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发现】
NASA宇航员太空待340天 DNA发生永久突变
看看新闻消息,NASA宇航员史考特(Scott Kelly)在国际太空站待了340天,科学家很好奇他的身体状况是否有出现变化?于是找来和他基因相同的双胞胎兄弟马克(Mark Kelly)进行比对,结果发现史考特“免疫系统和DNA修复功能”出现突变,从遗传基因的角度来看,是无法恢复的永久损伤。
据《科学》期刊的研究报告,55岁的史考特回到地球3年后,科学家对他展开全身的检查,发现他待在太空的这段期间颈动脉和视网膜变厚、体重变轻、肠道微生物增多,以及认知能力下降,不过,这些症状大多在回到地球6个月后逐渐消失,唯独基因中8.7%的变化至今仍未恢复。
史考特表示,刚回到地球的那几天非常难受,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活力相当疲惫,“我还以为自己得了流感”。
佛罗里达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赛德勒(Rachael Seidler)说,“这些基因突变不会对宇航员造成直接危险,但不排除会增加他们未来罹患癌症的风险。”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癌症生物学家贝莉(Susan Bailey)表示,人类染色体末端有个叫“端粒”的部分,通常随着年龄增长会渐渐缩短,辐射、污染、压力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它加速变短,但奇怪的是,史考特去一趟太空后,端粒竟然没缩短,反而比之前更长,换句话来说就是“他的细胞比以前更年轻了”,很有可能是“太空唤醒他体内某部分沉睡细胞”。
研究人员指出,史考特基因产生突变有5种可能,其中包含太空辐射、零重力环境对生理带来的冲击,因为史考特当初待的太空站,正好处于高能带电粒子范艾伦(Van Allen)辐射带下方,辐射量是地球的48倍,所以身体细胞会一直忙着修复放射线伤害,才会出现这种突变。
【爱的奇迹】
昏睡近千日植物人被爱唤醒 醒来第一句话:“我爱你妈妈!”
封面新闻消息,自贡人的朋友圈一周来被一条信息刷爆:该市第一人民医院一位昏睡了两年多的植物人恢复了意识,能够开口说话啦!而他醒来第一句话:“我爱你妈妈!”
母亲和医生都充满了信心
随着消息的传播,一个坚强母亲,忠贞的妻子加上慈爱的岳母,还有更多相识和不相识的人,在近千个日日夜夜用爱唤醒植物人的故事,也逐渐完整起来。
“儿子,自己用手扶好。嗯,用力呼吸。千万不要睡着了哈。”
4月15日早上,在四川自贡市一医院神经外科病房里,吴永秀把一个雾化呼吸器放到儿子彭维庆手里,帮助他含到嘴里进行雾化呼吸治疗。
彭维庆可以自己扶住雾化呼吸器
这在半个月以前是吴永秀想都不敢想的事:一个整整昏睡了两年多的植物人,已经能够听懂简单的话,而且可以和医护人员、家人积极配合治疗。
“这真的是奇迹!”自贡一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黄维亮说,“至少在我亲眼看到的植物人病例中,这是第一例。”
坚强母亲吴永秀
“老天,是不是我要苦出头啦?”67岁的吴永秀早已精疲力尽,睁大泪眼望着病房外的天空喃喃自语。
从儿子2016年8月发病算起,吴永秀已经在绝望中坚守了接近一千个日夜。和她共同撑起这片天的,还有她的儿媳、亲家母,以及已经逝去的老伴。“还有儿子的同事,同学、老师,他住过的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包括病友,还有更多我们不认识的人。没有他们,我撑不到今天。”
能够和医生简单交流了
2016年8月,西南油气田自贡采气作业区职工彭维庆因意外摔倒颅内受伤,随后病情加重。在成都空军总医院接受多次手术后保住了性命,但从此进入深昏迷状态,即俗称的“植物人”。
2017年9月,在医生建议下,吴永秀带着儿子回到自贡,住进一医院继续治疗。在此期间,彭维庆的父亲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离世。
儿子凶吉未卜,老伴撒手西去,当时65岁的吴永秀告诉自己,“只要有一口气,就决不放弃!”
医生介绍,彭维庆转入医院时,已经接受了十几次手术,属于严重的高级神经功能障碍,昏迷不醒。在医院建议下,吴永秀同意儿子继续接受手术,恢复高级神经功能。“这实际上是一场赌博,我赌的是儿子的生命。”
随后,彭维庆先后经历了3次手术。
这位坚强的母亲绝不放弃
吴永秀和儿媳及年逾七旬的亲家母一起,又开始了围绕昏睡的彭维庆日夜操劳的日子:
每隔两个小时翻一次身、3个小时喂一次流食,每天全身按摩、叩背、吸痰、擦身体、换尿布……
为了保证女婿喂养的流食有足够营养,岳母李淑坤每天清晨六点多钟就把在家准备的汤粥送到医院。“鸡汤、鸭汤、营养粥,一周不带重样。”
妻子阳李平每天下班后接了孩子赶到医院照顾彭维庆。两代三个女人共同的目标是:只要彭维庆还在,这个家就在。
除了她们,从成都就开始护理彭维庆的护工吴姐(吴贤珍),也一直坚守在这支特殊的队伍中。“她这两年几乎就从来没有脱过衣服谁上一个完整的夜晚。”
今年2月,吴永秀在给儿子擦洗身子的时候,看到他露出了笑容。那一刻她泪水夺眶而出。
彭维庆开始逐渐表现出对外界的反应。4月1日是彭维庆42岁的生日,在气管手术口缝好后,他艰难地说出了两年多来的第一句话:“我爱你妈妈!”
【熬鸡汤】
“太用力的人,跑不远。”
1
小欣是名大四的学生,去年连续九个月都在准备一场考试,压力太大,导致内分泌失调。
她说,每天都不开心,起初是吃不下饭,去医院看过之后也没得到好转,后来又莫名其妙地开始暴饮暴食,每天都要吃很多东西。
备考那段时间,她从不和外界交流,每天都不停地逼着自己读书复习,最后竟然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都变迟钝了。
临近考试,她整个人几乎是崩溃的。
我不敢问她考试结果,只是安慰她,尽力就好。
小欣说,她家庭条件不太好,上大学靠了不少亲戚朋友接济,所以在学业上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我的高中同学阿枝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阿枝一直很努力,成绩也一直很好,但她在高二的时候得了一种怪病,一学习就头疼。去医院看,医生说,她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建议休学。
不得已,阿枝放弃了高考。
但是,阿枝在工作后参加自学考试的过程却异常顺利,看书学习丝毫不会头疼。有次我们聊起她退学这件事,她说:当时太看重得失了。
有句话说:“你执着于什么,便会被什么所伤。”人的能量需要循环,不能持续消耗。如果一味地消耗自己,身体和精神上都会不堪负荷,那些让你太过在意的东西反而会更快地失去。
所以说,得失心太重,不是一件好事。心平气和下的努力,才更有效率。
2
小柔是我在写作班上碰到的学生,她学习的劲儿可以用“拼命”来形容,即使是遇上加班,她也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赶稿。
有一次她加班到晚上十二点才下班,到家还花了三个小时把当天的作业赶了出来。
小柔每次都会给自己定下一个相当高的目标,比如,哪篇文章一定要去大平台发稿。
但她是新手,从语言到结构都还处于很生涩的阶段,离上大平台还得好一段路要走。我建议她慢慢来,她反问我别人能行她为什么不可以。
我告诉她,许多学员都是学了好久的,拿自己第一个月的作品去跟人家老学员比,对自己不太公平。
她说,我比别人更努力,就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超越他们。
那个月,小柔并没有如愿上稿,毕竟写作能力不是一两天就可以练出来的。知识的积累、语言的掌握,乃至思维方式的训练,都不是猛下几天功夫就可以达成的。
后来我问她还有没有继续写作,她说,自己不是写作的料,所以放弃了。
我着实为她感到惋惜。虽然我不认可她急于求成的心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进步很快,从最开始完全不理解新媒体的写作方式,到最后能完整地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她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只是,她自己不满足于这样的速度,总是恨自己不能一步登天。
用力过猛的人对自己行为的期待值通常都比较高,一旦短期的付出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便会产生挫败感,便会质疑自己,甚至放弃自己的目标。
3
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有一个答案是:太用力的人,跑不远。
有句老话也说,欲速则不达。
有许多人都那么急切地盼望成功,恨不得一朝拼个出人头地。可是,成功从来就不是一步登天的事情。它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一路会有挑战,会有质疑,会有孤独,会有打击,我们只能循序渐进,慢慢接受时间的洗礼,没有谁能跳过这些过程一夜长大。
一场长跑,如果在起跑的时候就拼尽全力,那么后半程就很难有能量再继续坚持。如果想要跑得更远一点,就得一直保持匀速前进。
我们需要很努力,也需要保持耐力。努力本应是人生常态,而不是某一刻的自我燃烧。越是想跑远一点,就越是要对自己耐心一点。
结果越是重要,我们越要看淡,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因为,只有你安心耕耘,收获才是顺其自然的事。如果因太在意得失而乱了耕耘的步伐,只会适得其反。
哪怕是眼下的这场考试失败了,哪怕是眼前的一件事情办砸了,也不能证明人生从此失败。
我们的命运从不会在一朝一夕的得失中成为定格,只要你不把眼下当终点,那么你的未来就永远有希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