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重庆举行。
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重庆,如何让城市品质更高,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10月17日,“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重庆举行,来自美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日本工程院的院士,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就“山水城市滨水空间品质提升”进行了讨论和建议。
此次论坛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筑学会指导,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理事会主办,重庆市城市建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重庆市设计院、重庆大学等承办。
住建部原副部长宋春华:将自然生态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在宋春华看来,城市离不开水,本质是人离不开水,而滨水宜居已经成为城市的稀缺资源。重庆是有大山大河的城市,“是中国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为此,宋春华希望重庆能够做出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来分享。
现阶段,宋春华认为,山水城市要体现自然生态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他建议,“在高质量发展大环境下,政府要做好总体把控,成为调控的主导;动员社会参与,企业成为开发的主体;让滨水地区成为高质量核心区和活力区是主攻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主要任务。”
具体来说,政府的主导调控,要以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为主要手段,在做总体结构框架时,则要吸引公众参与。
同时要结合交通整治,开辟滨水公共空间,要解决快速路对滨水空间的分隔,让机动车和非机动交通能够分离等问题。“比如上海黄浦江交通的整治,就把地面交通让给行人。”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到滨水空间,“要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盘活更新,打造升级版的滨水活力区。”他举例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上海船厂老城区,“就进行了很好的整体性改造。”
要让城市更有品质,天际线也需要把握好,“城市设计要组织好水线、岸线和建筑轮廊天际线,处理好它们与大背景山体景观的关系,以及大量背景建筑的高度、形式和色彩。”
最后,宋春华称,还需要发展滨水地区公共艺术,提升滨水地区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气质。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构建水生态基础设计
在俞孔坚看来,回到水边,是滨江城市设计的要点。“所以首先我们要还河流以完整的意义。”俞孔坚称,河流的完整意义包括生态廊道、遗产廊道、生活的界面、休闲廊道、城市景观的界面,以及诗与画的源泉。
而目前对于滨水的设计,以前大多是灰色的混凝土。
为此,他建议,需要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对城市滨水进行设计。“比如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在滨水区综合设计时,要营造城市滨水空间。要学会与洪水为友,生态与遗产为底,文化为魂,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活力界面,把河漫滩进行生态保留。”
在俞孔坚现场展示的设计方案中,均让滨水空间成为了人们与自然共处的活动空间,同时还用自然生态的方法,把劣五类水净化为3类,“在上海世博园的片区,每天能够净化6000吨劣五类水,净化能力达到了85%。”
对于重庆两江四岸的提升,俞孔坚认为,目前重庆的两江四岸需要对岸边的工业设施进行改造,并通过人工种植植物以及自然演替等,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在连接上可以通过森林桥的形式等,“把滨水空间的消极空间,通过改善后,变成活力空间。让市民能够每天都到滨水公共空间运动散步;每周都来吃喝玩耍;有空就来,轻松畅游;而且是一定要来,大家共享美好。”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张俊杰:最大化激活滨水活力带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张俊杰,则对滨水高密度核心区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他认为,高密度“再集聚”,也即紧凑式集中开发、土地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价值产值。比如在滨水与腹地之间,建立车行通道、人行通道、覆盖轨道交通网络,最大化激活滨水活力带。
其次就是要建立体城市,进行垂直高强度开发,让竖向有机整合,组织立体景观、交通体系。还需要增加活力与魅力。“比如复合的业态,可以激发全天候的活力,这样的滨水公共空间可满足多人群活动需求。还可以在滨水建筑形态、公共艺术打造上做文章,形成城市独特魅力。”
最后就是要坚持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持续性长弹性开发。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罗薛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