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一个月前只搜得到“人和街道人兴路199号、二甲医院”等信息,然而现在你再搜索这家医院,就会多出一条红色字体的温馨提示:本院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定点救治医院,同时开设发热门诊。
这就意味着,两江新区范围内,所有的发热患者都将被集中到这所医院进行检查、隔离和治疗。而无论这些患者从哪里来,首先都要经过医院的预检分诊,发热病人和有武汉接触往来史的病人将由专门的引导人员从专用通道送至发热门诊。
“焦虑、不安、惶恐”,这是病人来到发热门诊后的常态。“安抚、检查、隔离”,则是医护人员应对的办法。
医护人员正在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2月24日上午10点多,一对年轻人来到发热门诊看病。由于对疫情过于敏感,其中发烧的女孩表现出了焦虑和惶恐。她不理解为什么做咽拭子的采集室,每做完一个人就要消毒15分钟。
“我们也是防止交叉感染,病人不理解,但是我理解她的心情。”护士张路平看到女孩情绪有些激动,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加紧对采集室进行消毒工作。突然女孩哭了,朝张路平吼着:“你们不怕死,可是我怕呀。”
听了这就话,张路平哆嗦了一下,护目镜里的眼睛紧接着就红了。她吸了一口气,笑着和女孩说:“你放心,有我们在,就会让你身体好好的。”
医护人员正在发热门诊询问病人情况
“病人的不理解,我们理解”
趁着换岗吃午饭的功夫,忙碌了一上午的护士们总算可以休息一会儿了。脱去防护服,很多人的脸上都留着压痕,而这样的压痕会保持两个多小时不会恢复,让人看起来心酸而又残酷。
“今天(2月24日)上午做得很好,让你受委屈了。”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医疗护理组组长许国梅听说了张路平的事,赶紧找她谈谈心。
“组长,没什么的,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工作还要继续,你赶紧吃完饭休息一会儿吧。”张路平给女孩做完检测后,又把她送到了隔离病房。吃午饭前,她换完衣服,哭了好一会儿。
“心里堵得慌,那会儿我就和我自己说,不能哭不能哭,哭了护目镜就花了,千万不能哭。”张路平当时咬着嘴唇,喘着粗气让自己平复下来。其实委屈的不得了,因为30岁不到的她,已经有半个多月没回家了。“疫情时期,病人再遇上发热,情绪都会有波动,我真的特别能够理解。可为什么听了那句话很难受,不是说我们不怕死,而是因为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这时候的我不能怕。”
下午1点10分,刚刚吃过午饭的张路平准备回到工作岗位上。另外一边的办公室里,许国梅正在给刘建和王小红做思想工作,她们不想离开发热门诊,她们说:护士长就让我们继续留在发热门诊,我们要战斗到最后。
1月23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和重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有关要求,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确定了42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
医护人员正在为病人抽血
之前,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发热门诊位于医院内的一栋独立两层小楼内,被设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定点医院后,这栋楼就被迅速改建,一部分作为一般病人的发热门诊,另一部分作为“有武汉来往史或接触史”的发热病人的发热门诊。
刘建和王小红都是最早一批参与改建工作的医护人员,听说自己要强制休息,两个人还有些不情愿。“我们俩身体状况都很好,前几天医院还组织了检查。只是担心我们忙碌太久了,身体会遭不住。接下来,我们要去隔离病房内休息。休息好了就早点出来,继续回一线岗位上工作。”
医护人员正在为病人取样做核酸检测
24小时三班倒,这里就是前线
在发热门诊办公室的墙壁上,贴着医疗废物处置流程、发热门诊工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品流程和发热门诊检查流程图,他们时刻提醒着医护人员,这里就是抗疫的前线。
“我们早上7点半就从定点的休息点一起出发到医院来,然后马上换防护服,赶在8点钟之前将前一个晚上守夜的护士替换下来。”许国梅介绍称,发热门诊是24小时在岗,所以护士轮岗采取三班倒,8个小时换一次。“穿着防护服工作很累,听不清说话,喘不过气,而且穿上就不能脱,只能是少喝水,穿着纸尿裤应急。”
廖莲梅是护理部副主任,在发热门诊连续工作10天了。2月24日上午,她在换岗前,又接诊了4名发热患者,“患者中有个老年人,他不但发烧,而且下腹剧痛。我们赶紧联系了急诊检查,完善腹部超声波检测。”
这边电话才接通不到2分钟,超声科的医生陈姝君推着仪器赶到了。顾不了太多,她换上防护服就冲进了发热门诊。
“谢谢医生和护士们的帮助,老人家痛得不行,给你们添麻烦了。”患者家属拿着检测的结果,连声向医护人员致谢。
“我们现在都要按照新冠肺炎第六版诊断标准来做,抽血、CT、核酸检测标本这些,每天都是几百份。”稍早前,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投入了使用,核酸检测前的咽拭子采集就更多了。许国梅在每次咽拭子采集前,都要提醒护士们要注意防护和标本采集的正确率。
“这个采集确实很难受,患者会觉得喉咙不舒服。”盛堂芳在进行咽拭子采集时就遇到过患者感到不适而呕吐的情况,“为了能提取到符合检测标准的标本,我们采集时尽量动作轻柔,让他们舒服一点。我们也知道这个很难受,只能是克服现在的困难,把一切做得更好。”
医护人员正在完成检测取样工作
看不见的脸,有着抗疫的苦辣酸甜
清晨6点半,闹铃还没响,金丹丹就起床了。从2月10日到发热门诊工作以来,她就没回过家。不过,早起的第一件事她一直没忘,就是提醒家里人给11个月大的孩子做按摩。
“每个科室都要有人付出,确实会想孩子和家人,但是特殊时期,我们的工作就更特殊了。”金丹丹的眼睛特别好看,特别是在护目镜和口罩将脸全部遮完的情况下笑起来,那一瞬间患者所有的担忧似乎都能在笑容里消失,选择相信她就是唯一的答案。
和金丹丹同为90后的张欢是2月13日来到的发热门诊工作,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两个人是默契的搭档。
“因为要采集核酸检测标本,要近距离接触病毒,所以我们每天要戴7-8个小时的护目镜和N95口罩,我们脸上都会留下深深地压痕。”张欢有点不好意思,不想被陌生人靠近看清她的脸。上午给患者做完咽拭子测试,又送病人去了隔离病房后,两个人开始给门诊的采集室进行清洁卫生工作。里里外外换了三大垃圾袋的医疗废物出来后,她们又提着喷壶开始消毒。
医护人员正在给病区消毒
下午4点,晚饭开始前,金丹丹和张欢提前回到了休息室。为了提高一线医护人员的免疫力,医院安排所有人静脉注射提高免疫力的药品,同时每个人还要按时服用提高免疫力的中药。
“医院对我们很关爱,御寒的统一服装、牛奶、水果都会给我们配备。”许国梅非常感谢发热门诊的每一位同事,因为有她们配合,才有了现在发热门诊按部就班工作的顺畅,“每个人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酸甜苦辣的故事,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抗击疫情的工作。”
晚上8点多,一位患者被120救护车送到了发热门诊来。
“这是转运过来的患者,岁数不大,赶紧安排抽血、检测和CT。”许国梅接过病人递过来的病历,一边安排患者到发热门诊里面休息,一边指挥工作。
寒夜里,空气降到了9℃左右,而所有医护人员的防护服内只有一件单衣。“本来防护服就不好工作,里面穿多了就更难受。”许国梅说。
“谢谢你们了,这么晚都还在。作为患者家属我也不知道说什么,我看不见你们的脸,给你们点赞。”这位患者的家属说道。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曲鸿瑞 摄影 钱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