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被垃圾分类支配的恐惧,日本人50年前就感受到了
07-03 16:59:53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号

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号消息,最近,大家是否感受到了被垃圾分类支配的恐惧?

7月1日起,上海正式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上海居民扔垃圾时要严格分类,分别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而且扔垃圾还得定时定点。

垃圾分类真的不简单,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还好分辨一些,干垃圾和湿垃圾就让人有些一头雾水。恨不得见到一个垃圾就问它:你是什么垃圾?

这可让习惯了“自由式扔垃圾”的网友坐不住啦,为了处理好垃圾分类问题,方法想了一个又一个。其中一曲改编自《上海滩》的分垃圾神曲近期引发了垃圾分类全民狂欢:

纸巾,干垃圾,不管多湿都是干垃圾;

瓜子皮,湿垃圾,不管多干都是湿垃圾。

猪能吃的是湿垃圾,易腐烂的,能够粉碎的;

猪不吃的,你不懂的,只要无害,统统干垃圾……

此曲融合了“猪分类法”和“不选A,不选B,不选C,所以选D”的排除法,真是功德无量。

 

笑归笑,笑完了还得办正事。垃圾分类首先在上海试点,随后还将在46个重点城市推进垃圾分类的实施。所以别急着幸灾乐祸,还是抓紧时间学学垃圾分类吧。

邻国日本一直以“细致到严苛”的垃圾分类闻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日本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

垃圾分类的史前时代

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运动,走上了工业化道路。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也逐步凸显。

1900年,日本制定了《污物扫除法》,规定了城市行政部门应当负责垃圾处理工作,这一法案为后来的一系列垃圾处理法案开下先河。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当年的《污物扫除法》,面对的是一个尚未完全工业化、发展程度有限的日本,只是勉力支撑。二战后,日本致力于经济复苏,“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现象也随之出现,垃圾产量与经济增量同步爆发,《污物扫除法》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环境恶化埋下了诸多隐患,从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环境污染,日本曾发生“四大公害病”——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四日市哮喘和痛痛病。环境污染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矛盾于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

当时的东京是日本垃圾问题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垃圾围城”,街头到处飘散着工厂废气和汽车尾气,“大白天里连富士山的样子都看不清”。

当时日本教育家高桥敷教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撰写了《丑陋的日本人》一书,历数了日本人乱丢垃圾、随地小便、从不排队等不文明行为,大肆批判日本的民族性。

这段日子,日本饱受垃圾困扰,是黑暗的史前时代。这个时代将由一把火来终结。

火焰时代

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的圣火,点燃了日本人对经济、环境以及自身之间关系的思考,成为了日本干净起来的起点。

为了给外国人留下良好印象,当时的日本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卫生推广活动。东京各个家庭都收到一本宣传手册,各自治团体纷纷上街进行清扫。也是在这个时候,日本街头第一次设置了垃圾箱。

同时,日本人重新构思了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针对下一代。从1962年12月开始,每个月的10号变成了“首都美化日”。1970年,认识到问题严重的日本国会通过了《废弃物处理法》,明确规定生活垃圾由政府处理,工业垃圾由企业自行负责的原则。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曾经日本对垃圾的处理方式只是简单的回收填埋,对于国土面积狭小而多山的日本来说,垃圾处理能力无法跟上垃圾产量。所以,日本消灭垃圾又多了一把火——焚烧。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垃圾焚烧厂的数量占到了全球的70%,全国超过1/3的城市固体废弃物通过焚烧处理,到了1996年,全国有垃圾焚烧厂1854座。可以说垃圾焚烧为日本垃圾处理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垃圾的大量焚烧又带来新的敌人——二噁英。

二噁英是多氯甲苯、多氯乙苯等有毒化学品的俗称,是一级致癌物,被称为“毒中之毒”。二恶英是工业化社会产生的恶果之一,曾被认为主要来源于化学药品和杀虫剂。

直到1976年,人们在荷兰的焚烧炉里发现这一物质,垃圾焚烧与二噁英污染之间的关系才开始为人所知。7年之后,日本人发现了同样的现象。从那时开始,人们意识到二噁英不仅仅是个化学物品问题,还是个垃圾处理问题。

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气中测得的二噁英水平是其他工业国家的10倍,日本被称为“二噁英大国”。

火焰时代解决了问题,同样也留下了问题,日本人再一次寻求改变。

循环时代

1999年,为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日本明确提出了3R原则: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再生循环(Recycle)。

日本作为资源匮乏的国家,对“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句话深有体会。将垃圾分类,最大化地回收利用资源,既可以解决资源稀缺的问题,同时还改善了环境,可谓一举两得。但是,塑料在垃圾中一直是块难啃的骨头,它不易降解,焚烧又容易产生有害物质,各国都想了不少办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在日本确立了3R原则以后,塑料垃圾有了去处。废弃塑料瓶,罐头等,都可以作为再生资源来生产新的产品。

2010年,日本全国共收集PET塑料瓶62.8万吨,其中接近半数在国内得到回收利用。所回收的PET废瓶,在国内有17.2万吨经过破碎和清洗,得到高品质再生原料,用于生产塑料膜,化纤等产品。

不仅如此,曾经作为“二噁英工厂”的垃圾焚烧厂也摇身一变,与居民相处融洽。东京23个城区内的近20座垃圾焚烧厂,全部位于东京的核心区域,与周边的商业中心、居民区融为一体。生活垃圾经焚烧后的余热用来供暖和发电,发电后产生的次生垃圾炉渣,可以变成建筑骨料或环保砖,用来铺路、建房。

不仅如此,垃圾焚烧厂还是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地点。焚烧厂会安排公众参观和学习,并借此普及环保知识。为激发孩子们对环保知识的兴趣,垃圾焚烧厂还专门设置了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游戏机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日本大阪的舞州垃圾焚烧工厂,修建得如宫殿一般。

在与垃圾斗争的过程中,日本政府推进了一系列立法和宣传工作:

1991年,日本制定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

1995年,制定《容器包装再利用法》 

1998年,制定《建筑再利用法》

2000年,制定《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法》

......

日本孩子从幼儿园开始,都要被教过垃圾分类的规则。有的学校还会组织去垃圾焚烧厂参观,令环保深入人心。环保在日本开始变得像系鞋带一样自然。就这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爱干净的日本人”这个崭新的形象才确立完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在与垃圾战斗的历史上,走过不少弯路,也面临过诸多问题,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也要面对将垃圾分类从理论变成实际的过程。但相信在一段漫长的转型期后,垃圾分类会不那么痛苦。

中国的垃圾分类时代即将到来,走在马路上,没事儿我们可以多看看眼前的东西,仔细对着它想想:你是什么垃圾?

原标题:被垃圾分类支配的恐惧,日本人50年前就感受到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