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消息,“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一语中的。
在对当前科研领域弊端的一些批评中,事关人才评价机制的“帽子”问题是一大焦点,抢“帽子”活动也成为科技人员时间浪费的最大损耗点之一。
“帽子”是指为表彰优秀人才设立的各类项目和荣誉称号。各种人才项目的设立,保障了我国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点支持,相关人才也为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随着各种人才计划越来越名目繁多,又缺乏统筹优化,渐渐出现了部分学者争抢“帽子”的现象。
“帽子”虽好,但抢“帽子”太浪费科技人员时间了。造成该弊端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帽子”太重,与科研资源和个人待遇紧密挂钩,事关个人发展前途,“不得不抢”。“帽子”与一个人的科研资源、职称、评奖、收入紧密相关。在这样的超强刺激下,有的学者忙于申请、评选人才项目,以致舍本逐末,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做研究。
二是“帽子”太多,集聚效应明显,退出机制不畅,带来资源配置不公,助长“山头主义”。大小“帽子”环环相扣,有了一顶“帽子”,就容易申请到更多“帽子”。大多数“帽子”有年龄门槛,年轻学者为了在年龄门槛前获得相应“帽子”,就像打升级游戏的玩家那样不停争抢。某些高级“帽子”堪称“铁帽子”,“帽子”一戴,终身不摘,主宰着优势科研资源的支配权。
三是“帽子”太虚,有的评价标准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弊端。“帽子”评选,存在“重海外、轻本土”“重学历、轻能力”“重论文、轻实际贡献”的现象。这必然带来一些人投机取巧的卡点刷分:一篇论文能说完的工作,发出几篇甚至十几篇论文,有“灌水”嫌疑;频频在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亮相,交换资源,混个“脸熟”。“灌水”可凑出论文数量,“脸熟”会带来人际关系优势,软硬相济,“帽子”到手。
“帽子”太重让人不得不争,“帽子”太多让人频繁去争,“帽子”太虚让人取巧而争。抢“帽子”使一部分科技人员偏离了正确的研究方向,不做重要的原创研究,更喜欢做短平快的跟风研究,离“帽子”近了,离真正的创新反而远了。
分清弊端,改革的重点也就不言而喻。
治“重”,要给“帽子”减负:由“以帽取人”转为“以岗择人”,由支持“帽子”转为支持岗位,岗位评聘论水平、政策待遇看贡献。
治“多”,要给“帽子”限量:应限定申请人的人才项目申请数量,不可重复申报同等层次的多个人才项目,避免一人多“帽”、重复奖励。
治“虚”,要给“帽子”做实:要完善人才计划评选机制,评选标准以实际能力和贡献为核心,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完善跟踪评估和淘汰制度,给不达标者摘“帽”。
总之,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破除以“帽”取人,回归科研本质,才能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原标题:决不能再以“帽”取人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