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路高架桥与较场口道路的节点
老街串起了这座城市变迁的历史,成为城市风貌的标签,被记住、被述说。任何一个到重庆的人都应来老街走走 ,从老街出发,去寻找城市的记忆。
要解读一个城市,街道名字算是一个取巧的切入口。
在喜欢研究重庆文化的一帮人中,肖能铸被他们称为重庆文化“活字典”。这位在重庆大街小巷中穿梭了几十年的老先生,提到重庆街名,可以说是如数家珍。
了解这些街名,解读这些街名的变迁,其实就是在解读重庆历史。
街名里的城市历史
在重庆的街道命名中,有不少能从中窥见历史的影子。
“‘五一路’‘五四路’的命名让很多人联想到‘劳动节’和‘青年节’,误以为这两条街名得名于建国后,这确实也颇为巧合。但事实上,五一路最初叫‘民国路’,后来,因为五一宽银幕电影院的修建,而逐渐演变为五一路;而五四路,实际上是纪念1939年5月4日的一次日军大轰炸。”
今天我们看到的重庆街名中,有不少来自于外地的街名,这些舶来的街名,其实就是重庆移民历史的见证者。重庆是个著名的移民城市,当外地人在重庆聚集起来时,街道名称往往也会因之改变。这些移民沿用已经习惯的街道命名方式对新聚集的街道命名,甚至有不少街道的命名方式采用了直接借鉴的方式进行。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重庆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以“里”“弄”为名的街道名称,众所周知,“里”“弄”是江南一带街道的命名方式。“这类街道的典型例子,便是在川盐银行附近,曾经这里出现过川盐一里、川盐二里等街道名称。抗战初期,重庆聚集了大量来自于长江下游地区的下江人,这些人有不少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而川盐一里、川盐二里就是当年川盐银行的职工宿舍,这些职工中有大量的下江人,因此,街道便以他们所熟悉的里、弄来命名。”
街名里的城市景观
重庆街道的命名中,有大量街名来源于景观,随着时间的变化,景观或许早已消失不在,街名便成了这些历史景观的证明人。白象街,这个街名距今可考的历史已经有八百多年,因为靠近码头,从宋代开始,这里便是重庆重要的街道之一,据肖能铸的介绍,白象街的得名,是因为当年寺庙旁的白象池。“在宋代,白象街上曾有一座供奉普贤菩萨的寺庙,旁有一座消防池,因为普贤菩萨的坐骑为一头白象,这座消防池便命名为白象池,后来,白象便成了这条街的代名词。”
白象街
“七星岗的岗字本来应该是水缸的缸,之所以叫七星缸,是当时为了防止城门失火,以北斗七星的方位放置了七个水缸作为消防用,后来人们误以为‘七星缸’是说这里曾经是个小山岗,便将缸误解成岗。”
早期,大部分重庆人喝水都是在江边提水,水巷子的取名,就是因为从嘉陵江挑水进城的挑夫天天从这条巷子过。水井,曾一度是重庆的“稀缺货”,在重庆的地名中,四方街、官井巷都因水井而得名,四方街是因为这里井口为四方形的而得名,而官井巷也是因水井而得名。
望龙门乍一听,似乎该有个门在此处,但这里其实从来都没有门,这里望的,是对面的龙门浩。铁板巷现在早已找不到铁板了,但它得名便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块大铁板横在路中间,肖能铸说:“在我妈妈的记忆中,她小的时候,那里就横着一块不知道干什么用的铁板。”
街名里的城市生活
“重庆有个百子巷,说来也怪,百子巷不止一百个孩子,这里的住户子女都特别多,真的是应了百子这个街名。在这条巷子中,人丁特别兴旺,一户姓柳人家,家中11个孩子,街上卖肉的,家中有10个子女,家中五六个子女,在这里是常事。”
百子巷
据肖能铸回忆,百子巷中,藏着不少城市生活的趣闻。百子巷71号,题字的是大名鼎鼎的史良;百子巷72号,是个老院子,里面居住的全是成都人,而且都是厨师。在重庆的地名中,有不少是因为在这条街上生活的人而得名。比如吴师爷巷,就曾经住着一个姓吴的账房先生。何家花园也是因为这里曾有户何姓大户人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大花园而得名。
鲁祖庙曾经也的确有个祭拜鲁班的寺庙,后来,鲁祖庙便成了地名。而人们熟悉的石灰市、小米市,曾经的确是石灰、小米交易的场所。在形容重庆十七门的民谣中有这样一句话,“千厮门,棉花包子雪白如银”,说的是千厮门旁的棉花街,嘉陵江流域的粮棉都在此卸货入仓,称之为棉花街。
打锣巷
在打铜街上,曾经的打铜声不绝于耳,铜锅、铜碗、铜壶、铜制箱子扣件都在这里由手工匠人制作,旁边的打铁街,便是锄头、镰刀、门栓等铁质生活用具的生产地。打锣巷则是负责打锣敲更的更夫居住的巷子,十八梯,则是因为从水井到人居住的地方正好十八个梯坎。
街名里的城市文化
一个个的城市街名,以一条看似毫不起眼的线索,不断将城市文化串联其中,解读街名,其实,就是在解读城市文化。较场口附近原来有个“落魂桥”,取的就是“锣红”的谐音。较场口曾经是武举考试的地方,武举考试中有箭术一项,锣是指考试前鸣锣,而红,则是指的箭靶的红心,观看考试的百姓看到考生上场非常紧张,于是用“落魂” 来谐了“锣红”的音。小米市旁有条街叫杂粮市,最早叫书院街,因为曾经是科举考试的考棚,因此留下了许多格子间,这些格子间在后来被用来作为卖杂粮的摊铺,书院街也就成了杂粮市。
厚慈街原本不叫厚慈街,它最早叫韩家花园,因为一户姓韩人家的花园正好建在此处,后来,花园的主人修建了一个消防池,将之命名为“浩池”,巧的是,“浩池”恰恰又与重庆话中的“好吃”同音,再之后,于右任在此居住时再一谐音,便将这里改成了厚慈街。
“重庆的地名中,有的地名之俗,俗到毫无悬念,但也有不少很雅致地名,有杨柳巷这类相对大众的,还也有一些雅得大部分人都说不出出处的地名。”肖能铸举了两个雅的例子:“重庆曾经有座四维桥,取的便是战国时期管仲所说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此前,大同路不叫大同路,叫牛皮沟;新民街也不叫新民街,叫骡马店;而富城路则是此前“护城路”的重庆话谐音。
原标题:怎样描述最资格的老重庆人生活?我们去老街名字里看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