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西沱之水天上来
04-10 09:35:21 来源:八二四研究所

八二四研究所微信公众号消息

在石柱、万州交界处的长江右岸

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古镇

它便是西沱

▽西沱在重庆市的区位

西沱位于石柱县东北部长江边上

在《水经注》中称“界坛”

后以其位于“巴东之西界,益州之东境”

(《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所著,彼时巴东郡属荆州,与益州交界于今西沱一带,所以称“巴东之西界”)

又地处长江南岸的回水沱

故得名“西界沱”

▽1816年嘉庆《四川通志》中的西界沱及周边

同时

西沱因地处万、忠、石交界之地

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巡检司

称西界沱巡检司

▽清代西界沱巡检衙门牌坊。明清时巡检司为县级以下军事组织,多设于关津渡口、交通要冲之处,协助州县管理防务治安 

西沱

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自然是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无论是“万里长江第一街”

▽西沱云梯街是长江边上唯一垂直于等高线的场镇布局。图为1980年代的地图上,垂直于长江的西沱云梯街

还是古镇上各个时期、类型的建筑

或者是它作为巴盐古道起点的重要性

(古代及民国“川盐济楚”,川盐经由长江在西沱上岸,再翻越方斗山、七曜山转运到湖北等地)

无数前人多所着墨

已无需赘谈

今天

我们换个角度

从“沱”字着手

讲一下西沱这一带的“水”

1 西沱之名,江水生之

“沱”是重庆最有地方特色地名之一

专指江河中的回水湾

但遍考《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典籍

却均无此解

甚至连《辞源》《辞海》中

也均是解释为江水的支流

在我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

就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记载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以此解“沱”字

称其“从水它聲,徒何切”

同时认为这里讲的沱为江水的支流

(古时“江”专指长江)

按照古人造字采形声时多兼会意的习惯

这里的“水它”既是读音

也有“水往它处流”之意

再延伸开来

这个“它处”

又既有分出支流、流向它处之意

也可有未分流、而只是流向改变之意

就像“沱”这一重庆方言

其意所指的回水湾

也正是江水遇到河岸或碛石

致流向发生改变而形成

重庆的沱以长江沿岸分布最为密集

其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峡谷的出入峡口处

因江水出入峡口时河道宽度骤变

水流激荡冲刷峡口两岸而成

二是在江水遇到较为松软的河岸时

水流回旋打转反复冲击侵蚀形成

这两种沱

在重庆都有广泛的分布

前者数量不多但规模较大

如铜锣峡的唐家沱、郭家沱

明月峡的明月沱、喻家沱、温家沱

黄草峡的詹家沱、袁家沱等

后者则数量更多

仅用作街镇命名的就有

永川的朱沱

巴南的李家沱

江北的郭家沱

涪陵的石沱、南沱

石柱的西沱等

▽重庆以“沱”命名的7个街镇,有6个在长江边

此外

经过初步统计

全市以“沱”作村、社名的有30个

带“沱”的农村居民地更是超过了400个

▽重庆以“沱”命名的村社,也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

就像陆地上的坝、湾一样

长江岸边有沱的地方

也多被人们选址为码头、良港

逐渐形成聚落和场镇

尤其在三峡工程蓄水之前

沱更是长江航线上的重要资源

深刻影响着沿岸的经济社会发展

拿西沱来讲

这里早在秦汉时就已有聚落

唐宋时即为川东、鄂西边贸重镇

清乾隆《石砫直隶厅志》也称这里

“水路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都邑也”

▽《最新川江图说集成》中的石宝寨 

据1949年统计

当时这里有油盐商号17家

山货商号4家

其他中医药、百货、旅栈等70余家

万寿宫、天上宫、禹王宫等会馆多处

归根到底

重庆的“沱”文化

是围绕长江这条母亲河而产生的

是重庆地处长江上游

所承载的丰富水景观、水文化的典型代表

2 西沱之水,从天而来

“沱”字从水、来源于水

西沱也是因水而生

那西沱的水从何而来?

长江之水天上来

来自青藏高原的滚滚长江

汇诸流而挟洪荒之力

如苍龙般沿四川盆地南缘奔流

切割中梁、铜锣、明月、黄草诸山

及至丰都、忠县一带又顺山东流

开始为冲出三峡积蓄力量

长江在这一段

其右岸(东南)方斗山

其后便是绵延渝鄂湘的七曜山、武陵山等盆周山地

其左岸(西北)蒋家山、猫耳山

继续往里则是精华山、明月山、铜锣山

华蓥山等一系列平行山岭

这里正是盆东平行岭谷区

与盆周山地区的过渡之地

这一段的长江与两岸大山

壮阔平流100余公里

两岸无数溪流汇入

为长江上游沿岸水系最富集之地

▽丰都、忠县境内,长江平行于猫耳山、方斗山两山流淌100余公里

仅从忠县县城到西沱一线30多公里的距离

计有北岸的甘井河、龙池河、汝溪、后溪

南岸的东溪、沿溪、宣溪、水磨溪、石漕溪

以及其他细小溪流

它们也是从“天上”而来

▽长江丰都、忠县段的格子状水系

当然

这个“天上”

指的是长江左右两岸的猫耳、方斗两座大山上

得益于这两条巨大山体对水源的涵养和积蓄

无数涓涓溪流自山上流下汇入长江

形成长江沿岸最为典型的格子状水系

▽忠县境内远眺西沱背后方斗山

▽巴盐古道以西沱为起点翻越东面方斗山。从下面这幅剖面图可以看出方斗山的雄伟山势

而西沱

正式这一段长江水系的“总结”之地

长江到此“稍作休憩”

形成一个巨大的回水湾

水面宽阔、相对平静

过了西沱

就是紧邻场镇北面的石鼓峡

长江在这里进入万州境内

江面陡然变窄

100余公里的山水平流到此结束

此后直至出三峡

数百公里长江水面

西沱之下

便再无能以“沱”为名的场镇了

在这种山水格局下生长出来的

西沱古镇尤其是云梯街

正契合了中国传统场镇经典的选址哲学

首先是云梯街背山(方斗山)面向(长江)而建

从江边沿云梯街拾级而上

在最顶部的独门嘴向西北远眺

便可见大江对面的案山猫耳山

以及远处一层层更高、更长的平行岭

是为西沱古镇的朝山

而在平行岭之后

则是那更加广阔的盆中丘陵

可以极目盆地天地舒

▽西沱在四川盆地的区位

其次就是西沱场镇北侧的石鼓峡

为典型的锁江水口

将滚滚江水留住

因水而生

这也是长江给西沱设计的山水之局

3 西沱之西,水岸青山

三峡工程蓄水后

川江航道江面大大变宽

处处高峡平湖

再加上各式陆上交通的愈加发达

使得原本地处万、忠、石三县交界处的西沱

在航运交通上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下降

选择区域联动、整合优势资源突破发展瓶颈

势在必行

▽三峡工程蓄水至169米左右时的西沱水域

与此同时

三峡蓄水也使西沱周边

尤其是忠县县城到西沱、石宝一线的

水岸景观发生了巨变

也为这一地区新的发展带来了可能

首先是西沱对岸的石宝寨

这座号称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的巨大盆景

蓄水后从陆地转移到江中成为孤岛

与西沱云梯街隔江相望

堪称长江上的两颗明珠

▽已成孤岛的江上明珠石宝寨

▽1909年的石宝寨,蓄水前的石宝寨位于场镇中间。

其次是西沱上游不远处的皇华岛

也由蓄水前枯水期的半岛

变成了永远的江心岛

并与南面的独珠半岛形成一个完美的太极图

▽独珠半岛是重庆长江中两个大型窄颈型半岛之一,甚至比江津的几江半岛颈部更窄

▽皇华岛及岛上梯田景观

而最更大的变化发生在两岸

蓄水后的江岸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江湾

在溪流的入江口更是形成了宽长的水面

甚至一直深入到溪流的腹地数公里

形成涵盖江、溪、沟、湖、沱、湾、峡、岛、半岛

多种水文资源的复合型湿地景观带

并已设立了皇华岛国家湿地公园

以及水磨溪、忠县两个湿地自然保护区

巴营、天池两个县级自然保护区

▽西沱场镇北面的石漕溪

▽西沱对岸忠县一侧的回水区域

更为难得的是

这条湿地景观带正好位于两山夹一江的长江河谷

山有猫耳山、方斗山

水有长江和沿岸诸溪

林有巴营、天池山等森林公园

田有三峡橘海(猫耳山)

湖有回水形成的东溪湖、甘井湖

草有方斗山上的千野草场

▽西沱对岸忠县一侧三峡橘海

从这个角度上讲

这片从忠县到西沱

地处猫耳山和方斗山两山之间

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

是重庆主城外集大山区、大库区、大农村为一体的

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富集区

▽西沱及周边区域本底资源简图

这里是长江上游独具山水特色的生态廊道

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本底

可开展观光、水上娱乐、湿地研学等生态产业

带动区域“一产接二连三”生态化发展

水岸青山的生态文章大有可为

▽水磨溪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里的荷叶铁线蕨

长江缔造了西沱

它是西沱的魂

是这一区域的纽带

相信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古老的西沱和它的周边区域

将迎来又一次崭新的发展

原标题:西沱文章水中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