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老师何开泽在教一年级学生识字。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位于海拔1100多米的大山上。今年53岁的老师何开泽,从1984年在这里代课起,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至今已工作了33年;他的妻子李成兰,在负责学校杂务的同时,还帮助何开泽看管学前班的孩子。从2010年9月起,黔江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何开泽的妻子李成兰又多了一项给学生做免费午餐的工作。李成兰每月的工资只有800元,一直干到了现在。
近年来,随着该村大多数村民进城务工,孩子也被父母带入城市,学校学生逐年递减。到2013年,堰塘村小学成了只有何开泽一名老师的“微小学”。这个学期只有5名一年级学生和6个学前班学生在学校上课。虽然是“微小学”,但何开泽每学期都按时开学,每天都按规定开课,从没缺过一节课。村民亲切地称这所小学为“夫妻村小”。“就算学校只剩下一个孩子,我们也要坚持下去。”何开泽说。新华社发(杨敏 摄)
9月6日,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老师何开泽在给仅有的5名一年级学生上课。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位于海拔1100多米的大山上。今年53岁的老师何开泽,从1984年在这里代课起,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至今已工作了33年;他的妻子李成兰,在负责学校杂务的同时,还帮助何开泽看管学前班的孩子。从2010年9月起,黔江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何开泽的妻子李成兰又多了一项给学生做免费午餐的工作。李成兰每月的工资只有800元,一直干到了现在。
近年来,随着该村大多数村民进城务工,孩子也被父母带入城市,学校学生逐年递减。到2013年,堰塘村小学成了只有何开泽一名老师的“微小学”。这个学期只有5名一年级学生和6个学前班学生在学校上课。虽然是“微小学”,但何开泽每学期都按时开学,每天都按规定开课,从没缺过一节课。村民亲切地称这所小学为“夫妻村小”。“就算学校只剩下一个孩子,我们也要坚持下去。”何开泽说。新华社发(杨敏 摄)
9月6日,在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老师何开泽和妻子李成兰给学生盛饭。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位于海拔1100多米的大山上。今年53岁的老师何开泽,从1984年在这里代课起,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至今已工作了33年;他的妻子李成兰,在负责学校杂务的同时,还帮助何开泽看管学前班的孩子。从2010年9月起,黔江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何开泽的妻子李成兰又多了一项给学生做免费午餐的工作。李成兰每月的工资只有800元,一直干到了现在。
近年来,随着该村大多数村民进城务工,孩子也被父母带入城市,学校学生逐年递减。到2013年,堰塘村小学成了只有何开泽一名老师的“微小学”。这个学期只有5名一年级学生和6个学前班学生在学校上课。虽然是“微小学”,但何开泽每学期都按时开学,每天都按规定开课,从没缺过一节课。村民亲切地称这所小学为“夫妻村小”。“就算学校只剩下一个孩子,我们也要坚持下去。”何开泽说。新华社发(杨敏 摄)
9月6日,在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老师何开泽和妻子李成兰在课间陪学生跳绳。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位于海拔1100多米的大山上。今年53岁的老师何开泽,从1984年在这里代课起,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至今已工作了33年;他的妻子李成兰,在负责学校杂务的同时,还帮助何开泽看管学前班的孩子。从2010年9月起,黔江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何开泽的妻子李成兰又多了一项给学生做免费午餐的工作。李成兰每月的工资只有800元,一直干到了现在。
近年来,随着该村大多数村民进城务工,孩子也被父母带入城市,学校学生逐年递减。到2013年,堰塘村小学成了只有何开泽一名老师的“微小学”。这个学期只有5名一年级学生和6个学前班学生在学校上课。虽然是“微小学”,但何开泽每学期都按时开学,每天都按规定开课,从没缺过一节课。村民亲切地称这所小学为“夫妻村小”。“就算学校只剩下一个孩子,我们也要坚持下去。”何开泽说。新华社发(杨敏 摄)
9月6日,在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老师何开泽(右)和妻子李成兰在打扫校园。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位于海拔1100多米的大山上。今年53岁的老师何开泽,从1984年在这里代课起,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至今已工作了33年;他的妻子李成兰,在负责学校杂务的同时,还帮助何开泽看管学前班的孩子。从2010年9月起,黔江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何开泽的妻子李成兰又多了一项给学生做免费午餐的工作。李成兰每月的工资只有800元,一直干到了现在。
近年来,随着该村大多数村民进城务工,孩子也被父母带入城市,学校学生逐年递减。到2013年,堰塘村小学成了只有何开泽一名老师的“微小学”。这个学期只有5名一年级学生和6个学前班学生在学校上课。虽然是“微小学”,但何开泽每学期都按时开学,每天都按规定开课,从没缺过一节课。村民亲切地称这所小学为“夫妻村小”。“就算学校只剩下一个孩子,我们也要坚持下去。”何开泽说。新华社发(杨敏 摄)
9月6日,在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老师何开泽(前)和妻子李成兰在书写《学习园地》黑板报。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位于海拔1100多米的大山上。今年53岁的老师何开泽,从1984年在这里代课起,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至今已工作了33年;他的妻子李成兰,在负责学校杂务的同时,还帮助何开泽看管学前班的孩子。从2010年9月起,黔江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何开泽的妻子李成兰又多了一项给学生做免费午餐的工作。李成兰每月的工资只有800元,一直干到了现在。
近年来,随着该村大多数村民进城务工,孩子也被父母带入城市,学校学生逐年递减。到2013年,堰塘村小学成了只有何开泽一名老师的“微小学”。这个学期只有5名一年级学生和6个学前班学生在学校上课。虽然是“微小学”,但何开泽每学期都按时开学,每天都按规定开课,从没缺过一节课。村民亲切地称这所小学为“夫妻村小”。“就算学校只剩下一个孩子,我们也要坚持下去。”何开泽说。新华社发(杨敏 摄)
9月6日,在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老师何开泽的妻子李成兰给学前班的孩子洗手。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位于海拔1100多米的大山上。今年53岁的老师何开泽,从1984年在这里代课起,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至今已工作了33年;他的妻子李成兰,在负责学校杂务的同时,还帮助何开泽看管学前班的孩子。从2010年9月起,黔江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何开泽的妻子李成兰又多了一项给学生做免费午餐的工作。李成兰每月的工资只有800元,一直干到了现在。
近年来,随着该村大多数村民进城务工,孩子也被父母带入城市,学校学生逐年递减。到2013年,堰塘村小学成了只有何开泽一名老师的“微小学”。这个学期只有5名一年级学生和6个学前班学生在学校上课。虽然是“微小学”,但何开泽每学期都按时开学,每天都按规定开课,从没缺过一节课。村民亲切地称这所小学为“夫妻村小”。“就算学校只剩下一个孩子,我们也要坚持下去。”何开泽说。新华社发(杨敏 摄)
9月6日,在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老师何开泽(右)在备课,妻子李成兰(左)在整理图书。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位于海拔1100多米的大山上。今年53岁的老师何开泽,从1984年在这里代课起,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至今已工作了33年;他的妻子李成兰,在负责学校杂务的同时,还帮助何开泽看管学前班的孩子。从2010年9月起,黔江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何开泽的妻子李成兰又多了一项给学生做免费午餐的工作。李成兰每月的工资只有800元,一直干到了现在。
近年来,随着该村大多数村民进城务工,孩子也被父母带入城市,学校学生逐年递减。到2013年,堰塘村小学成了只有何开泽一名老师的“微小学”。这个学期只有5名一年级学生和6个学前班学生在学校上课。虽然是“微小学”,但何开泽每学期都按时开学,每天都按规定开课,从没缺过一节课。村民亲切地称这所小学为“夫妻村小”。“就算学校只剩下一个孩子,我们也要坚持下去。”何开泽说。新华社发(杨敏 摄)
9月6日,在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老师何开泽和妻子李成兰陪学生吃午餐。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位于海拔1100多米的大山上。今年53岁的老师何开泽,从1984年在这里代课起,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至今已工作了33年;他的妻子李成兰,在负责学校杂务的同时,还帮助何开泽看管学前班的孩子。从2010年9月起,黔江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何开泽的妻子李成兰又多了一项给学生做免费午餐的工作。李成兰每月的工资只有800元,一直干到了现在。
近年来,随着该村大多数村民进城务工,孩子也被父母带入城市,学校学生逐年递减。到2013年,堰塘村小学成了只有何开泽一名老师的“微小学”。这个学期只有5名一年级学生和6个学前班学生在学校上课。虽然是“微小学”,但何开泽每学期都按时开学,每天都按规定开课,从没缺过一节课。村民亲切地称这所小学为“夫妻村小”。“就算学校只剩下一个孩子,我们也要坚持下去。”何开泽说。新华社发(杨敏 摄)
原标题:重庆黔江:山里的“夫妻村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