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消息,2021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一般选举于19日举行,这是今年香港选举制度改革后举行的首次重要选举,也被认为是即将在今年12月和明年3月举行的立法会选举和香港特首选举的“前哨战”和“风向标”。
多名香港事务专家和政治分析人士1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目前选情来看,选委会的组成呈现出几大特点,即反中乱港者全部出局、“泛民”势力大大减少、大财团团体话语权下降以及大陆在港机构影响力上升。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未来香港的管治团队在施政时将更容易克服反中乱港势力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香港政治的“游戏规则”和政治生态正在发生决定性改变。这也意味着,以往“选出一名与中央对抗的特首”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
“香港回归以来,第一次没有反中乱港势力的选举”
根据今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新选举制度安排,香港选委会包括1500个席位,分为五个界别。其中,已有325人获裁定有效登记为选委会当然委员,156人获裁定有效提名为选委会委员,另有603名候选人自动当选。因此,19日通过投票竞逐的有364个席位,共有412名候选人参选。根据改革后的选举制度,香港选委会的职能包括提名及选出新一任行政长官,以及提名全部并选出其中40名立法会议员。
“在新的法律制度和政治生态下,本次选举是香港回归以来第一次反中乱港势力缺席、与宪制秩序抵触的议题消失、在和平和谐氛围下举行的选举。”前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19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1997年以来,香港的选举均在不同程度上沦为激烈政治斗争的场合。选举不但未产生凝聚社会的效用,反而不断增加香港社会的分化和对立,更让香港的政治生态愈来愈劣质化,为特区的管治、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这名香港政治事务专家表示,由于无法通过候选人资格审查,反中乱港分子在本次选举中不能“入闸”,亦不能再利用选举活动宣扬其主张,反政府、“港独”、各式“本土主义”等议题首次在香港选举中绝迹,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民众福祉等务实而非政治性的议题。他预计,在接下来举行的立法会选举和特首选举中,也将呈现类似局面。
选出一名与中央对抗特首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
据“香港01”报道,此次选委会选举,只有“新思维”主席狄志远与西贡区议会主席周贤明两名非建制派参选,其余参选人皆为建制派或相对亲建制。分析认为,这意味着“泛民”派在下届香港立法会和特首的产生上几乎没有影响力。
在2019年的区议会选举中,“泛民”派曾借当年的“修例风波”拿下380多个区议员席位,在当时的选举制度下,这意味着“泛民”派可能通过区议员互选产生的117席,在选委会中拿下足以影响特首提名和选举的票数,进而可能选出一名与中央对抗的特首。现在,这种可能性已不复存在。
刘兆佳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香港选举改革的重要目的,正是排除香港一些势力利用旧选举制度左右未来特首人选的可能性,杜绝出现反对派支持、但中央不接受的行政长官的机会。
至于“泛民”本身,刘兆佳则认为,此次“泛民”在选委会席位大幅减少,主因是其在过去十多年中已被外部势力和香港内部激进势力把持,日渐走向政治激进化,并积极参与过去两年的动乱。他们无法通过候选人审查,自己也深知原因所在,因而没有太多人参与。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田飞龙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选举委员会选举期间,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依法履行了把关职能,取消了本土激进派议员郑松泰的参选资格,这释放出明确信号:反中乱港势力没有渗透参选的空间,非建制派只有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造,严格符合“爱国者治港”的要求,才能够获得政治存在的空间。
他认为,狄志远和周贤明通过候选人资格审查说明,中间派和有可能温和化的“泛民”人士可以尝试参选,并获得资格审查通过。这表明香港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不同阶层应当在选委会及其他管治机构获得正当代表。“泛民”或其他非建制政治代表在适应新选制的过程当中,会形成新的政治生态和竞争秩序。随着新选制下的选举实践不断深化演进,人们会越来越完整地看到非建制派新的政治生命和政治空间。
中资与大财团一增一减,为社会深层改革赢得更多支持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届选委会选举中,李嘉诚、郑家纯、吴光正等香港商界大佬均未参选,而是由李泽楷、郑志刚、陈文博等下一代参选或自动当选。与此同时,选举制度改革后选委会扩容,第一届别“工商金融界”的席位占比从25%减少至20%,并且增加了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的“商界(第三)”组别。据《南华早报》本月初引述消息人士的话形容,在本次选委会选举中,每个富豪家族最多只能有两名成员进入选委会。
长期以来,香港的富豪阶层深度介入特区政治生活,在选委会中保持着影响力,从而在特区行政长官的产生过程中具有不小的话语权。分析人士指出,在本次选委会选举中,更多代表香港基层的人士被纳入选委会,此前选委会中偏重大财团的情况被重新平衡调整。这将有助于中央和特区政府未来实施经济、民生改革时得到更多支持,克服一些既得利益者的阻挠。
刘兆佳认为,香港大财团和富豪阶层对未来立法会议员和特首人选的影响力会有所减少。他表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需要一个对投资者有利的环境,因此香港地产商等工商力量对特区政治依然会有较大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正在下降。
“中央和特区政府都希望未来的特区管治能更多反映不同阶层、团体的利益,政治参与更均衡,更多民众能从香港的发展中分得好处,减少特区阶级矛盾。”他表示,也传递出中央对推动特区制度改革、解决各类深层次矛盾的决心。
与香港大财团席位缩减相对应的,是有内地背景的机构和企业在选委会中影响力的上升。根据参选名单,在本次选举中,内地背景机构共参选110席,而2016年时,内地背景机构只参选获得72席。
“香港回归以来的政治动乱和社会冲突,与香港工商阶层某些势力操纵本地政治、阻挠政府的民生计划以及垄断相关行业利益有密切关系。”田飞龙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新选制下,香港本地工商力量的消长,与内地背景机构力量的上升,正在逐步打破本地资本垄断的格局,也使选委会更有社会政治代表性,并传递出中央希望继续加强香港与内地市场联系的信号。
“选委会组成的变化使得寻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力量和声音得到更强有力的表达,由此形成香港社会良性改革的建设性力量。”他表示。
选委会将成为“爱国者管治联盟”的代表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9日早上在巡视投票站后表示,此次选举将为香港带来新的局面,这是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后的首场选举。这场选举将为未来的立法会选举和特区行政长官选举打好基础。
香港法学交流基金会秘书长陈晓锋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新选委会具有更强的“选贤任能”功能,在今年12月和明年3月的立法会与特首选举中,有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选出的贤能治港者将为下一步特区推行制度和政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他同时认为,本次选出的选委会委员正主动贴近市民,许多人走上街头摆街站,虚心聆听市民的声音。“他们大多较为熟悉国情、了解国家政策,在向市民宣讲国家‘十四五’规划、《前海方案》、《中央惠港青八条》等政策时更具说服力,相信选委会委员可以成为国家和香港的‘超级联系人’。”
刘兆佳认为,中央正着力在香港建设一支干练的“爱国者管治联盟”,通过不同渠道物色政治精英,形成特区未来一股长远而稳定的政治势力,且不因特首和政府换届而有所动摇。选委会的组成可成为这股政治力量的代表。
他解释称,以往特区政府倚仗主要官员和政治关系密切的人作为管治上的密友,支持特区政府的管治和各种政策主张,中央同样有自己的政治伙伴,在香港接触各方面的人士并听取其意见,从中物色日后的治港者。这两班人现在未必完全重合,但将来必须做到高度重叠。
“未来治港人才必须同时得到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器重,并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不因特首变动或政治班子的变化而出现人事和政策的重大变动。”他表示,“特首最多只能做十年,而且至今香港没有特首可以做到十年。日后如果你想参与香港的管治工作,就必须得到中央信任。”
这名香港事务专家表示,相信港人会以理性务实态度对待这次选举和新的选举制度,纵有不同程度的保留,但会愿意观察一下。如果未来几次选举可带来繁荣稳定、良政善治,使特区多重深层次矛盾得到认真处理,新选举制度的认受性会不断提高。
原标题:回归以来第一次没有反中乱港势力的选举 将如何影响香港未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