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委组织部昨天发布任前公示,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李汶娟拟任保山市市委常委。
长安街知事注意到,这位出生于1981年9月的女干部为了到“小凉山”扶贫,放弃了国家公派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李汶娟
李汶娟,女,傣族,1981年9月生,管理学学士、文学学士、艺术人类学硕士,2004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云南省社科院人事教育处副处长、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宁蒗县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宁蒗县委副书记(挂职)等职。现任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
她长期从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推介 2011年受邀赴美国国会下设智库东西方中心、夏威夷大学进行项目合作与访问,专著《印象云南——美丽土地上美的故事》入选香港高中生必修必考通识教育科书目。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李汶娟被称为“小凉山最美的索玛花”。索玛花是彝族同胞对杜鹃花的叫法。也有人说,索玛花是彝族的象征。彝族女婴呱呱坠地后,父母常为其取名为索玛,有吉祥欢乐之意。
而“小凉山最美的索玛花”这个昵称的背后,其实是李汶娟3年多深入扶贫的努力付出。
2018年10月,李汶娟获全省扶贫先进工作者称号,并登台自述,以下为全文——
我是云南省社科院的李汶娟。2016年初,我坐着当地老百姓的载货船,沿着滚滚的金沙江而上,到宁蒗担任县委副书记、驻村工作队总队长。
这个俗称“小凉山”的地方,是全省二十七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江边的悬崖上,到处是简陋的木楞房,背柴的彝族女人艰难而行,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家家火塘红,户户有炊烟,阿妹去上学,不再挥羊鞭”是小凉山各族儿女对早日脱贫的渴望。
刚到宁蒗时,我问村支书熊宝有什么困难,这位豪气的大伯笑着说:总队长,我不和你要钱,我和你要人。我们最缺的是能干活、接地气的驻村工作队。
我意识到,如何管好用好这600名队员是关键。我顶着压力,坚决撤换了一批履职不到位的工作队员。让队员学说当地话,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传党的方针,落实扶贫政策。通过不断地锤炼,工作队逐渐成为贫困户用心的帮扶人,用力的好亲人,用情的知心人。
初春的牦牛坪下了两天的大雪,贫困户马尔布从角落里抓来几个干瘪的洋芋,约我和工作队在火塘边吃晚饭。这个七十多岁的彝族老人,说起全村世代都在喝雨水,眼里含着泪水。看着漏雨的木楞房、发霉的荞麦、火塘边发黑的棉被,我内心倍感惭愧。我带着工作队到大凉山调研,组织筹集挂联资金近亿元,开展为每户贫困户修建一个厕所和浴室、一个节能灶、一个碗柜、一个储粮器、一套桌椅的“小凉山文明生活六件套”运动, 改变凉山地区“家里无厕所,吃饭在火塘,粮食杂乱放”的状况,让贫困户树立起脱贫的信心。
索玛花漫山遍野时,我和工作队沿着江边的悬崖峭壁,赶到加泽村油米村小组。贫困户正准备拆了百余年的石房盖砖房。我们反复和贫困户商量新房怎么建,帮助油米制定发展规划和帮扶措施,70多栋百年的石头房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我带着社科院的团队提出藏羌彝地区经济文化走廊建设方案,收集抢救了散落在民间的100多卷彝族文化古籍。
我意识到,要把良好的风尚树起来,传统的文化留下来,更要让外界的客人走进来。我带着挂联单位十多次往返国家民航局汇报宁蒗的航空扶贫,泸沽湖直飞成都、重庆扶贫航线陆续开通,让小凉山儿女走出去,让全世界走进宁蒗逐渐从梦想变成现实。
为了到宁蒗扶贫,我放弃了国家公派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我和所有的驻村工作队员一样,有过不知如何解决困境的迷茫、有过让贫困户误解的委屈、有过被落石砸到身上的后怕、有过思念孩子的泪水……但这所有,和乘船渡江一样,都已成为尘封的记忆。如今,牦牛坪全村喝上了自来水,用上六件套的马尔布,充满了脱贫的自信;加泽通了公路,这个金沙江深处的古村落迎来了游客……小凉山精准扶贫规划正在从蓝图变成最美彝乡的画卷。
为实现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批又一批驻村工作队员担负使命和重托,与各族儿女携手相伴,砥砺前行。用有情怀,能吃苦,敢担当、讲奉献的驻村精神,书写新时代的最美人生!
原标题:80后“小凉山最美索玛花”拟升厅级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