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90年前,中国的科学中心就在重庆这座小城
06-27 07:27:06 来源:重庆日报

依山傍水绿树环绕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本版图片均由记者齐岚森摄/视觉重庆

卢作孚旧居。

游客在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内参观。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展出的植物模式标本。

核心提示

1930年,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创办中国西部科学院,以科学为手段,开发西部富饶资源。抗战时期,中国西部科学院全力支持科研机构内迁,使北碚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学术中心”。1943年,中国西部科学院联络十余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同筹备中国西部博物馆,形成战时科普大观。

当前,重庆正在举全市之力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回顾中国西部科学院揽人才、搞调查、兴科学、促发展的历史,就是为了传承弘扬科学精神,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与借鉴。

重庆日报消息,6月18日,北碚碧空如洗。雄踞于缙云山下、嘉陵江滨的重庆自然博物馆老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迎来了不少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

“没想到90年前,重庆就有一家这么厉害的民办科学院!”游客王遥在惠宇楼(当年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办公楼,如今系陈列馆大楼)参观“科学魂 强国梦——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历史陈列”后感叹,“这是一个令人心生敬畏的地方。”

让他心生敬畏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是中国人在西部地区创办的第一家颇具规模的地方科研机构,于1930年建立。该院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为中国西部这一曾经的科学荒漠之地带来了无限希望,也为重庆留下了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从中国西部科学院到如今的西部(重庆)科学城,有这样一个清晰而明确的主题一直贯穿其中,那就是传承弘扬科学精神,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

“别人已把我们的家屋囊括到几间屋子里去,我们自己还在梦中”

开发西部宝藏刻不容缓

灰墙青瓦、飞檐优美的惠宇楼,给人端庄大气的感觉。这座“国保”建筑,已在嘉陵江畔的山丘上屹立了86年。

踏入大门,陈列在大厅正中的“中国地形浮雕”颇受瞩目——这件由中央地质调查所设计、中国西部博物馆(1943年,中国西部科学院联络内迁的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十余家研究机构发起筹建)于1944年制作完成的地形浮雕,如今看起来仍然是那么的精准而精美。

站在浮雕前,不少人会感到诧异,中国西部科学院为何会在贫瘠的西部成立?

这和一个人密不可分,他便是卢作孚。

卢作孚1893年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一个贫寒家庭。1907年小学毕业后,他先后来到成都苦学知识,参加同盟会、保路同志会和辛亥革命,赴上海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

闯荡期间,卢作孚结识了很多有识之士,这让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顽疾,点燃了他为中国的现代化而拼搏的热情。

自1925年从“教育救国”转为“实业救国”后,卢作孚主要致力于发展民族航运事业和在北碚主持开展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

“他主持的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是民国时期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持续时间最长、成效特别突出的。”西南大学教授、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刘重来说,卢作乎在北碚从事的乡村建设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1927年,卢作孚担任峡防局局长后,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并于1928年提出建立嘉陵江科学馆的设想。该馆是中国西部科学院的雏形。

1930年初,为筹建中国西部科学院,卢作孚到处奔走呼号,募集资金,得到了当时一些地方势力的支持。是年3月至8月,卢作孚一行考察了华东、东北,此行对卢作孚产生了强烈刺激。他在游记中感慨道:“他们(指日本)侵略满蒙,有两个更厉害的武器,为平常人所忽视:一个是满蒙资源馆,一个是中央试验所……别人已把我们的家屋囊括到几间屋子里去,我们自己还在梦中。”

考察过程中,卢作孚为创建科学院作了多方努力。他广泛征集标本,采购各种科学仪器,拟定《科学院计划大纲》。在此期间,由于卢作孚的宣传和影响力,建立科学院的构想也得到了丁文江、翁文灏、任鸿隽、胡先骕等学界泰斗的大力支持。

1930年,以开发中国西部宝藏为宗旨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北碚成立。院址最初设在火焰山东岳庙,1934年迁至惠宇楼。成立之初,该院设有陈列馆、动物园、兼善中学等6部,因受人才制约,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研究机构。

1930年10月,化学家王以章来到中国西部科学院,用兼善中学的学生宿舍改建成化验所,建起了该院最早的研究机构理化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

1931年,农林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生物研究所相继成立,中国西部科学院的研究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使外间的人都以技术的力量或经济的力量来帮助四川”

举办中国西部第一次科学盛会

1933年8月19日,星期六。这天上午,缙云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200乘滑竿首尾相连,蜿蜒若蛇,长约二里,向山上浩浩荡荡地进军。虽然人们都大汗淋漓,但这并不妨碍谈笑声传遍山谷。

在这些乘坐滑竿的人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科学家,他们是来参加在北碚温泉公园举行的中国科学社第十八次年会。这场为期7天的会议,是整个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一次科学盛会。

“这次盛会影响特别深远,不仅促进了四川与外部的科技、文化交流,也推动了四川的经济建设。”刘重来说,当时卢作孚以中国西部科学院院长的名义,邀请中国科学社前来举办年会,就是为了增进科学界对四川了解,吸引更多科学人才帮助四川发展经济。

正如卢作孚在《中国科学社来四川开年会以后》一文中所说:“在外间的人……常常是把四川当作野蛮的社会对待……今天以后,不单是要使外间的人都以技术的力量或经济的力量来帮助四川,以促成四川各种实业的经营。”

当时,北碚条件艰苦,中国西部科学院是如何迎接这些科学家的呢?

卢作孚二儿子卢国纪在《我的父亲卢作孚》一书中写道:“1933年8月初,我的父亲派当时民生公司最大、最好的‘民贵’轮作为专轮,到上海去迎接出席年会的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家们……出席这次年会的中国科学社社员共118人,其中72人是乘‘民贵’轮到四川来的。”

刘重来说,在年会前后,卢作孚还和多位中国科学社科学家频繁通信,“从信中可以看到这些科学家极力扶持中国西部科学院的事业,所推荐的人才日后大多成为中国西部科学院的骨干研究人员,为中国西部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农林、地质、生物等4个研究所中,地质研究所贡献最大。”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指着陈列馆中年轻时常隆庆的照片说,1932年9月,年仅28岁的常隆庆经翁文灏推荐,由北平地质调查所来到北碚,任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在1934年至1940年期间,常隆庆和他的伙伴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先后6次进入攀枝花无人区,发现了钒钛磁铁矿。经过艰苦考察,撰写出《宁属七县地质矿产》,第一次向世界披露了攀西地区无比丰富的矿藏资源。这一重大发现,拉开了在攀枝花开发矿产,继而发展成为新中国重要的钢铁基地的序幕。

“最大的科学中心是在一个小市镇上,叫作北碚”

北碚成为“战时中国科学中心”

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尽管运转一直受到经费拮据的困扰,但1930年至1936年间,是中国西部科学院发展最好的几年。

“创设本院诸同仁,以不能忍耐之情绪,不计成败之意志,毅然作科学之研究,发地下之蕴藏,以求有助于国家……财力不足,则节省开支,以代筹款;人力不足,则加倍工作以代增员。”1939年4月,中国西部科学院对其自创办起至1938年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西部科学院除了苦心经营科研事业外,还积极迎接南京、上海、北平(今北京)等地的科研机构内迁至北碚,无偿将科学院所属研究所的设备、仪器、图书等提供给他们使用,倾其所有地支持各大科研机构恢复科研工作。

这,就是中国西部科学院为传承中国科学文化血脉作出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落户北碚的科研机构就有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中央地质调查所、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等20余家,北碚成为全国“最大的科学中心”,各机构取得的学术成就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刘重来说,正因为卢作孚在北碚创建中国西部科学院、组织召开中国科学社第十八次年会,才使全国很多著名科学家对北碚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正因为卢作孚在此主持乡村建设而创造的安定社会环境和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才使全国众多科研单位在抗战爆发后,把北碚作为首选的迁建之地。

彼时的北碚,还得到了不少国际知名人士的关注。1943年,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参观北碚时不无感慨地说:“无疑的,最大的科学中心是在一个小市镇上,叫作北碚……此镇有不少于十八所科学团体与教育机关,其中大多数都很重要的。”

除了发展科研,1943年,中国西部科学院还联络内迁科研机构筹建中国西部博物馆。

1944年,以惠宇楼为展览大楼的中国西部博物馆成立。“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综合了多个学科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欧阳辉说。

博物馆设立了地理、工矿、农林、生物、地质、医药卫生等六大展馆,反映中国,尤其是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弘扬了我国战时科研成果,并向广大民众传播科学。

1951年,中国西部科学院与中国西部博物馆合并改组为西南人民科学馆。

尽管从此中国西部科学院这一机构不存在了,但其精神和藏品却被如今的重庆自然博物馆很好地传承下来——西南人民科学馆经多次机构重组,演变成现在的重庆自然博物馆。

2018年,重庆自然博物馆对惠宇楼完成修缮,打造了“科学魂 强国梦——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历史陈列”,对公众免费开放。

近200件历史文献和动植物标本原件陈列在中国西部博物馆时期的展柜中,以低调平实的方式,讲述着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的历史贡献。

展览尾厅,一束温和的灯光将展板照亮,上面的文字吸引许多人驻足:“历史远去,丰碑永存;传承科学,富强国家。”

新闻多一点>>

拥有90年不间断发展史

重庆自然博物馆这样走来

近日,中国博物馆领域首个综合性“热度”推介榜单——“中国博物馆热搜榜”发布。其中,2020年5月“十大热搜博物馆(自然类博物馆)”榜单中,重庆自然博物馆位居全国第五位,受到瞩目。可你知道吗?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有着90年不间断发展史,是重庆的博物馆中最“年长”的一个。

时间回溯到1930年春天,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为开启民智,弘扬科学,用北碚火焰山东岳庙作为馆舍,创建了重庆第一座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说,当时,这座“峡区博物馆”的开放轰动了重庆城。

峡区博物馆包含动物、植物、西藏风物、卫生、煤炭等陈列室,展品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不久后,卢作孚将其扩建为中国西部科学院。

1930年到1936年间,中国西部科学院组织野外考察30多次,收获颇丰。1943年,由中国西部科学院联合内迁北碚的12家著名学术机构,共同发起组建中国西部博物馆。1944年12月25日,中国西部博物馆正式开馆,主馆设在惠宇楼,下设地理、工矿、地质、生物、农林、医药卫生6个陈列馆,陈列品多达13503件,此后又不断扩容,增至10万余件。中国第一件地形浮雕,第一个地磁测点,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装架的第一副恐龙骨架,第一件自己制作的大熊猫标本等,都汇聚在嘉陵江边的这座博物馆中。从1944年12月开馆到1949年底,共有36万人次观众来馆参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合并为西南人民科学馆。之后,再经多次机构重组,演变成现在的重庆自然博物馆。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2015年11月建成开放,已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自然博物馆之一。侏罗纪恐龙化石、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西部珍稀动植物标本……8000余件珍贵展品分布在地球厅、进化厅、恐龙厅、动物厅(贝林厅)、环境厅、重庆厅等6个展厅,从自然历史、自然关系、自然规律三个层面诠释“地球·生物·人类”这一宏大主题。新馆开馆首周,创下了“平均每秒1人进馆,周末两天迎客7万人次”的记录。

“重庆自然博物馆90年不间断办馆的实践,可谓十分难得。”欧阳辉说,该馆将追随先辈的足迹,推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吸引更多观众来到博物馆感受自然伟力,提升科学文化修养。

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原标题:“以不能忍耐之情绪,不计成败之意志,毅然作科学之研究,发地下之蕴藏,以求有助于国家”走进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前世今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