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 消息,据中国气象局消息,预计11月4日至7日,受寒潮影响,我国自西北向东南将有一次大风降温天气过程,部分地区有较强雨雪,东部海域有大风。
此前10月22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预计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消息,多年统计数据显示,出现拉尼娜事件以后,我国冬季总体偏冷的概率在70%左右,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我国中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往往偏低。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
由于去年冬季也形成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今年将成为“双拉尼娜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专家郑飞表示,“双峰型拉尼娜”的影响下,不排除今年仍然会出现极端寒潮事件的爆发和冬季阶段性的偏冷。
“双峰型拉尼娜”来袭,有人调侃今冬会被冻哭吗?还有不少网友联想起2008年我国南方雪灾。应该如何看?
拉尼娜将在未来一两月达到最强
在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前,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有关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通报中也提到,一次较弱的拉尼娜事件可能在2021年晚些时候开始形成,并延续到第二年。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而第一年拉尼娜事件后,第二年再爆发一次拉尼娜事件的过程,则被合称为“双峰型拉尼娜”事件。
图/中国气象局微博
郑飞告诉中国国新闻周刊,“双峰型拉尼娜”事件并不罕见,拉尼娜事件通常易于持续超过一年的时间,出现二次变冷的现象。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资料也显示,在1951年至2019年的14次拉尼娜事件中,拉尼娜事件第二年下半年继续发生拉尼娜事件,即“双峰型拉尼娜”的情况有5次;发展为厄尔尼诺事件有3次;维持中性状态有6次。
对于这一现象,郑飞解释,导致赤道太平洋二次变冷的原因有很多,科学上对发生这种现象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尚不全面。一个共识就是第一年拉尼娜事件结束后,其衰减过程中在赤道外残留的冷水(包括表层和次表层)会加强信风的作用,进一步使得冷水重新入侵到赤道,发展成一次新的拉尼娜事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荣华则认为,本世纪初以来,从年代际时间尺度来看整个太平洋处于偏冷的状态,这也导致拉尼娜事件更容易发生。“现在拉尼娜发展得已经很明显了,特别是次表层从西太平洋过来的信号已经非常强了,所以未来一两个月,随着季节转换它可能会达到最强,到明年年初开始就会减弱”。
从全球影响来看,多数拉尼娜事件发生时,不少地区可能会出现极端天气。如南美沿岸附近地区降水减少,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则降水增多;非洲中部、美国东南部等地常发生干旱,巴西东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则容易出现洪涝。
在全球变暖的环境下,拉尼娜事件的发生也被不少人称为“冷插曲”。郑飞表示,“双峰型拉尼娜”事件会从年际尺度对全球变暖有一定程度的削弱作用,但是全球变暖是一个长期趋势,1-2年的短暂偏冷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全球变暖加剧的气候变化。
另外,有专家提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爆发增多,且强度增强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作为影响全球年际气候异常最主要的气候信号,全球气候变暖对其特征变化也会有重要影响,包括其强度、分布型态、生命周期、爆发频率的变化等等。
但目前,对这些特征在全球变暖下如何变化,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且尚未有最终定论的话题,这也使得全球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气候效应、及其与其它气候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都变得更加复杂。
东北可能受拉尼娜影响更大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发生极端天气,如河南、山西、陕西等地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遭遇洪水,南方夏秋持续高温等等。
另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消息,9月1日至10月6日,北方地区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多,在连续降雨影响下,黄河接连形成2021年第1至3号洪水;另一边,南方则正在遭受连续高温炙烤,江南中南部、华南中北部高温日数超过20天,十余省份气温创下历史新高。
为何会出现“北方雨多、南方温高”?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表示,今年秋天,我国总体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北涝南旱”气候状况,是多个气候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可能对我国气候产生了影响。
郑飞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造成上述情况的直接气候原因是副热带高压的极端西伸和位置偏北;而热带冷海温(拉尼娜发展)和东亚东部高压偏强的背景,使得副热带高压一直维持偏西偏北的极端状态。其中,北方多地暴雨还主要受中高纬冷空气的影响,西路冷空气比较频繁,并受东亚东部高压阻挡从而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同时还有副高异常配合引起的水汽条件;而南方高温主要就是副高控制。
“拉尼娜”再次来袭,今年冬季我国气候将会有何影响?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周兵称,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而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由于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会导致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差,不利于形成降水。
郑飞分析,通常来讲,“双峰型拉尼娜”事件的第二年拉尼娜强度会弱于第一年,但其气候影响不一定会弱于第一年拉尼娜,由于赤道太平洋持续长达两年的偏冷状态,有可能仍然会对全球气候,包括我国冬季气候,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不排除今年仍然会出现极端寒潮事件的爆发和冬季阶段性的偏冷”。
张荣华也给出了同样的解释,由于第一轮拉尼娜的影响还未结束,第二轮紧接着到来,“从影响力的角度来说,它们会相互叠加有可能造成更强大的影响”。
不过,张荣华也特别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和年代际气候变化的调制作用,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素越来越复杂,除了拉尼娜事件外,还受北极海冰、中高纬环流等其它气候因子的影响。“而且比如像东北,可能受拉尼娜的影响更大些,但西北、新疆地区可能受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活动、或者极地的冷涡影响更大”。
“双峰型拉尼娜”令不少网想起2008年我国南方雪灾。郑飞解释,2008年雪灾是受第一年拉尼娜的影响,并非第二年,同时,该灾害也有特殊性,其持续时间长(发生了四次寒潮)、影响面积广,造成原因也是受拉尼娜、中高纬环流和热带MJO活动等众多因素影响。另外,由于灾害发生的时间点也非常特殊,所以造成的影响大。
“今年冬天应该会有极端性寒潮和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过程,但是应该不会有2008年那么极端,影响可能也不会那么大”,郑飞补充,同时,今年这些极端恶劣天气不一定出现在南方。
根据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气候预测与评估中心的最新预计,2021/22年冬季,我国西南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新疆北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气温较常年略偏低,其他地区气温正常略偏高;我国渤海、黄海大部和南海南部海温接近常年,东海大部和南海北部海温略偏高。
上述预测还提到,2022年1月,预测中高纬度地区强冷空气会出现3~4次南下过程,并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导致我国北方近海出现大风、阶段性低温和偏重冰情等情况,南方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过程。
郑飞提醒,针对预测拉尼娜事件爆发背景下的我国冷空气相对频繁的形势,应提前制定针对性预案。鉴于历史上的拉尼娜年大多会对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产生影响,有必要根据今冬我国阶段性冷空气活动频繁的基本判断,农林、交通、电力和能源等行业应该提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预案,提高对极寒灾害的预警和能源保障。
原标题:“双拉尼娜年”来袭,2008年南方雪灾会再现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