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政知见报道,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
据《新闻联播》报道,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一份重磅文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官方直陈,此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从沿海到西部内陆
这一纲要的背后,是区域经济布局。
这几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曾经审议了不少与区域经济布局相关的文件。
比如,2015年4月的政治局会议,曾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再比如2019年5月的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
除了京津冀、长三角之外,粤港澳大湾区也是区域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如果翻开地图你就会发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都在沿海。而今天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则指向了中国西南。
如何理解?
成渝地区如果能与沿海三大增长极连点成线,将形成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间,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
新华社直陈,这意味着中国发展方向从主要的向东向大海,正在转变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
△图来自《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拓展战略回旋空间
看这份规划纲要,要结合当下的局势。
“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提到,虽然疫情并不意味着世界各国相互关联的终结,但各国转向国内的趋势已经开始出现。
今年在经济层面,最高决策层提到,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内大循环,离不开广袤的西部地区。
统计数据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用全国2.8%的土地聚集了约18%的人口,贡献了约38%的GDP,而整个西部地区占据71%的国土面积,GDP仅占全国的20%左右。
新华社曾解读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成渝地区长期扮演着战略大后方的角色。
有专家称,“在当前形势下,成渝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可以大大拓展我国战略回旋空间,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巩固国家战略安全。”
重要增长极
当然,中央对成渝地区赋予重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今年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就曾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
那次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四川省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的汇报。
最高决策层提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年,四川和重庆也陆续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
比如,去年9月,时任中国侨联副主席的李波空降重庆,李波是“海归”,系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经济学专业、哈佛大学法学院职业法律专业博士研究生,他长期在央行工作,有丰富的金融领域经验。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罗文空降四川,担任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
罗文曾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等。
定位
政知君注意到,今天的政治局会议,再度提到了中央对成渝地区的定位是“两中心两地”,即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其中,“科技创新中心”备受外界关注。
政知君注意到,就在今年5月,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签署了相关协议,称将加快构建“两极一廊多点”创新格局。
“两极”即以成都高新区为支撑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以重庆高新区为核心的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一廊”即成渝科技创新走廊;“多点”即成渝地区多个创新功能区和创新节点。
一个月前(9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还曾到四川绵阳调研。
刘鹤提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服务国防建设为基础,以军民融合为重点,努力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高地,探索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特区的路径。
今天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还对成渝地区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
健全合作机制
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坚持不懈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等
会议还特别提到了重庆和成都。
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
资料 | 新华社 人民网 瞭望周刊 四川日报 重庆日报等
原标题:布局西南!今天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有何深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