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就是行善,坚守就是陪伴……
大年初五早上,天还没亮,睡梦中的付雪清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一分钟不到,穿戴整齐后,付雪清将背着一个七八岁男孩的中年农妇迎进诊所。
“吃多了生熟混杂的东西,引起消化不良!”付雪清对症下药,马上用开水兑了冲剂,随后男孩的病情明显减轻。付雪清又给男孩配了一些药,交代了几句,农妇便带着孩子离开了。
这个春节,丰都高家镇汶溪村哪家有人病了,付雪清就跨上医药箱,骑着电瓶车去病患家中医治。
从“落榜书生”到“赤脚医生”
在丰都高家镇汶溪村卫生室,大家叫付雪清“付大夫”,他却说自己是“赤脚医生”,正是这位“赤脚医生”,32年如一日坚守在这里。
“新的一年里,希望村民能有个好身体,更好地享受幸福生活。”付雪清说。
今年47岁的付雪清经常身背小小的药箱,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热情的服务,为村民的身体健康撑起保护伞。谁家遇到头疼脑热、伤风感冒,都会来找他。遇到不能来的,只要一个电话,他马上骑着车上门出诊。
“付医生对村民很热心,服务态度特别好,村里的男女老少基本上都认识他。”村民李茂权说,如果村民看病没钱,还可以赊账。
时光回到32年前。
1986年,付雪清由于偏科严重参加中考名落孙山。付雪清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自己的医术是父亲手把手传授给他的。付雪清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军人,在部队当过卫生兵,退役回到家乡后,用医术继续为乡亲们服务。15岁那年,付雪清一边务农,一边跟着父亲学医。
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的言传身教,加上他的刻苦自学,付学清逐渐掌握了常见病的治疗技术。这几年,他多次接受县卫生局组织的专业培训,医术有了进一步提高。
要做“村民健康守护神”
小小的诊室里,不时有前来看病的患者。整个春节期间,付雪清一滴酒不敢沾,除了吃饭时间,付雪清就待在诊室里。
付雪清的办公桌上有厚厚的一沓资料,上面记载着村民的姓名、病情、家庭地址等。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婴儿,付雪清对他们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原来,村里很多孕妇临产,都是请付雪清去接生的。
付雪清介绍,以前的汶溪村,前靠长江,后倚老塘山,虽然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但由于不通公路,交通闭塞,老百姓生了病,去镇卫生院或到县级医院只能坐船,时间长,也不方便,只有到村卫生室找付雪清诊治。即便如此,住得偏远的村民,爬坡上坎去来也要花一个多小时。
“那时候还没有手机,遇到病人行走不便,只能家属找上门来叫我,然后背上药箱出诊。无论多远,无论严寒酷暑日晒雨淋,我都不会推辞。”付雪清说,现在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加上手机的普及,病人只要一个电话,我就可以骑着车出诊了。
小乡村有了“药品超市”
如今,在村卫生室里,药品种类越来越多、数量也越来越足,一进药房,满满当当、整整齐齐,足有上千种,西药、成药、饮片琳琅满目,村民一进来还以为到了药品超市。
付雪清告诉上游新闻记者,目前在村里,儿科、内科、外科、妇科,甚至接生都做,村民小病不出村就能看好。
这里的村卫生室,还配备了听诊器、便携式高压消毒锅、冷藏包(箱)等22件基本医疗设备和资料柜、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同时,村卫生室还配置了健康一体机。
据了解,为巩固村医队伍,丰都县加强了对村医的培训和考核。各级财政落实了村医日常工作、药品零差率补助、公共卫生补助经费和一般诊疗费。年终经考核只要完成规定的目标任务,村医每月收入1000元以上。
“丰都县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让更多村民享受到了便捷的医疗服务。”付雪清说。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通讯员 李达元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