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微信公众号消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引发各国恐慌性囤积食品。
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充足,各国也是拼了——
不少国家启动国家库存计划,增加粮食储备;
一些粮食出口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越南禁止大米出口、哈萨克斯坦已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和马铃薯等产品出口;塞尔维亚停止葵花籽油等货品出口……
一些粮食进口国,宣布储备很难支撑到6月后……
问题是,这些操作,会不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呢?有专家认为,如果后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引发全球粮食危机的风险将是大概率事件。
最悲观的预测是,2020年全球粮食会有显著的减产。即便是中性的预测也认为,民间囤货、政府抢购会造成全球粮价飙升,甚至“战时配给”这种制度会在一些地区重出江湖。一些粮食进口国已经开始未雨绸缪,比如阿尔及利亚、土耳其等主要小麦进口国已经发布了新的招标书,而摩洛哥则暂停征收小麦进口关税到6月中旬。一些国家已经宣布如果6月份疫情不能结束,粮食将告急。
中国情况如何?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粮食进口大国,那么全球疫情会让中国人没饭吃吗?我们需要抓紧时间抢购、囤积粮食吗?
以下内容来自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他是一位长年从事粮食生产管理和政策研究的权威人士。
1月26日中午,我正陪老母亲吃饭,突然接到表弟发来的微信,说到“接政府通知,村里明天上午十点正式封闭管理,车辆不得出入,人员进出严格管控,各位村民需备好相应生活物资。”大约两小时后,表弟又来电话说,大家都在抢购大米,货架快空了,要不要帮我们买几袋?我迟疑了一下,然后肯定地告诉他:“先不买”。
可我确实很想知道超市是否还有大米卖。
三天后的一个上午,我征得小区管理员的同意,走了两公里来到村里的超市。进了超市大厅,就直奔米面货架,看到货品富足,而买者寥寥,我心里一下就踏实了。
我问超市服务员是如何做到货源不断、及时补给的。
得到的答复是:这是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农家超市,大宗商品有政府部门帮助调剂。
中国疫情期间超市充足的米面供应。
我在思考,老百姓听到“封村”的通知后,为什么要抢购大米?
超市里那么多商品,唯独大米一时空架?这大概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别的事情都可以不做,饭是一定要吃的,而且一天都不能少,吃饭与人生命共存。而之所以三天以后没有出现老百姓继续抢购大米的场面,是由于补货及时,大家不再担心因买不到大米而饿肚子,这是人们做出的理性回应。
我在思考,这次疫情如果不是发生在当下,又该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回顾历史,我国人口相当长时间里都在百千万级波动,富足年景积累的人口,很快就被饥荒、病疫和战争折损大半。自然灾害是人类所无法抗拒的,全球历史上曾出现“小冰河期”,导致气温大幅度下降,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小冰河期”在我国至少发生过四次:商末周初是第一次,东汉末年至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唐末宋初是第三次,明末清初是第四次。
第一次“小冰河期”的影响,没有具体记载,只能从“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的诗句中去感受;第二和第三次“小冰河期”,我国人口锐减了五分之四;第四次人口只减少一半,是得益于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马铃薯、玉米和红薯在我国大面积推广,拯救了大量的饥民。
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正处于历史当中的人。回过头来审视那些早已远离的浩荡灾乱,虽然无法感同身受,却也会更注重体会在那样的大背景下百姓的生存之道。
进入现当代,自然灾害仍在不断发生,虽然没有出现极端的“小冰河期”,但灾害的强度、频率在不断加大。但所幸的是,全球农业特别是我国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也在增强。
新世纪以来,极端气候现象一直没有停止,但我国农业获得连年丰收,这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有力的政策激励,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结果。现在的农业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在灾害面前仍然要经受考验,仍然要受到影响。
纽约一超市被抢购一空的货架。
我在思考,饭碗只有端在自己手里才最可靠。
有人常说“现在国际化了,没有粮食可以到国际上去买。”这句话在平时说出来总会得到不少支持。可放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现在,大家是否隐隐察觉到去国际上买粮的不可靠。
我在微信上看到,3月上旬先后有不少国家就已经宣布限制口罩出口了。口罩并不是国计民生的必须品,在灾情面前都遭到贸易禁止。如果是粮食,一旦发生全球性粮食供应紧张,各国更会采取措施,优先保障自己的国内需求,到那时再有钱也买不来粮食了。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共发生了10次粮食禁运。这在零碎的新闻中哪怕只被面目模糊地一笔带过,但其所供汲取的历史教训都值得我们细细琢磨。
而今,应对疫情再次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饭碗里面主要装中国粮的重要性。
我在思考,农业连年丰收就是我们应对疫情的底气。
农业连续15年丰收,各种农产品应有尽有,供应充足,储备充足。这一成就大家大概已经习以为常了,没觉得多么了不起。可经此一“疫”,我们不得不说,农业的丰收、粮食的丰产,是我们应对疫情的“底气”和“资本”。
农业供应链始终没有断,无论是千万人的城市武汉,还是千百人的我们小村,封闭管理之下没有一个人吃不上饭,没有一顿饭缺米少肉。这个成绩是极其伟大的,极其有价值的,也只有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做到。长时间封城封村,还能够保持社会稳定、人心稳定,是因为人们肚子是饱的;两月“闭关”不仅吃饱了,而且还“吃胖了”。这让人在忧心中长舒了一口气。
今年是庚子年,民间一直有“庚子轮回”的传言。
冬寒未褪,新冠肆虐;春日未至,蝗虫蔓延。非洲沙漠蝗虫虽然对我国威胁不大,但给世界粮食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另外,草地贪夜蛾越冬基数大,爆发的态势汹涌,要说今年还将杀出什么“程咬金”来,天才晓得。这就更加提醒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要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保持清醒的头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做好应对各种重大灾害的预案,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主动、更加有力。
坚决落实好党中央“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的指示,指导好农民恢复生产,帮助农民解决春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把疫情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疫情的洗礼,让我们认识到要更加珍惜盛世之下的大好农业形势,更加重视粮食的发展。
即便灾难的热点渐渐冷却,新闻也慢慢模糊,但在疫情中的切身感受,会让我们再次牢记“仓廪实、天下安”的古训。只有把农业和粮食基础抓得更牢,应对各种自然的、非自然的灾害才能更加有力。
灾难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恐慌和压力让农业和粮食的重要性眼前化了、显象化了,这在平常是无法察觉的。只有急需时才会惊呼、才会感叹,幸亏我们粮食丰足。
我特别期待,在新冠疫情过去后,要强化农业政策措施,立足抗御灾害,把春季农业生产抓得更紧更好,千方百计实现今年夏季粮油丰收,千方百计实现小康之年粮食1.3万亿斤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发挥好农业“压舱石”的作用。
昨天,官宣来了——
粮食安全牵挂人心,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记者王立彬)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粮食出口国传出限制出口的信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2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我们的口粮绝对安全
问: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的话,对我国老百姓米袋子有影响吗?
答: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近日越南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越南常年大米出口700万吨左右,大体占世界贸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会造成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波动。部分粮食出口国为保障国内供给也可能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当然,通常应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2019年我国进口越南大米仅48万吨,为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今年1~2月从越南进口大米仅3万吨。事实是,2016年我国实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约1%,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
尽管近年来国际市场曾几次出现“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但由于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保障有力,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实现了口粮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我国谷物库存保持较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较为坚实。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大国粮仓”库存充足
问:我国粮食储备状况及当前市场粮价总体水平如何?
答: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近年来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在中央储备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各地已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除上述政府储备外,2004年以来,我国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市场情况每年收购了一定数量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这部分粮食主要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向市场投放,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价格。多元市场主体也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粮食物流运输通畅,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国内粮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疫情前期,群众居家不外出多购买储存一些粮食,由于超市、卖场等零售市场货源充足,短暂的群体性集中购买也得到了基本满足。目前居民采购米面油心理稳定,受餐饮业等消费需求减少影响,国内米面油消费总体偏弱。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3月23日全国加工企业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进厂价格比春节前增长0.1%、下降0.2%、增长0.4%、增长1.3%。面粉、早籼米、中晚籼米、粳米出厂价格比春节前下降0.4%、增长0.6%、增长0.5%、增长1.3%。
百姓米面“两无忧”
问:一日三餐离不开米和面,我国稻谷、小麦情况怎样?
答:我国稻谷供给充裕,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2.096亿吨,同比减少252万吨,食用消费1.58亿吨,同比减少50万吨,尽管稻谷饲用和工业用粮有所增加,预计年度结余1430万吨,已连续多年结余,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主产区早稻面积将会增加。疫情防控期间,有关部门合理安排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2月10日开始每周向湖北地区增加投放中晚稻80万吨,成交率仅0.28%,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
小麦供求平衡有余,连续多年产大于需。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1.34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已连续5年保持在1.3亿吨以上。由于消费结构升级,面粉消费下降,国内食用消费总体平稳,但饲用和工业消费有所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麦消费1.235亿吨,同比减少532万吨,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
今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3.31亿亩,目前苗情长势良好,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23%、77%,北方冬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同期,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有较好基础。国家稳定投放最低收购价小麦,2020年以来成交率不足4%,加之政府储备小麦陆续轮换出库,小麦价格走势总体偏弱。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对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大,有利于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减轻国内部分粮食品种库存压力。
放心!粮仓充实
千万别抢购、囤积
想想03年的盐
以及前不久的双黄连
原标题: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赶紧抢购、囤积粮食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