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消息,在哔哩哔哩(B站)拥有300多万粉丝的知名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以下简称才浅)”,一直以手工制作各种精美物件著称,但让他真正“出圈”、得到更多人关注的两件作品,都与四川广汉三星堆新近出土的珍贵文物相关——或许,也和才浅不惜成本有关——他耗资45万元、用超过一公斤黄金,先后复刻出了三星堆金面具和金杖。
才浅手持自己制作的金面具和金杖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们很欣赏这位Up主的动手能力和求知精神,他精心复刻面具和金杖的做法,对三星堆文化的推广有积极作用。三星堆博物馆研究部部长吴维羲则认为,才浅的这种尝试属于一种“实验考古”的做法,值得肯定。
对于部分网友提出的——这种复刻是否侵犯了馆藏文物的“著作权”?朱亚蓉表示,这两样金器属于个人DIY的手工艺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物复制品”,因此不涉及侵权问题。
“手工大神”自学成才:
DIY两件三星堆珍贵文物
今年4月,才浅发布了一段将近12分钟的视频,呈现了他以500克黄金(价值20万元)为原料、以三星堆新出土的残缺文物为原型,手工制作金面具的全过程,迄今已经在B站积累了1050万次的点击。
这条视频在他的微博上也获得了超过1.4万次的转发和3千多条评论,其中最高赞的一条留言是:“谁能想到我刚关注才浅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做梳子的Up(主)?”才浅则回复说:“这是老粉了。”
知名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
一直关注才浅的网友都知道,此前他的手工制作多是还原动漫、游戏中的刀剑。四年不到的时间,其作品已经从梳子、书签、筷子,进阶到了复刻夜空之剑、红蝶折扇、魔刀千刃等,但直到复刻了三星堆金面具和金杖,才真正让他出了圈。
此前据才浅透露,自己的手工技艺是自学成才。他回忆小学时住在寄宿学校,自己动手做玩具。上初中后,他接触互联网,从手工贴吧、DIY贴吧等交流论坛上学到了木工、滴胶、晶体制作等技艺。
2017年7月21日,才浅在B站上传了他的第一条手工制作视频,做的是一把紫檀嵌银梳。在他复刻金面具走红后,很多前来“考古”他早期视频的网友,也将这条起步视频称之为“梦开始的地方”,对才浅的精湛手艺赞赏不已。
将金条捶打为接近文物厚度的薄金板
将面具图样拓印到薄金板上
通过捶打、修剪给面具塑形
金面具制作完成
在制作金面具时,才浅表示,根据自己多年的手工制作经验,金面具应该是通过把薄金板放到青铜人头像上轻轻捶打,让面具和铜像的面部完全贴合而成型的。但他手头并没有青铜人头像,于是只能“凭空捏造”,在纸上画出图样,然后一点点将金板打造成立体的模样。
他做得很成功,仅花费15天就完成了金面具的制作,且面具的眉毛和耳部的云雷纹都非常接近原物。受此鼓舞,才浅承诺会再制作一根金杖。近日,才浅发布的新视频显示:他花费25万元、以600克黄金为原料,完成了这支金杖的制作。
然而,这样一位经验丰富、心灵手巧的Up主,却在复刻金杖的时候,一头撞上了无法逾越的“技术高峰”,努力了一个多月后,依然只得放弃,“绕道而行”。他在视频里告诉大家,这次之所以耗时四个多月,是因为金杖上的錾(zàn)刻图案实在太难模仿。
錾刻技术是一门古老的手艺,通过形似小锤和小凿子的“錾子”,一边敲打一边移动,在金银等平面上加工出浮雕状图案。由于錾刻不能出现任何错误,否则无法修改,为此才浅在薄铜板上练了将近一个月,可是直到他即将正式上手操作时,才发现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原版金杖上的纹路并不是一条,而是在不到1毫米的方寸之间錾刻了两条纹路,相互平行且工整,肉眼看上去就像是一条线。
高倍体式显微镜下的金杖錾刻纹路(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才浅为此叹道,自己感到了“深深的恐惧和绝望,就像登山者遇到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他尝试着在1毫米的距离内錾刻两条平行的直线都非常困难,更别说錾刻出曲线以及其他细节。
于是才浅退而求其次,利用黄金柔软、延展性好的特点,自制了一把牛骨刀,分几次在薄薄的金带上压刻出细细的纹路。最后,他用鱼泡熬煮成的鱼鳔胶作为胶水,将金带严密地粘裹在木杖上——木杖是用他从三星堆遗址博物馆附近捡来的一根树枝加工而成的——最终成功完成了此次复刻。据说,网友们已经在呼唤才浅下一步复刻青铜神树了……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
DIY手工艺品不涉及侵权
4月中旬发布复制金面具的视频之后,才浅很快受到了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关注。4月底,他被邀请到央视录制节目,后来还在央视的五四晚会上露了脸。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那天,才浅再次受到央视邀请,来到三星堆博物馆,和丁真一起参加了“夜游博物馆”的直播。当时他就透露自己下一步要做金杖。
才浅与丁真合影(据图理塘丁真)
在金杖制作的视频开头,才浅特意声明道:“我只是业余爱好者,不是专家,我的目的不是仿造文物,我只是尽量还原其制作方式,做出来的也是它全新时的样子。”
不知他这番预先声明,是不是受到上一则视频走红后部分网友提问的影响——当时有人留言发问:像这样模仿博物馆馆藏文物制作的复刻作品,会不会侵犯了博物馆对文物的著作权?
或许很多人此前不曾认真想过,但事实上,博物馆在对其馆藏文物的管理和使用中,是要考虑很多法律问题的。其中有著作权问题,也有文物管理问题等。以古蜀金面具和金杖这样的文物为例,它们属于“无法确定作者或其继承人的作品”,博物馆作为这些文物的所有者,它们的著作权也是由博物馆享有的,只是因为文物存世年代久远,这些藏品的著作权已不再受到专门的保护。
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具(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表示:这位Up主模仿制作的金面具和金杖,属于个人DIY的手工艺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物复制品”,也就不涉及侵权问题。“文物的复制必须依法履行审批手续,从事文物复制的单位也必须具备相关资质。”
才浅自己也说:“我的目的不是仿造文物,而是以纯手工的方式,来感受一下3000年前古代工匠的心路历程,这也是和古人对话的一种方式……希望大家看完视频后,能跟我一样感受到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瑰宝的魅力。”
朱亚蓉也认为,正因为原物的制作难度和精细程度,远远超过这位现代“手工小能手”的水平,由此也更可以让大众认识到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进而加倍珍惜这些传世千年的历史文化瑰宝。
文物专家:
成都金器制作工艺领先同时期中原地区
在金面具和金杖的制作视频里,才浅不止一次提到自己根据多年的手工实践经验和资料查证,揣摩古蜀工匠们制作这些精美金器的方式。他的猜测是否靠谱呢?
比如,才浅说过:三星堆的金面具应该是通过把捶打好的薄金板铺到青铜人头像的面部,然后继续轻轻捶打,让面具和铜像完全贴合而成型的。对此猜测,三星堆博物馆研究部部长吴维羲认为“比较靠谱”。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金面具的主要制作工艺就是捶打,很可能是用木制的工具精心慢慢捶打而成的。
三星堆金杖上的錾刻小鱼(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才浅在薄铜板上练习錾刻
因难以突破錾刻技术,才浅最终选择用牛骨刀刻画
至于金杖图案所用的錾刻工艺,也早就得到了专家们的确认。“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金器图案,几乎都用到了錾刻技术,所以这应该是古蜀人制作黄金物件的一个传统技术。”吴维羲说,“他们利用自然的砂金,通过热融化、捶打、錾刻、磨压等方式,制作出这些精美的金器。这些技术在同时代(商晚期)中原地区的金器里比较少见,那边出现得相对晚一些。从这个角度讲,古蜀人的金器制作工艺应该比同时期的中原地区要领先不少。”
由于黄金面具和金杖的出现,也让不少学者认为:3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与当时中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相比,除了都有以青铜器为重的文化意识之外,还有更加重视黄金的文化特色。“当时的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更多地将黄金作为装饰品,而古蜀人则将黄金融入庄严的祭祀仪式,金器的地位可能超越了青铜器,这是比较独特的。”吴维羲说。
那么,相比耗时四个多月制作完成的“现代金杖”,古蜀工匠在制作他们手中的金杖时,是手艺娴熟完成得更快,还是由于条件所限完成得更慢?对此吴维羲表示,没有足够的考古材料佐证,很难估测古人所需的时间。但他相信很可能会耗时更久,但原因未必是客观条件所限,而是心态的差异。“古代工匠们花上一年、两年的时间制作一件器物是很普遍的现象。古蜀工匠制作金面具或金杖,手艺肯定足够精湛,同时他们有着宗教信仰和情感,会带着崇敬的心态去慢慢地刻画打磨。”
这一点,才浅也注意到了,他在视频中说:“看到更多三星堆文物的时候,我渐渐明白了,这些纹路不是简单的装饰,这是他们的信仰。因为是信仰,所以并不是做完即可,而是发自内心地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完美。”
图据B站“才疏学浅的才浅”视频截图
原标题:Up主复刻金面具金杖“出圈” 三星堆:手工艺品无损文物著作权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