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消息,刚刚跨入2020年,一个令人遗憾和难过的消息传来:长江特有物种、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了。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等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一篇研究论文正式宣布:“长江白鲟灭绝。”该论文称,估计在2005年至2010年时,长江白鲟就已经灭绝。
而世界上最后一只被救助的长江白鲟出现在四川宜宾,但在专家们给它装上超声波追踪器放流长江后,它再也没有出现……“最后一条白鲟消失在长江四川江安‘金鸡尾’江段,此后再也无人发现。”宜宾长江鲟协助巡护队队长周涛回忆,他曾亲眼目睹这条白鲟,“3米多长,很震撼,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它的样子。”
2003年专家救助长江白鲟。穆天荣供图
〖发现“象鱼”〗
渔民误捕白鲟 专家装上跟踪器放流
长江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要追溯至2003年。当时渔民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误捕白鲟后,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对白鲟进行救助,并给它装上了超声波跟踪器后放流长江。但后来追踪船触礁导致信号丢失,信号再也没能被寻回。
“最后一条白鲟消失在长江四川江安‘金鸡尾’江段,此后再也无人发现。”四川宜宾长江鲟协助巡护队队长周涛回忆,2003年1月24日下午,宜宾市南溪县(现南溪区)罗龙镇渔民刘龙华作业时,误捕到一条白鲟,迅速向宜宾市水务局渔政部门报告。
“白鲟身上有伤,被送到白沙湾(现宜宾临港)长江水域进行救助。”周涛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长江发现“象鱼”(白鲟)的消息不胫而走。远在江安的周涛听说后异常激动,骑摩托车数十公里后赶到白沙湾江边,一睹“淡水鱼王”的风采。“3米多长,很震撼,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它的样子。”
“前两天,我突然听说白鲟灭绝了,心里一直很难受,特别特别难受。”2020年1月5日,当年参与救助、追踪白鲟的原宜宾市水利局水产渔政站站长穆天荣十分伤感。
穆天荣2017年从宜宾市渔政局退休,他在宜宾渔政部门工作了整整30年,与包括白鲟、中华鲟在内的长江水生生物打了一辈子交道。2003年渔民误捕白鲟时,穆天荣正司“保护长江珍稀鱼类”之责。
〖最大的白鲟〗
重160公斤 用纯棉制品包裹后救助
据穆天荣回忆,2003年1月24日14时过,他得到一个令他无比震惊的消息:南溪县罗龙镇凉亭村涪溪口渔民刘龙华发现一条受伤的长江白鲟。穆天荣立即与翠屏区渔政站负责人乘快艇火速赶到现场。3米多长的大白鲟出现在眼中时,穆天荣惊呆了。“从事渔政管理工作多年来,这是我见到的最大白鲟。”
穆天荣紧急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并马上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危起伟博士联系,请求专家到现场来保护、救助。由于发现白鲟的长江涪溪口一带水流湍急,不利于对白鲟实施救助。按中科院专家的意见,必须将白鲟送到水流平缓的沙滩地带,以便施救。
穆天荣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抢救组请示上级同意后,决定将白鲟送到宜宾市区附近的白沙湾长江边。穆天荣还记得,8个壮汉怎么也抬不起沉重的白鲟,而白鲟娇嫩光滑的皮肤更经不住手指的抓捏。最后,人们想出一个办法:用纯棉制品包住白鲟,通过移动包裹物移动白鲟。
穆天荣率先脱下自己的纯棉春秋衣裤,和热心的渔民们一起跳进冰冷的江水中对白鲟进行施救。当地群众听说白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需要纯棉制品进行救助后,主动从家里拿来毛毯、棉衣、内衣、甚至被子裹住白鲟。工作人员与渔民们一起将它抬到一条运输“专船”上。
2003年专家救助长江白鲟。穆天荣供图
穆天荣记得,白鲟被转移到长江白沙湾渔民免费提供的网箱船后,精神萎靡不振,雪白的肚皮朝着天,这是鱼类濒临死亡的危险信号。穆天荣等渔政管理人员和船上的渔民一起,轮流跳进一米多深刺骨的水里,将白鲟身体姿势扶正,并不断往水里加氧。
2003年1月25日凌晨3点,白鲟恢复正常体态,开始摆动起来。
穆天荣记得,2003年1月25日上午,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正国、四川省水产局局长张忠孝赶到宜宾坐镇指挥抢救白鲟;时任宜宾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闻光源、陈华也赶到现场,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白鲟”。
与此同时,一批水生生物专家分别从上海、武汉、成都赶到宜宾,带来了国内抢救白鲟最先进的仪器:一批高级进口药物也从国家农业部通过空中走廊运出。一时间,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人们一起投入到抢救国宝白鲟的第一线。
2003年1月26日9时30分,以中国水产研究院著名鲟鱼专家危起伟博士为首的专家组,穿上防水服,冒雨下到1.5米深冰凉的江水里,对受伤白鲟进行体检和治疗。穆天荣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专家们将白鲟引上用楠竹和帆布做成的临时“手术床”上,让白鲟三分之一的身体露出水面,并施以轻度麻醉。
直到此时,周涛才基本看清了长江白鲟的真面目:“微红光亮的吻象长长的鼻子,足有一米多长,它的背部呈清灰,局部带有梅花状斑点,通体油光水滑。”穆天荣记得,受伤白鲟重约160公斤,两处伤口一共被缝合了24针,幸好伤在头部腹皱处,不致命。
〖最后一针〗
被救白鲟为雌性,约20岁
穆天荣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专家们检测出这条白鲟属于雌性,年龄约20岁,体长3.52米,重约160公斤,是当时有记录以来人类捕获到的最大活体白鲟,十分珍贵。
穆天荣记得,除了伤口缝合,专家们还给白鲟打了两针德国进口药,并进行了极为严格的消毒处理。处理好伤口后,专家们又小心翼翼地在白鲟的腰段侧身部安装了声纳,以便放归长江后进行定位跟踪检测,掌握、研究白鲟的健康及种群生存状况等情况。
2003年,专家为长江白鲟安装声纳。穆天荣供图
据穆天荣介绍,白鲟生活习俗特殊,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无法人工驯养繁殖。危起伟博士则表示,白鲟极具学术研究价值,被誉为“长江中的活化石”,是稀世之珍。
白鲟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据危起伟介绍,白鲟分布极为狭窄,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其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属于长江特有珍稀鱼类。穆天荣说,业内将白鲟称为“水中大熊猫”,足见其珍稀程度。
2003年1月27日15时30分,四川宜宾白沙湾长江边,已经被救助、打针、缝合伤口后的白鲟恢复良好,精神极佳,具备了放生条件。危起伟博士等专家穿上防水衣,下到网箱船内,给白鲟打了最后一针,然后将白鲟引上柔软的专用担架,抬出船外,再轻轻放入长江。
穆天荣至今还记得,在人们剪断白鲟尾部的绳索后,恢复了自由的白鲟将长长的吻露出水面,似乎和救助它的人们作别。在白鲟被放归长江后,迅速游向下游几十米后突然折返游向上游,画出了清晰而美丽的水线。
2003年专家救助长江白鲟。穆天荣供图
“鱼王”白鲟被放归长江后,专家们的工作并未结束。危起伟、穆天荣等开始追踪白鲟的声纳信号,24小时没有间断。穆天荣的印象中,被追踪的白鲟像个调皮的孩子:往下游游一段,又折返往上游走一段,然后又快速游向下游,无拘无束。
2003年1月30日凌晨5点多,追踪船跟着白鲟的“足迹”,追踪到了四川宜宾南溪与江安县交界处附近的“金鸡尾”江段,由于长江大雾,追踪船不幸触礁,螺旋桨损坏,无法继续航行,耽误了六七个小时。遗憾的是,待追踪船修复后,再未发现白鲟声纳信号。
最后一条被救助的长江白鲟,就此消失在茫茫长江之中……
〖伤感的希望〗
但愿它能“王者归来”
2003年1月30日后的几个月里,穆天荣和专家们都“泡”在长江里,他们从四川到重庆,又从重庆到四川,甚至前往金沙江寻找这只白鲟,遗憾的是白鲟消失得无影无踪。
穆天荣记得,此后多年里,以危起伟为代表的专家们继续在长江搜索声纳信号。最开始主要在重庆至四川宜宾一带长江、金沙江中搜索,没有结果;然后进入三峡库区,遗憾的是仍然没有任何发现。这个300多斤重的庞然大物,仿佛从长江里消失了一样。
“它不可能因伤死去,身体健康得很。”在渔政部门工作30年的穆天荣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白鲟被救助后恢复得非常好,身体非常健硕,精神状态极佳,可以用“生龙活虎”形容。在人们追踪白鲟的两天多时间里,回归水世界的白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
穆天荣无法接受白鲟“灭绝”的消息,虽已退休两年,但这两天他仍然持续关注着白鲟的消息。“白鲟是长江底层水生物,受到惊吓后,它极有可能躲进长江深处的岩石缝隙或者洞穴中,身上的声纳也很可能在与水中物体、岩石摩擦时脱落。”穆天荣说。
在穆天荣看来,消失的“长江最后白鲟”不外乎三种“命运”:一是死了,灭绝了;二是躲起来了,人类十余年的追踪没有发现声纳信号;三是声纳脱落,白鲟脱离了人类的监控。“我希望是后面两种结果。”穆天荣说,自己实在不能接受白鲟灭绝的事实。
穆天荣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他1988年退伍从事渔政管理和渔业保护工作以来,1990年代至2003年期间,分别在长江宜宾段发现三次长江白鲟踪迹:一次是1990年,在长江南溪江段,捕获1米多长白鲟,后放归;一次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在金沙江四川屏山县江段,发现1.9米长的白鲟死体,被冷冻研究后制成了标本,现在标本应该还在湖北武汉;最后一次就是2003年,发现了最大、也是迄今为止最后的白鲟活体。
“我个人难以接受白鲟灭绝的结论,我希望它只是暂时消失了。”穆天荣说,这几天自己都比较伤感:“希望有一天,白鲟能够‘王者归来’,重现长江。”
据了解,虽然危起伟等研究人员认为白鲟已经灭绝,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工作人员日前向媒体表示,目前IUCN官方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
原标题:“最后的长江白鲟”目击者:3.52米长160公斤重,消失在宜宾江水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