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5·12汶川大地震应急抢险,徒步进山搜集灾区一手地质资料;在暴雨中连夜勘察山体,组织撤离600多名山体滑坡危险区的群众;顶着烈日解决村民用水问题,一个月找出近200个适合打井取水的地点······这位用双脚丈量祖国每一寸土地,穿梭于江河湖泊、深山野岭的“地质医生”张天友,正用三十年风风雨雨,书写着“大国工匠”的人生篇章。
与天为友、与大地结缘、与山川江河为伴,风餐露宿、杖走天涯便成了地质工作者的常态。“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一旦有地质灾害的发生,我们将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对于年过五旬的张天友而言,外出勘察是一项“体力活”,只有将身体保养好,才能不拖工作的后腿。
晨跑强身健体 保证工作效率
日出之分,张天友起床来到小区楼下,开始了一天的晨跑锻炼,“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早上起来跑两圈后去上班,整个人都神清气爽,再加上从事这个行业,要是身体不行,根本就没法开展工作。”
作为地灾技术的应急救援顾问和负责人,张天友常年奔走于各大抢险处置现场,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和同事一起赶赴四川抢险救灾,徒步进入具有“地质科学迷宫”之称的龙门山,为确诊一处危险区域是否还有防范次生灾害,张天友在几近50°的陡坡上徒手爬坡,一失足便滚落了20多米,直到死死抓住一块石头,才发现下面是悬崖!“还好当时有惊无险,不过人还是吓了个半死。”张天友回忆那天,仍然心有余悸,“这差不多就是我们地质队员野外工作的常态,危险系数高,伤残伤亡事故多,稍不注意小命就没了。”
三十年职业生涯,张天友遇到的地质灾害远不止于此!2014年,地处渝东北的奉节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一夜之间阻断道路交通,就连水、电、信号也全部中断,整个奉节就有1300多处险情出现。“在抢险救灾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这块地形有无裂缝、群众是否需要撤离?都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最精准判断,一旦没把握住,后果将不堪设想。”张天友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我们都是打着电筒摸黑去考察地形,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困了靠在椅子上打个盹,晚上回驻地整理资料,一整都是一个多月,好在通过准确的预判,及时让居民撤离,才确保了槽木村、阳北村共161户637人的生命安全。”
伏案研究 加深知识理解
预判地灾隐患、处置临灾险情,是每个地质人的首要任务,虽然看似果断决策,但在“防灾治灾”的背后,则是大量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作为607地质队的队长助理兼队副总工程师,张天友在单位也算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学霸”。
记者来到张天友办公室,看到墙壁两侧的书柜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书,《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简史》……加起来共有上百余本。而在办公桌一旁,放着一本记满红色笔记的专业书籍,此刻的张天友正一边翻阅,一边用笔进行知识点回顾。“要想做好地质工作,就得学好相关领域的知识,只有’吃透’专业书籍,提升专业素养,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到工作之中。”张天友告诉记者,“有时一本专业书籍要反复读4、5遍才能懂,并且每读一遍,我都会把相关知识记在笔记本上,加深理解。久而久之,当我把专业书读成小说的时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012年,为取得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资格,45岁的张天友又重新经历了“高考”,“记性不好,我就用笔抄,下班后,经常熬夜看书到凌晨。”张天友回忆,“虽说年龄大了,记忆力不如以前,但冲劲儿还在,因为只有拿到这个证,才算真正拥有行业鉴定的资格。”
皇天不负有心人,张天友最终如愿以偿。多年来,他不仅参与了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加固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爆破规范》等10余个规范的修编工作,还参加了生态环境重新构建、主城水环境破坏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主编的“不良地质场地勘察”,填补了我市在勘察技术规范中的空白,受到了全国勘察大师沈小克及刘后建等人的一致好评。
几经坎坷 圆梦地质梦想
在全市地质勘察系统里,提到张天友,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但纵使“头顶光环”,他也经历过“下岗再就业”。
1985年,从农村走出来的张天友凭借自身努力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虽然表面深感荣耀,但在大家称赞声的背后,却是他负重50斤口粮,不辞艰辛,步行30公里往返学校的付出。“以前我们农村娃儿没想过什么远大目标,只觉得能’脱掉’这身农民装束,转为城镇户口,吃上国家口粮,就心满意足了。”张天友回忆,“当时选择地质专业,全是因为填报人少,后来接触久了,才觉得它能带给我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后来,由于“地质环境”大滑坡,刚工作五年的张天友在很长一段时间无用武之地,迫于生计,他下岗回乡卖起了卤菜。直到1997年重庆直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地质队才迎来了春天,张天友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归队之后的他,靠着实干苦干和不断学习,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尤其是在水工环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抢险、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其中,“黄花园大桥石板坡立交桥NB匝道边坡勘察”项目获得了省部级优秀勘察二等奖;重庆江南机场岩土勘察,也为机场设计所需的地质详勘技术提供了资料和数据,其勘察成果还得到了业主及设计单位的一致好评。
如今,张天友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地质工作中,从一线勘察到人才管理,这位大国工匠依然在自己最平凡岗位上,始终散发着光和热。
上游新闻记者:吴思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