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李小龙被布拉德·皮特轻松击败?为什么昆汀的这部新片,会引起影迷这么大的反应
08-10 19:00:42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号

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号消息,7月26日,昆汀的新电影《好莱坞往事》在美国公映,李小龙又成了网络热议的话题。

电影中,关于李小龙的情节不多,只有短短几分钟,如今却成为美国社交网络上最热的话题之一。据传说,在这部电影中,李小龙表现得“像个笑话”,其放出豪言,称自己的双手是“致命武器”,可以轻松击败拳王阿里,结果却被布拉德·皮特打得灰头土脸。

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抗议道,在电影院里,听到观众对自己的父亲发出嘲笑,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

大洋彼岸的中国网友们也开始发声,认为昆汀此举,是对李小龙的一种亵渎。

但不光是对于华人,即便是对于美国人而言,李小龙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他不仅是一个演员,更成为了一个时代符号。即便他已经逝世多年,但影响力却跨越了时间,各个领域都依然深受他的影响。

被“神话”的李小龙

谁是李小龙?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上个世纪,闯荡好莱坞的华人不少,但绝大多数都被人默默遗忘了。如今的国人,评不了黄柳霜的演技,更不认识黄玉美、陈美丽,但你若是在路上随便拦下一个人,和他们聊李小龙,对话五轮不成问题。

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李小龙身上的“标签”。标志性的吼叫,快到连摄像机都捕捉不了的拳腿,和叶问、成龙、甄子丹、查克·罗礼士等名人的逸事,甚至师徒关系,都是津津乐道的谈资。

再如他的肌肉。至今仍然被职业健身人士所称道,两张宽阔的背阔肌,被誉为 “圣诞树”。

他的死也充满了传奇色彩,1973年7月20日,32岁的李小龙在拍摄《死亡游戏》时,死在台湾女星丁佩的床上,此时的李小龙是有妇之夫,家里还有两个孩子。

他的死引发了轩然大波。法庭公布的死亡原因是,李小龙对止痛药物过敏,从而引发脑水肿。空手道冠军查克·罗礼士也证明,从1968年起,李小龙因为举重,意外导致脊椎脱位,需要长期服用肌肉松弛剂,松弛剂和头痛药产生化学作用,大概率会导致脑水肿。

虽然法庭排除了他杀嫌疑,但外界的议论并未就此停止。大家众说纷纭,坊间充塞着种种阴谋论。为此,丁佩一生也饱受非议,甚至被怀疑为直接害死李小龙的凶手。

1993年,李小龙其子李国豪在电影《乌鸦》片场拍摄枪战戏时,因为道具枪里射出真子弹,击中其腹部,导致流血过多,不治身亡。这种堪称离奇的死法,更是加深了外界的怀疑与猜测。

传奇、阴谋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了一个面目模糊的传奇形象。

历史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龙在旧金山出生。小时候跟着叶问学咏春。除此之外,他还爱跳舞,得过香港的恰恰舞比赛冠军。

在美国,他除了练习咏春,还开始接触柔道、空手道等新招式。1967年,他在西雅图挂起了“振藩国术馆”(李小龙原名李振藩)的牌子,准备开课收徒,却招来了当地日本武师的不满。对方前来踢馆,结果李小龙只用11秒就战胜了对手。

当时,好莱坞银幕上的中国人形象总是愚昧无知、留着辫子的底层民众。而且当时扮演中国人总是白人,故意化妆成丑陋猥琐的样子,靠扮丑来取悦白人观众。李小龙暗下决心,决定进入演艺界,改变观众的成见。

1966年,他获得电视剧《青蜂侠》的演出机会,饰演配角加藤。这是李小龙在影视上初获成功的一个角色,他因此被亚洲观众所熟悉。当时的李小龙踌躇满志,在一张便笺上,用英文写下了著名的《我的明确目标》:

“我,李小龙,会成为美国最高片酬的东方巨星。作为回报,我将奉献最刺激的表演,并竭尽我作为演员的才能。从1970年开始,我会扬名世界。从那以后,直到1980年底,我会赚到1000万美金以上的财富。然后,我将随心所欲地生活,获得内心的和谐与幸福。”

但他在美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当时美国人还没有摈弃成见,无法接受一个华人英雄。因此,1970年,李小龙决定“曲线救国”,先回香港打出名堂来,再回好莱坞发展。

回国之前,李小龙联系了邵氏影业,但邵逸夫觉得李小龙开价太高,一口回绝。

嘉禾影业老板邹文怀得知后,当即找上李小龙,许诺不但给他高片酬,还帮他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双方根据票房分账。

李小龙极为精益求精,拍摄时,每一个武打动作都先画出分解动作,经过严格设计,不断重拍。他和嘉禾一起,接连推出《唐山大兄》 《精武门》 《猛龙过江》。几乎每一部电影都会创下香港票房纪录。而《龙争虎斗》全球票房更是超过了2.3亿美元。

最让人惋惜的,是其最后一部作品《死亡游戏》。这部电影中,李小龙本人一共只拍了十多分钟的镜头,就离世了。当年电脑特效技术聊胜于无,如何把电影补全,成了令很多人头疼的难题。虽然最后电影还是补拍完毕,但很多手法都不令人满意。眼尖的观众发现,其中一幕画面,是将李小龙的照片贴在了镜子上,让演员借位拍摄完成的。

质疑:他只是个演员,不能实战

近年来,随着“徐晓东打假传统武术”的发酵,很多人都开始质疑起了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进而开始怀疑起李小龙来。最常见的说法是,演员都是打套路的,碰到职业格斗选手,一触即溃。

其实,接连掀起的“倒神运动”跟早些年的“造神运动”脱不了干系。在地摊文学盛行的年代,关于李小龙的夸张传说不绝于耳,诸如“一秒出六拳”“一拳400公斤”等传奇数据比比皆是。

这种严重脱离现实的鼓吹,反而妨害了对李小龙遗产的深度发掘。诚然,李小龙的确是个演员不假。但他绝不是仅仅只有花拳绣腿。事实上,他早就开始对传统武术进行改造和提炼。

一个为后世所惊讶的点在于,他的训练理念,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其中一个证据是,当年他训练时使用的分指拳套,在三十多年后的UFC综合格斗拳台上依然被广泛使用。

在中国,不仅各个传统武术门派之间有隔阂,即便是同门之间也会相互提防。“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理念甚嚣尘上。为了维持师父的威严,有些人不惜教授假招式浪费徒弟的时间。为了不至于败阵丢脸,各个门派之间也很少进行比武实战。

当年李小龙在奥克兰创办武馆。当地华人武师禁止他把功夫教给白种人,并且上门挑战。结果李小龙只花了三分多钟,便将对方派出的武师击倒。

虽然胜利了,但李小龙却很沮丧。在他看来,击倒对方居然花了三分多钟,实在太慢,咏春拳似乎还不够实用,必须要进行改良。

在他的概念中,传统武术中的各种手法招式里,存在着大量的花招废招,必须剔除。功夫不是体育,也没有规则,唯一的要求是:以最快的速度击溃对手。这也是他后期创办截拳道的思想。

现任UFC总裁白大拿(Danna White)对李小龙在综合格斗事业上的贡献赞不绝口,不仅称他为“百分之百的综合搏击之父”,甚至还在一次采访中,公开将他和巴西柔术的创造者格雷西家族进行比较。

“格雷西家族和李小龙的不同之处在于,李小龙从不会只认定一种流派。他在六十年代一直教育人们,不要只盯着一种流派,因为没有最好的流派,要兼收并蓄。”

言外之意相当明显:格雷西家族还不能抛弃门户之见,而李小龙早已超越了一门一户的范畴。

诚然,如今,四十年过去了。当年李小龙坚持的一些训练法,如今看来显得有些不科学。比如用电流刺激肌肉;把牛奶、生鸡蛋、生牛肉、维生素片放在榨汁机中打碎喝掉;超量训练,不注意休息和恢复等等。

但他的确是时代的先行者,这一点谁都无法否认。

李小龙的遗产

李小龙1973年去世,到现在,已经46年过去了。他的影响力却一直还在。

上世纪的明星李小龙穿越而来,在嘈杂的互联网时代,显得有些面目模糊了。初识李小龙,并且为他的成就所震撼的观众们大都已经老去。但随着时间流逝,他的身上沉淀出了更为厚重的东西。

知乎上有不少关于李小龙的热门问题。诸如“李小龙是不是被高估了”“李小龙和泰森打架,谁会赢”“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谁更厉害”等问题层出不穷。 

所幸,问题下的高赞回答则几乎都在反驳问题本身。其中,一位网友有力地写下这段话:

“李小龙火起来时,是美国60、70年代,那是什么时候?是白人至上的时候,是种族歧视最严重的时候。如果李小龙没有真本事,放心,一贯恃强凌弱的美国人一定会先于你们把他踩下去,完全用不着你们来怀疑。” 

还有人写道: 

“……这一切的成就,主要都是在六,七十年代,那个仍然种族歧视盛行的美国创造出来的。因为有了他,华人和亚裔在美国乃至世界才有了一个正面积极的形象。要知道,之前西方影视中的华人往往是傅满洲一类,长辫子,细胡须的病歪奸诈之徒。” 

武术之外,很少有人知道,华盛顿大学时,他主修的专业是哲学。为了不浪费时间,他经常一边运动,一边看书。他不光研习西方的哲学理论,也会在东方的古籍中寻求思想依托。

他将哲学思想融入到了武术中。他多次说过:“清空你的思想,摒弃一切形式,像无形的水一样。当你把水倒入杯子,它就成为杯子的形状,当你把水倒入瓶子,它就成为瓶子的形状,当你把水倒入茶壶,它就成为茶壶的形状。水可以流动、渗透、滴落,也能摧毁一切。成为水吧,我的朋友。”

他身高只有1米73,体重62公斤,肌肉呈条状,与高大强壮的传统好莱坞硬汉不同。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他的身影激励了无数人民。

在一次采访中,导演吴宇森深情地说道:他的电影确实影响了我,让我意识到电影中真正的中国精神。

成龙大火时,不少人称呼他为第二个李小龙。成龙本人一直反对这种说法,他说,李小龙是唯一的,没有人能够取代他。 

大多数美国人也承认了他的贡献。1999年《时代周刊》列出20世纪英雄与偶像人物名单,李小龙与戴安娜王妃、美国总统肯尼迪等一同上榜;1993年美国发行李小龙逝世20周年纪念钞票,好莱坞大道铺上李小龙纪念星徽;2000年,美国政府宣布发行一套《李小龙诞辰60周年纪念邮票》,这是继玛丽莲·梦露和007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艺人,也是华人中的第一人。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总有那么一两颗群星,改变了潮水的方向。

原标题:李小龙:被神话的与被损害的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