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微发布头条号消息
明末清初
当那些被“湖广填四川”的郭姓人
在长江的铜锣峡口“插签为界”的时候
他们绝不知道
他们将要缔造的这个小镇
未来会在中国军工史上
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页
数百年后
这里已经成为
拥万亩松涛
乘舟棹之便
承载八十年军工峥嵘的军工小镇
更有数百载文脉辽远悠长
今天,郭家沱已经展开翅膀
将山水文化、军工文化、休闲文化
作为未来的方向
再创这块23.6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辉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家沱街道
探寻历史的痕迹
领略文化的厚重
山水之间
铜锣峡改变世界进程
“巴流初入峡,山径一帆开”,这句古人的诗歌,正是描绘铜锣峡的险峻和巍峨。
铜锣峡,是郭家沱的门户,更是溯江进入重庆城区的水路门户。两岸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夹江对峙,战时素有"东陲屏障"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据《华阳国志》记载:上古传说,大禹治水,疏通九河,见一山拦住长江去路,即挥开山斧辟之,山裂处即为铜锣峡。
此为传说,而铜锣峡真正见诸于史册,则系其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一战。
为了便于游客更好地观看铜锣峡,郭家沱街道在江边建了一个滨江长廊,有青石浮雕,有望江凉亭,有健身步道,有巨石棋盘。
凭栏远眺,见大江苍茫,云水一色,若在傍晚,可见两岸峭壁之间,一轮红日缓缓滑落,氤氲了云彩,弥散着并不耀眼的霞光,气象万千。
古人已矣,千秋功过,也无从评说,唯有流淌了千万年的滚滚长江,沉默前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血火之上
望江厂浓墨重写军工史
距铜锣峡不远处的马路崖壁上,22个山洞呈上下几层错落有致地排开。这是抗战期间修建的山洞兵工厂,也是抗战期间兴建的最大山洞群落。
这是历史赋予郭家沱的辉煌——就在这22个山洞中,当时的第五十军工厂、现在的望江厂,在整个抗战期间,为抗日将士输送4000多门火炮,数十万枚炮弹,极大地支援了前方抗战,特别是在第三次长沙保卫战中给予了日军毁灭性的打击。
但对于重庆人来说,它只有一个名字,“望江”。
迄今为止,望江厂仍旧是国家大型一类保军企业,依旧续写着他的辉煌。
而那些几十年前告别了鱼米之乡举家迁来重庆的望江人,则已经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入到了这片土地,将他们的热血与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真正和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
时光之外
老建筑再塑影视新地标
四季往复,岁月更迭,但郭家沱的时间却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就此停滞下来。
这里保留了大量上个世纪的建筑,这些青砖小楼,历史甚至可以悠远到1952年。
附近老人回忆说:“望江厂,不得了,周围好看的姑娘都想嫁给厂里的汉子。”
不仅如此,当年的望江厂,修个楼都用定制的砖头。现在江北区文物保护点——眷字号墙砖上印有的五角星图案可以想象曾经的辉煌。
据郭家沱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郭家沱俨然成了电影拍摄基地,锣旗寺半岛就承接了《下半城风雨》《人山人海》《受益人》等10余部电影的取景拍摄。其中《人山人海》已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
青砖为墙,石板为阶,墙前屋后数棵大树遮阴,橘色肥猫时有乱入,在几缕秋雨之后,窗外青藤滴落叶片余水,散步的人又走上石板街,一路打着招呼行去。
即便是在外面传得风生水起的那间以卤菜著称的清泉馆,也依旧和当年一样,除了那锅老卤的味道越来越浓郁,“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
光阴在这里没有故事。
休闲之地
山与泉定义健康新生活
在郭家沱生活,山与泉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是这个军工小镇铁血之外难得的柔情,更是居民们的日常。
泉水便是郭家沱最“甜”的滋味。
事实上,这一行径其实源自八十年前,当年在没有自来水的时代,才来到这个区域的望江厂职工就开始在这口泉眼打水供家庭饮用所需。
八十年来,时光更迭,即便家家户户都有方便的自来水,传统却传承下来。郭家沱人说,这泉水“有点甜”。
除此之外,每每茶余饭后,人们便会朝山径步道上前行,停驻,聊天或者听凭孩童嘻戏,生活的滋味就在这样的上山下山中,逐渐的浓郁起来。
另有一些不愿意上山的,便选择了才建好不久的铜锣峡口望江楼广场,在落日余晖之下,整齐如一地挥动手足,打起了太极。
郭家沱是一个历史地标
是被尘封在时光里的巴人古滩城
郭家沱更是一个工业地标
它因军工而起,因军工而兴
郭家沱还是一个文化地标
推崇好人文化,树立向上的力量。
山水入怀,铜锣望江。
这里就是,郭家沱。
原标题:郭家沱 | 望江入怀的乡愁时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