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海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
李伟在中梁镇的项目叫“七彩祥耘开心农场”,这是一个脱胎于“开心农场”游戏的项目。从最初土地分租模式的失败,近几年已成功转型为一个农旅结合的都市农场。
2018年,随着政府环保、农业、建设等部门对耕地使用的从严整顿,火红一时的都市农场等休闲观光农业面临深刻转型。而就在半个月前,李伟升级版“开心农场”再度亮相,60份蔬菜订单以每周两次的频率送抵主城消费者家中。
《渝商》周刊记者2017年秋天在中梁镇见到李伟时,园区正迎来好几个学校秋游的学生,“阳光大棚”是学生们休息和用餐的地方。李伟说,随着“大棚房”等休闲设施在2018年年底的整改拆除,园区游客数量明显下滑,全年人数减少了约40%。
开心农场缺乏商业成熟度
2007年,26岁的李伟下海创业。2010年,他决定与几个合伙人投资农业,起因之一正是当时风靡一时的网络游戏“开心农场”。
“市民在农场租一小块地,他们付土地租金,可以自己耕种,我们也可以代耕,这种模式在提高土地收益的同时,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问题。”几个股东筹集了近200万现金,又挖了一个农业人才,在中梁镇占地300多亩的“七彩祥耘开心农场”项目于2011年运营。
对于都市人群来说,开心农场模式有新鲜感,但这种商业模式很快就被市场认为缺乏成熟度。投资者每年用几千元租用一小块地,种子播下去要等3个月才能种出蔬菜,而蔬菜到了成熟季,单个品种的集中采摘量一般都有数百斤,所以这种模式昙花一现后迅速消退。
李伟在2014年将农场转型为一个综合性项目——除了蔬菜种植、配送销售,还有一个农业旅游项目,学生平时来此参加科普游及社会实践,周末则是家庭亲子游,这种农旅结合的项目迅速盘活了农场,单日游客最高接待量突破了6000人次,成为了沙坪坝区最火的购票景点之一。
都市农场整治下面临转型
要搞农旅结合的都市农场项目,必定会涉及到一些耕地上的建筑。2018年,环保、农业、建设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对耕地地面建筑展开集中整治。
大量都市周边新建的农场项目,基本都在耕地上修建了用于餐饮、休闲的旅游配套建筑。随着去年11月大棚房的整改,七彩祥耘开心农场的游客数量明显下滑。李伟说,“前年游客数量为22万人次,而2018年只有14万,游客数量在4季度下滑明显。包括过去每年年底,还有几十家单位来搞团拜会,现在已不具备这个条件。”
“目前,我们一方面是正在联系农场附近一所已经荒废的村小,准备将这栋建筑租下来重新装修成接待中心,还得增加200多万元的投资。另一方面就是对现有经营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李伟所说的模式,就是一个升级版本的“开心农场”再度进入市场。
技术手段能弥补商业短板
“我们进行了一个数据调查,重庆市民一年平均的蔬菜消费品种约为40种,一个季节为15种左右。我们将一亩地分成50平方米左右的小份,消费者用6600元租一份地,我们承诺每周配送2次,单次8斤左右,全年不低于600斤蔬菜。消费者种什么品种自己来定,每天能通过地里的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技术设备,在手机上观测自己田园的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值、二氧化碳浓度等生产信息及环境数据,还可以远程遥控灌溉浇水。”
针对传统开心农场,种植品种单一,成熟期又集中上市的弊病,李伟根据重庆常年的蔬菜价格及产量,在APP上设计了一个有趣的交易环节,“比如地块长出1公斤茼蒿,你在APP上可以和别人交换1公斤芥蓝、芹菜、西兰花,或者韭菜,或者交换1.5公斤的生菜、花椰菜、甘蓝,也可以是0.75公斤的芫荽、豌豆尖、小葱,蔬菜不仅可以现货交易,还能进行期货交易。”对于每天清晨采摘的蔬菜,下午即可通过顺丰快递送达消费者家中。李伟说,首批10亩地的60份蔬菜已经在2018年12月中旬开始运作。
产业链+服务链 建立新的消费社群
重庆晨报:这个项目试点半个多月,效果如何?
李伟:反响很好。对于城里一般家庭来说,一年消费6000多元的蔬菜已经不是问题。而银行、证券公司更愿意将这种产品作为送给大客户的礼物。
重庆晨报:开心农场模式在之前的运营中已经宣告失败了,但这次为什么能够“复活”?
李伟:10年前共享经济概念还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消费者一次性收获几百斤萝卜、红薯怎么办?这在当时是无法解决的,但目前用“共享”思维,你可以交换其它蔬菜,甚至是实现便捷的期货交易,或者是作为社交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重庆晨报:这种升级版的“开心农场”,对于农业生产、经营,未来的意义在哪里?
李伟:我们现有500亩生产基地,2018年12月拿出了10亩地,60份蔬菜地来做试验和示范。未来,每个区域都可能诞生几个像我们这种都市农场,切分出一部分的消费市场。目前,我们测算这种模式的行业净利润在20%左右,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物联网等软硬件成本还会降低。
重庆晨报:项目的风险呢?
李伟:我认为是规模化、连锁之后的风险管控,任何项目的风险本质都是管理问题。
重庆晨报:如何看待农业项目的投资?
李伟:新的发展形势是,如何将产业链和服务链一体化,如何借助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手段,建立新的消费社群,这就需要大量的创新。反过来说,有的企业又经常是“重模式,轻产品”,我们投身农业已9年,一直在深耕这个行业,模式创新只是一方面,背后还有对农业生产、农业技术等持续不断地付出和投入。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仇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