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清漂队在丹江口水库清理巡逻
水质监测人员从六米多的深度,取出可直接饮用的“丹江水”
北京青年报消息,在昨天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蒋旭光指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年来效益显著,改变了广大北方地区、黄淮河平原的供水格局,水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改善了供水水质,使北京城区73.3%用上了南水。
同一天,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市扶贫支援办召开南水北调通水五周年新闻发布会。市水务局副局长刘光明表示,五年来,北京累计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超过52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首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状况。
北调成果
本市收水52亿立方米 解决北京城区73.3%用水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光明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北京市水务局在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的前提下,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同时利用调蓄工程向大中型水库存水,增加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并向密怀顺等地下水源地和城市河湖补水。
35亿立方米用于自来水厂供水
超过52亿立方米的进京江水中,有35亿立方米用于自来水厂供水,解决了北京城区73.3%的用水。目前,北京市使用南水北调水的水厂有9座(分别为第九水厂、第三水厂、309水厂、田村山水厂、郭公庄水厂、城子水厂、长辛店水厂和通州水厂,以及今夏投入运行的第十水厂),占城区供水总量的七成,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以及大兴、门头沟、昌平、通州等部分区域,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人,市民普遍反映自来水水碱减少、口感变好。
同时,除优先满足居民用水需求外,向密云、怀柔、大宁、十三陵等本地大中型水库存蓄江水6亿立方米。江水进京后,一方面替代密云水库向自来水厂供水,一方面通过新建的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利用京密引水渠反向输送南水至密云水库,有效促进了密云水库蓄水量节节攀升,水面不断扩大。2019年夏天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26.8亿立方米。
此外,还对本市有条件的地下水源地开展了试验性补水,累计向密怀顺等水源地回补地下水4.15亿立方米,有效促进了地下水资源的涵养。
从2016年开始,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水位连续四年止降回升,今年11月底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2.9米,与江水进京前相比地下水位回升2.76米。
让更多的市民喝上优质的南水
刘光明透露,到2020年,本市要用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来水,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喝、存、补”供水工程体系,推动京津冀区域河湖水系(水利工程)互联互通,每年可利用外调水12亿立方米以上。
而为了让更多的市民喝上优质的南水,按市政府统筹安排,正在积极推进大兴支线、河西支线等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第三阶段建设任务,可进一步增加石景山、大兴、丰台河西地区及门头沟新城的水源保障,并开辟南水进京的第二条通道。同时,日供水能18万立方米的黄村水厂、15万立方米的良乡水厂即将建成通水;亦庄水厂、石景山水厂、大兴国际机场水厂、丰台河西二和三水厂、温泉水厂等新水厂建设进度也在全面推进中,这些新水厂基本以“南水”为水源,将来会有更多市民都能喝上千里之外的南来之水。
据悉,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明确的“用足中线、开辟东线、打通西部应急通道、加强北部水源保护”的外调水工作思路,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后续规划将以做足节水、用足中水、立足客水补充为前提,以水源保障和供水安全为核心,最终实现除延庆区外其他15区均可用上南水。
水源区农特产品在京销售超亿元
市扶贫支援办副主任孙占生指出,今年以来,水源区农特产品在京销售超过1亿元,500余种特色农产品走进北京市民的餐桌。
据了解,2013年初,国务院部署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建立水源区与受水区互助合作机制,明确北京市与河南、湖北两省水源区建立协作关系。
据统计,调往北方的丹江水,95%以上取自南阳,南阳在库区及其周边县区重点培育猕猴桃、食用菌、薄壳核桃、金银花、软籽石榴等生态经济产业,推广生物有机肥和低毒无毒农药,大力建设环库生态隔离带和干渠两侧生态廊道。与此同时,自2014年开展对口协作工作以来,市区安排资金32亿元,实施项目900多个,双方互派挂职干部320多人次,培训干部人才10000余人次,重点在水质保护、精准扶贫、产业转型、民生事业、交流合作等领域支持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北京16区与河南、湖北两省水源区16个县市区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今年以来,水源区农特产品在京销售超过1亿元,500余种特色农产品走进北京市民的餐桌。最近,首农集团与水源区特色农产品销售企业签约,期望让首都人民分享到更多水源区绿色生态产品。12月1日,北京通往南阳的高铁开通,借助便利的交通,积极组织首都市民到美丽的库区旅游消费,感恩回馈水源区人民。
据悉,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通过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生态等协作,助推5万多名贫困人口脱贫;促进民生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水水源
探访水源涵养地 生态经济发展路
2014年12月12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闸门开启,一渠丹江水倾泻而出,出南阳,跨沙河,穿黄河,一路北上,跨越1432公里抵达首都北京。对南阳来说,实现水质保护和经济发展互融互促,助推绿色发展保民生是永恒主题。
日前,北青报记者走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探访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及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造生态农作物脱贫
南阳市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在保护水源的使命下,淅川县致力于打造“水源”“林海”“果乡”“药库”等特色生态品牌,初步探索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模式。此前,淅川县张河村是当地著名的辣椒村,为了保护水源水质,张河村放弃辣椒等对生态不利的农作物,改种更生态环保的石榴。如今,这里成为著名的软籽石榴基地,环保的同时还实现了农村增收。
内乡县灌张村则因地制宜,发展药材产业。在内乡县灌张村的一处大型温室内,北青报记者现场看到,一株株种苗次第排开,这里种植着200万株的“仙草”金钗石斛。除了“仙草”石斛,内乡县还确定并推广了构树产业扶贫工程,选择默河河道非行水区域作为种植实验区,种植区域途经沿线的4个乡镇17个贫困村。药材采摘旺季,优先雇佣贫苦户,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发展“空中农业”
“三山三河两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三门峡市卢氏县拥有大小山峰4037座,河流涧溪2400余条,县域西南部由北向南的老灌河、淇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的水源涵养区。
在沙河乡杨家村李家庄村民组的一蜂养殖示范基地,山谷两边树林间布满了蜂箱。“这个现代化蜂场代替了原来的土窑养蜂,方便了管理、提高了产量,同时在周边发展种植玉露香梨、油菜、中药材等蜜源植物,每年可带动2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沙河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刘江华向北青报记者介绍。
“养蜂业被誉为‘空中农业’,养蜂不占耕地、不污染环境,又可为农作物授粉,是保护水源最适合的产业之一。利用南水北调对口协作资金,目前卢氏县已经向群众发放2万多个蜂箱,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卢氏县工商联合会工作人员黄松波说。
开发精品旅游资源
绿色发展也带来旅游业的兴旺。在三门峡市卢氏县文峪乡庙沟村北京援建项目“红石谷·樱桃沟景区”,即使在冬季,也能看到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乐”小院掩映于绿树翠竹之中,顺山谷流下的溪水清澈见底。“榆钱人家”农家宾馆的主人刘春丽介绍,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樱桃产业、整顿乡村环境,让村子变成了景区。目前,卢氏豫西大峡谷、双龙湾、红石谷等山水景观群,已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精品旅游资源,卢氏因此被誉为“中原绿宝石”“豫西后花园”。
栾川是洛阳市唯一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栾川县叫河镇是南水北调京豫对口协作单位,在双方协作下,建设了栾川县叫河镇中心幼儿园、陶湾镇西沟村昌平小镇等重点发展项目。总投资5126万元,使用对口协作资金3000万元的昌平小镇,是京豫对口协作的结晶。昌平旅游特色小镇通过改造原有村落风貌、引进节事赛事活动等,现已成为栾川旅游转型升级的亮点、国内知名的山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I类水质升至82.2%
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市扶贫支援办召开的南水北调通水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来自河南省南阳市、湖北省十堰市的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南水水源地的保护情况。
南阳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副市长孙昊哲指出, 2014年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总干渠已安全运行五年,累计供水超过258亿立方米,沿线20多座大中型城市直接受益人口5859万人,间接受益人口达1亿人以上。长期监测的数据显示,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汉江、丹江、灌河、淇河等4条河流(三条河流在南阳市界内汇入丹江口水库)水质均稳定达到或者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以上标准。而最新的数据显示,从渠首闸门处流入干渠的I类水质比重已经从5年前的21.6%提升至当前的82.2%,增幅超过六成。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辖区88.1%的版图为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大坝坐落境内,被称为“华北水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十堰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对禁养区内179家养殖场(小区)关闭或搬迁。对丹江大坝库区、太极湖核心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水域网箱养殖实施全面清理,累计清理网箱18万只。拒批和关停有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500多个,取缔“十小”企业329家。
原标题:南水北调5年来 首都解了渴 直接受益人口超1200万 缓解首都水资源紧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