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祖胜,《红岩》小说中余新江的原型,1927年12月出生湖北汉阳。1949年11月27日牺牲于渣滓洞监狱。
追溯余祖胜断断续续的受教育经历,可以看到他身上浓厚的工人阶级的成长特质——通过教育完善自我的努力。余祖胜的求学经历大致分为4个阶段:私立道生小学、二十一兵工厂子弟小学、益智学校、兵工署第二十一工厂附属兵工署第十一技工学校(后来发展成为重庆理工大学)。在学习之余,余祖胜接触进步文学,阅读《复活》、《高尔基和列宁》、《彷徨》、《前线》、《哀西湖》、《西班牙诗歌选择》、《静静的回流》、《阿托诺莫夫一家》、《奴隶船》、《世界语战时读本》、《托尔斯泰散文集》等。正是通过勤奋努力余祖胜成为了一名文学青年。
余祖胜一生留下40多首诗、几篇短篇小说、文章以及一些私人信件,其中多数写于1946至1947年间,诗文描写了工人、石匠、船夫、渔民、补鞋匠、妓女、以及农民等社会底层民众,充满对平等的追问、对人民生活苦难的关注。在余祖胜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鲁迅和《新华日报》的影响。他的日记本上摘抄了鲁迅的两句名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余祖胜失业失学的一年时间里,他和进步青年创办《火焰》墙报。在这唯一一期的墙报上刊登了余祖胜作的发刊词《火焰献词》:“火焰!火焰!燃烧着热情的火焰!你辉煌万丈的光芒,照遍了大地阴暗的角落。你强烈的火焰燃烧着魔鬼,温暖着我们每个战斗的心。为着真理……我们要唤醒沉醉的人们。”《红岩》小说中有段文字描写余新江在狱中回忆自己当童工的时候在嘉陵江边晒太阳的事情,在余祖胜的诗歌创作中有一首《晒太阳》正好与这个故事情节相对应:“愤怒的站在石头上,我要回答——总有一天,我们将站在这个城堡上,高声宣布:太阳是我们的!”余祖胜一首《我的家》通过对自己居住环境的描写反映当时社会底层民众凄惨的生活现实:“阴沟里臭水在翻泡泡,从耗子洞湧进屋来了;破脸盆浮在水上打转,我的家就是一座水牢呵!”1946年11月15日《新华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余祖胜以苍扉为笔名的一首诗《阴暗的角落》,这首诗的发表,给余祖胜极大的鼓励。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必须加油学习,向着进步诗人未走完的道路不停留地向前速跑!”这种通过文学不断拷问现实和抒发自身战斗意识,使余祖胜的工人身份兼备了知识份子的一面,但是他内心又对知识份子在工人运动中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不开出一条新的道路让那些被生活压断了脊骨的劳动者,平稳的走完这人生漫长的道路,知识分子的缺憾就在此地。”
正是工人与文化人的身份融合,使余祖胜能够以工人诗人的身份,用当时社会底层民众所能接受的语言,抨击现实、憧憬明天。
原标题:文学青年——余祖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