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以山为脉,以水为络,两江四岸皆是风景。
长江上游有一处江滩,水浅多石,水流湍急。到了枯水季节,石露江面,远远望去,江中石梁状似秤杆,故将此地称为“秤滩”,取“公平如水”之意。
重庆话“寸、秤”,通通念“cen”。历经沧桑,口耳相传,便成了今天的“寸滩”。随着航运的发展,寸滩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码头。
寸滩老街位于江北区海尔路上,紧挨长江与肖家河的交汇处,有400多年历史。
古时,寸滩是从江北城文星门出发、沿长江东下去万县“渝万大道”的重要交通中转站。明清以来便是重庆连通内外的重要口岸,被誉为世纪古渡。清朝道光年间开始,这里由街市逐渐发展为颇具规模的场镇。
乾隆年间,巴县知县袁锡夔,曾赋诗一首描绘当时的寸滩夜景。
小艇摇明月,停桡得寸滩。
犹闻城市话,渐觉水云寒。
蛙鼓喧清夜,渔灯乱急湍。
高崖有老衲,安坐一蒲团。
后来,刘伯承、黄炎培、卢作孚、茅盾、马叙伦、何敬平、彭立人等仁人志士在这里留下了奋斗的足迹。这里,还诞生了长江上游最早的水文站——寸滩水文站。
以前的寸滩是油盐糖米、猪肉禽蛋和蔬菜的重要集散地,是一个很热闹的码头。寸滩有一条长街,时逢旧历二、五、八、十,沿街站满了摆摊卖东西的小贩。
每逢人们赶场时节,都要从寸滩经过,这使得寸滩的生意更加兴隆,也带动了寸滩周围的经济繁荣,一直保持了百多年,经久不衰。
位于寸滩街道溉澜溪社区三家滩51号的寸滩观音阁,初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结该庙宇坐北朝南,建筑平面呈“凸”字型,穿斗式构歇山式屋顶,上覆小青瓦,檐角高翘。
其中位于内堂观音坐像左侧的石壁上,依稀可见“清乾隆三十七年岁壬辰桂月”的字迹,乾隆三十七年即为1772年,桂月为八月,可见观音阁的历史之悠久。
老街旁边有座清朝道光年间修建的至善桥,目前已被列入江北区重点保护文物。
这座经历了140余年光景的石桥由于年深日久,桥的两头已经部分垮塌,形成东西呼应的“鸳鸯垮”。
由于行人稀少,桥面已杂草丛生,为石桥又增添了许多古意。
寸滩老街在我们心中,它有故事,它在讲述这里的过去。青石铺就的窄巷小道,通向了江边,略显凌乱的青瓦民房,坑坑洼洼的石头堡坎,那是老街历经岁月的见证。
复古的青砖石瓦,矮低的围墙,残缺的屋檐,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老街的青石板路,守护着旧时光的回忆,而老街曾经的车水马龙在城市的发展更新中落幕……
2003年年底,距离渝中区朝天门下游6公里处的长江北岸,开始新建一座现代化的寸滩港集装箱港口,于2006年,新建的寸滩港集装箱港口开装运营。
经历了百年沧桑历史的寸滩古镇逐渐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寸滩给世人遗留的古桥、寺庙、众多老船厂、抗战时期红军医院、老码头等文化遗产,将受到保护、修缮、开发。
而寸滩老街,则将焕然一新,早在2017年底,江北区就已组织专家就寸滩风貌区及寸滩老街进行规划和讨论。
在搬迁全部完成后,寸滩老街将被打造为全新的巴渝民俗文化旅游区,整个片区,初步规划面积6.3万平方米,其中,核心保护区2.2万平方米。
等那时,老街将迎来新生,重现活力。
寸有所长,积沙成滩。今天的寸滩港区,已成为内陆地区拥有特色口岸最多的保税港区,未来,这里还将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最重要的港口码头。
即使老街繁华不再,但它的生命力却在寸滩港区继续延续……
原标题:重庆记忆:寸滩老街,青石板上的世纪古渡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