员因过度追求眼前利益铤而走险。

由此可见,整治一系列学术造假行为真的刻不容缓,不仅要严打更要严格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资料来源:新华国际头条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