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自然资源,良好的位置,还有一批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可真正响亮的旅游品牌却不多。一度只是“云贵过境游”的一部分,如何转变为“目的地游”,这也成了綦江旅游的难题。綦江探索的旅游开拓破局之道,正是“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体现,在2017年,綦江接待游客数量首超千万人次,全域旅游的理念初见成效。在綦江着力打造的四季精品游线路中,利用高山优势打造的避暑纳凉乡村旅游取得成效。上周,上游新闻记者来到綦江高庙村实地探访。
避暑小账本:成本少了,快乐多了
△伍嘉福老人正在挑鱼
在这里,上游新闻记者见到了今年76岁的老人伍嘉福。
18日,他正在郭扶高庙的一农家乐用漏网挑鱼:打算中午喊厨房弄来吃,这里的鱼新鲜,打整干净后放点酸菜和盐,就能做出很好喝的鱼汤。
伍大爷的老伴和邻居们在屋子里打麻将。此时,主城区的温度已经攀升到39℃,但是在高庙,室外温度只有30℃左右。山间不时吹过的阵阵凉风,让大爷感叹:这次来选对了。
往年,伍大爷都会去贵州避暑,今年,邻居相邀来綦江高庙,开始他有些抵触,但是邻居拍着胸脯一保证,加上他也觉得要出去住几个月,有个相识的人也是好事,于是就跟着大家一起来到高庙。
“我们年纪大了,在城里头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一月下来,费用高得很。”伍大爷也掏出身上的小本子,本子上记着每月的生活开销:电费600元、买菜钱1500元、水费和气费合计100元、其他杂项开支累计1000元,另外还有一些临时开支的费用。更恼火的是,退休后居住在城里头,周围都没有消遣娱乐项目。所以,前年开始,孩子就送伍大爷老两口出去避暑,一个人每月1500元,两个人3000元,这个费用包括每月的吃住,吃饭都是8人一桌,有六七个菜,娱乐费用全包,所以算下来,这比在家生活还节省,而且凉快,每天还可以出门上山登高、到附近场镇赶集等,生活充满了乐趣。
而这,也是綦江乡村振兴战略中,打造避暑经济的一个缩影。
从石子路开始的农家乐之路
“按照最低的收费标准计算,每人每月基本消费1000元,这些过境避暑的市民带来的消费经济不可估量。”郭扶镇负责人说,“最开始发展农家乐时路很烂,没有修路人们都不愿意来,政府于是开始基础设施的投资,先期投资1亿元修建了环山公路。”
以前郭扶到高庙是泥土加石子的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要说来度假,就是当地百姓出行都苦不堪言。
配套设施的开建,带来的影响和改变也是最为直接的。
郭扶镇龙泉村第一批建立农家乐的代表杨玉洪对上游新闻记者说,听说政府要在这里修路,路好走了,人们也容易来,商机就有了,我就在这里开起了农家乐。
杨玉洪2009年从广东打工后回乡发展,通过卖猪筹集到了一定资金,在政府的基础设施支持下嗅到了商机,于2014年10月建立起了自己的洪发山庄(农家乐)。最开始的农家乐只有一栋房子,尝到甜头后,今年他又投资200万元扩建了一栋,共计3000平方米,有94个房间,现在每天都可住满,来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旺季每月收入量可达30万元。
△所有农家乐都集“蔬菜园、经果园、养殖园”为一体
一个农家乐要配3个农业园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紧邻高庙村的龙泉村,同样也把避暑纳凉作为一张名片打造,这里的平均海拔也在800米以上。
结合乡村旅游和电商扶贫计划试点工作以来,该村农家乐已经从原有的10多家发展到38家,同时以电商平台为载体,依托具有“三园一乐”的特色农家乐发展种养殖产业,线上线下共促供销。
“三园一农”是綦江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所有农家乐都集“蔬菜园、经果园、养殖园”为一体。这样做也很能吸引游客:既能提供蔬果采摘、钓鱼等乡村生活体验,又让游客能吃得放心。
杨玉洪介绍,由于客人太多,自家的“三园”并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要,因此也要在村内进行采购,也带动了其他村民的农产品销售。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叫‘龙泉人家’的旅游品牌。”龙泉村第一书记陈寅娟向上游新闻记者介绍,首先就是实现村内农家乐的抱团发展、统一维护,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订房等旅游服务。而这个品牌不光是体现在旅游上,陈寅娟说,龙泉村新引进的生态农业示范园,也会使用“龙泉人家”的商标,全方位给这个品牌打响名气。
据了解,今年,綦江区继续投入7千万元修建时距更短、线性更好、路面更宽的到达高庙的上山公路,使境内路网更加发达通畅。
郭扶镇还将更积极引导调动本土人才、返乡创业人才激情,吸引大批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创业,政府在自己原有的土地基础上发展独具特色的“三园一乐”农家乐,即养殖园、蔬菜园、经果园与农家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打造有招牌、有特色、有韵味的农家乐。据了解,目前郭扶镇登记的农家乐共计208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5家,日平均游客接待量达2000余人次,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