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三天时间 复建“铁岭山”碑
09-15 08:23:44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res01_attpic_brief (4).jpg

刻碑人李诗福。

荒草丛生的“铁岭山”碑。

川东古道又称渝中大路,古时作为官道为官府传递文书。后来,这条路又成为了链接成渝两地的交通主干道,沿途区县居民的生活用品都由这条路提供。

1932年12月,成渝公路全线竣工通车。1952年7月,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川东古道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川东古道已被人逐渐忘记,道路两边荒草丛生,楼房工厂不断在这条古道上建起。横穿茶店的川东古道只余铁岭山下短短一段青青石板。

而那些见证过这段历史的人,都已老去。这些记忆保存在他们的脑海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讲给子孙们听。

川东古道上的挑夫随处可见

尹林是土生土长的永川茶店人,今年85岁,汗流浃背的挑夫、人声鼎沸的客栈以及满街热闹的吆喝是他对川东古道的记忆。

没有公路,所有生活用品都得靠人力运输。让他记忆最深的,便是挑盐的挑夫。

“当时盐可精贵呢,七斤米才能换一斤盐,比油还贵,平时吃不起,有钱人才能顿顿吃哩。”老人回忆,“以前这条路上可热闹了,每天都能看见几个挑夫担着盐在路上走。”

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盐只能通过人力来运输,导致盐巴价格飞涨,成为生活用品中最贵的东西。一年之中,普通人家大多数时间只能吃“淡菜”(没有放盐的菜)。

“这条路横穿成渝,在永川经茶店、大安、马坊、隆济场后入璧山,最终到达重庆。”尹林指着脚下的川东古道。

“现在通公路了,没走这条路了,一辆卡车都可以拉几吨盐巴了,人人都吃得起了。”老人笑道,“盐成了最便宜的东西。”

茶店此名其实源自一个传说

年轻的时候,因工作调动,尹林离开了茶店,在永川其他地方工作。

如今,85岁的尹林又回到茶店,住在川东古道附近的老街上。

“老了,落叶归根。”尹林笑道,“毕竟是生养我的地方。”

紧闭的房门、蒙尘的窗户以及静悄悄的街道构成了如今的川东古道。

老街上已不似尹林记忆中那般热闹,镇上建了新街,大多数居民都搬走了,只余十多户人家留在老街上,带着些舍不下的情谊。

时不时,有共事多年的朋友前来探望他,两人并排走在青石板上,背影如同过去。

站在茶店铁岭山上,能看见永川高铁站、神女湖等美景,大半个永川尽收眼底。

茶店此名,源自一个传说。

相传,明惠文帝曾过此,在茶店铁岭山上一茶店内休息饮茶,故称此地为茶店。

铁岭上大路边原有石碑刻“铁岭山”,每字大约3尺见方,系明嘉靖年间巡抚、天津人李钦所书,后来被损毁。

重庆书法家复建“铁岭山”碑

1997年,重庆一书法家题字,将“铁岭山”碑又复建了起来。

“铁岭山这块碑我一共刻了三天。”刻碑人李诗福笑道,“从选石料到刻字,都是我一人亲自操作。”

李诗福是茶店人,今年已经77岁,刻碑手艺是祖传的。按他的话来说,在他太爷爷那辈之前,就开始刻碑了。

三十多年的刻碑时光,让他记忆最深的,还是这块“铁岭山”碑。 当初刻“铁岭山”碑的一幕幕场景,李诗福至今记忆犹新。

“那个书法家是从重庆下来的,上来一写字,就说要写大字,喊我拿只大毛笔来。”李诗福回忆。

那个年代,要找大毛笔一时半会儿还真找不到。李诗福建议,干脆裹一个布团,蘸上墨水,想写多大就写多大。

书法家点点头,拿着布团“唰唰”两下,便写好了“铁岭山”三个大字。

“那个字真的写得好。”李诗福一边讲一边用木炭在地上比划着。

选石料、打磨、刻字,都是李诗福一人完成,一共三天时间,他才将碑刻好,立在了铁岭山的路旁。

如今,这块碑立在铁岭山旁,碑下杂草丛生,已无人过问,何人何时曾刻下这块“铁岭山”碑。

老人遗憾这项技艺没传承

“刻碑不易,一凿凿下去,错了就没法改了,石料也毁了。”李诗福说,“学刻碑,先要学习不同的汉字。”

隶书、篆书、金文等,他都学过。除了要学习不同的汉字外,他认为,刻碑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

尊重刻碑上的每一个字,尊重每一个字的每一个比划,一笔一划都不能动,一字一句都不能改。

就连笔顺、笔锋也不能改动,哪个地方应该凸起,哪个地方应该凹下去,都得先研究透了,才能刻。

“我们这行,就是得有耐心,就得学会尊重。”他说。任何人不能坐碑石,是刻碑人世代传下来的规矩。

如今,77岁的李诗福早已没有刻碑,常年握凿的手也变形,使不上力气。

“现在都是机器刻碑了,不像以前,找我刻碑的人多得很。”他摇摇头,“现在没得人找我了,挣不到钱。”

他和老伴两人,相伴住在老街上,闲来无事,也会写写曾经刻在碑上的那些字。

“我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没有干这行了。一个在贵州,没回来,不晓得还在做没有。”他叹道,流露出遗憾的表情,“现在我儿子也不愿学这个,做水泥那一行去了。”

■记者手记

有人说,川东大道是以前的茶马古道。也有人说,唐僧西天取经曾路过此地。而在见证过这段历史的人,他们没见过成群结队的马帮,没见过穿着僧袍的玄奘。

他们记得挑夫的汗水,记得“淡菜”的味道,而正是这条川东大道,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将他们与过去紧密联系。

《永川县志》上记载:川东大道,古称渝东(中)大路,是官府传递信函文书的官道。西自大足向东经石盘铺(今属荣昌),进永川太平镇,再从西外老街入永昌街,过东门出城,经茶店、大安、隆济场入璧山,全程(成都~重庆)535.5公里,永川段长45公里,石板路均宽1.7~2米,两乘轿子或滑竿可并行。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陈滢云 实习生 魏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