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扶贫微信公众号消息,产业扶贫的好与坏决定扶贫攻坚的成与败。2017年8月确定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以来,该镇在市县指挥部的统筹指挥下,立足土地资源,围绕 “美丽乡村·双龙福镇”共同愿景,土上绣花,精准施策,在“特”字上下功夫,在“量”字上做文章,用打“特”增“量”两大法宝培植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截至2020年6月,全镇种植脆李2.3万亩、柑橘1.1万亩、干果1.1万亩,引进龙头企业5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98个、集体经济组织20家,产业带贫1796户 6580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穷山变金山”,让生态产业之花开遍宁河两岸,为深度贫困乡镇产业振兴提供示范样本。
“桂林山水甲天下,而今应让小三峡”,巫山县双龙镇地处小三峡腹心,幅员面积141.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156亩,林地面积159177亩,立体气候明显,最低海拔145米,最高海拔1800米。2014年该镇户籍人口12191户33717人,农业人口28260人,贫困村1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203户4082人,贫困发生率14.44%。“被确定为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以来,我们坚持‘鏖战三个月、奋斗三年整、快速发展三十年’理念,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年一变样、三年变大样,如期实现全镇高质量脱贫,10个贫困村整村摘帽,减贫人口由1805户6622人减少到15户3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1%。”巫山县委副书记、双龙镇脱贫攻坚指挥长邓昌君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改变“三大砣”传统农业,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双龙镇定点攻坚指挥部指挥长张鸣亲自指挥下,在巫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统筹调度下,在市、县各级部门和驻乡工作队鼎力支持下,双龙镇干部群众狠下绣花功夫,从产业布局、产业链条、技能培训、经营主体、“三变改革”、资金整合、市场营销、带贫机制、责任体系9方面攻坚克难,绣出一片新天地,实现特产与量产双促进双协同良性发展。
产业布局立足打“特”增“量”
产业布局是核心。双龙镇围绕巫山县“1+3+2”产业发展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拓宽群众致富路。科学规划布局。精心编制《双龙镇脱贫攻坚实施规划》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全力推动“1+2+3+N”(生态旅游+电商物流、农产品深加工+脆李、柑橘、干果3个万亩+小水果、特色养殖、中药材)生态产业发展布局形成。以双龙福公司为引领,全力建设“一带两心三片”生态产业发展示范片(大宁河峡谷探险体验旅游带,场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钱家坝生态旅游支柱产业综合集散中心,龙雾旅游农业发展片、钱家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片、脆李后山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片)。优化空间布局。立足科学种植,依托立体气候,在海拔400m以下低山带发展柑橘,在海拔400-800m中高山带发展脆李,在海拔800m以上高山带发展核桃、板栗,并坚持长短结合、林下套种蔬菜、中药材、豌胡豆、辣椒、西瓜等特色经济作物。做好示范引领。以“三横两纵”为主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集中连片打造“1510”产业示范带动片,在安静、天鹅、万家、下湾、巴雾等村建5000亩以上脆李柑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在花竹、乌龙、笔架等5村建2000亩以上巫山脆李特色示范基地,在龙王、洞桥、黑龙等村建500亩以上10个特色产业精品园。
产业链条串联打“特”增“量”
产业链条是基础。双龙镇重点在种好、管好、卖好上下功夫,持续推动产业“接二连三”,让产业链条形成打“特”增“量”完整闭环。“种好”。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累计栽植脆李2.3万亩、柑橘1.1万亩、核桃、板栗等干果1.1万亩,林下套种时令蔬菜0.8万亩、中药材0.2万亩、豌胡豆0.3万亩、西瓜0.1万亩,“3+N”生态农业体系基本形成。培育新型经营主体98个(其中龙头企业5个、标准果园54个、家庭果园39个)、集体经济组织20家。粮经比从8:2调整到1:9。“管好”。建好专业管护队,抓好统防统治,不断提升管护标准化水平。2002年,龙王村在第一轮退耕还林时种植板栗800亩,农户分散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栗园单产低,价格不景气。为激活沉睡产业,2018年12月,市驻乡工作队引进重庆兴渝富民公司,成立龙王村板栗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197户村民以板栗树入股占总股本60%,公司以现金出资方式占总股本40%, 通过管护、加工、包装、销售,推出“五福板栗”品牌,激活原有栗园产能,2019年产量达7万斤,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
▲龙王村五福板栗
“卖好”。建好金融进村网点13个、电商服务点23个,通过政府搭台,线上线下服务,实现网络销售与传统渠道商同步发展。市委网信办全面策划,通过装点网络店铺、集中实训指导、创意营销活动、直播山货采收过程,培育出拥有10万+粉丝的“乡土网红”电商洞桥村主任罗辉,实现直播一小时土特产销售上千元,发一条短视频点击量轻松上万“带货”目标,该村电商平台累计销售5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多元。
▲2020年5月市扶贫办副主任魏大学督查洞桥电商营运情况
技能培训服务打“特”增“量”
技能培训是动力。双龙镇加强产业技术培训,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保证。“走出去”。组织镇村干部、家庭果园代表20批次868人次,先后到北京怀柔、贵州六盘水、成都蒲江、石柱中益、黔江金溪及巫山曲尺、福田、大昌、官渡、庙宇、骡坪、巫峡、竹贤等乡镇,学习借鉴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三变改革”经验。“请进来”。邀请北京林业大学、市农科院、林科院、县农委、省力公司专家对脆李、柑橘、核桃、板栗、豌胡豆管护技术现场培训23批次1500人次。
▲2020年5月市农科院副院长刘剑飞带领果研所现场指导脆李管护
“多广角”。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各类技能培训3500人次,培养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50名、村级技术骨干100名、基地技术员300名。制作脆李、柑橘、核桃、板栗标准化生产技术视频,对专家授课、现场技术传授、种植能手技术分享制作APP和微视频,通过“美丽乡村·双龙福镇”微信群、“么哩大喇叭”、“电影送福行动”平台全面传播技术。
经营主体主导打“特”增“量”
经营主体是关键。双龙镇积极配合、主动对接、全力做好经营主体“扶持”工作,让龙头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办得好”。引进扶持大业主果园。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入社会资本建设50亩以上大业主果园59个(其中龙头企业5个),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大带小”推动主导产业发展。2019年12月,通过招商引进重庆浙乐公司,在安静、万家、巴雾等6个村建设集观光、采摘、体验、旅游于一体的宁河生态柑橘示范园,采取“公司+农户+村集体”模式,已集中栽植“爱媛28号” 6000亩,并优先聘用当地农户清园、打窝、栽植,带动周边120户贫困群众增收。
▲2020年3月重庆浙乐建设宁河生态柑橘示范园
培育壮大家庭果园。鼓励农户自行协商土地“单户经营”、农户自愿组合“联户经营”,重点培育20-50亩适度规模,以职业果农为主体的家庭果园39个,坚持“能人兴村”战略,以党建促产业,培养雷德保等村干部带头人14名,刘敬春等致富带头人15名。特别是乌龙村外出成功人士陈勇,得知家乡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举家返乡创业,与4户村民成立乌龙村霜葩脆李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按照“六统一”标准规范种植脆李257亩,2019年收入30余万元, 2020年预计收入50多万元,先后被评为巫山县“十佳种植能手”“ 十大精品果园。
▲乌龙村霜葩专业合作社脆李示范园
“托种托管”特色产业。鼓励有实力经营主体对农户承包地进行“托种托管”,政府给予一定财政补助。全镇现有社会化服务组织5个,“托管托种”面积2200亩。
“三变改革”配合打“特”增“量”
“三变改革”是动力。双龙镇大力推进“三变改革”,有效盘活“沉睡”资源,以产业助增收,全镇人均收入稳步提升。
细化资源变资产,盘活农民闲置土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入股,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目前,全镇20个村集体均已成立专业合作社,试行“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农户提供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产生效益后,利润实行按股分红,切实为“三变”搭建平台。
推进资金变股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为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20个村筹资65万元,与晴朗公司组建双龙福公司,负责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和农副产品销售,目前生产到包装成熟产品有“熟制板栗仁”“红叶雕刻画框”“手工茶叶”“农村土猪腊肉”“福字钥匙链”5类,正在策划、包装、销售土特产品有苕粉、黄花、黄豆、干洋芋等15种。去年9月9日在重庆主城五大商圈开展“双龙福脱贫攻坚”主题公益市集活动,实现销售收入650余万元、盈利130多万元。
推进农民变股民,农民参与直接受益。白坪村支部坚持“市场主导、平等自愿、按股分红”原则,招商引进重庆骜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石上生花”景区。通过流转林地、耕地经营权,采取“三变+产业+扶贫”模式,实行“保底分红+利益分红”,有效盘活农民资源、资产、资金。该景区股民263人,长期务工30人,带动22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待公司盈利后,将总收益5%作为集体经济、20%作为农民股份再次分红。白坪村“三变”改革实现农村变景区、农舍变宾馆、农民变股东的重大突破。
▲石上生花景区一角
资金整合撬动打“特”增“量”
产业资金是支撑。双龙镇整合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投入打捆使用,全力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靶向投入推动。市委宣传部争取产业发展资金3000万元,县政府投入产业资金3000万元,尝试整合“地方支持保护补贴”200万元,集合优势资金促进产业高标准发展。社会资本联动。县委、县政府公开招商重庆骜舜、浙乐、予之创、天之龙、龙硕5个企业1.5亿元,建设白坪“石上生花”景区、宁河生态柑橘示范园、安坪、安静、花竹“农业休闲观光园”。
▲予之创农业观光园
集体经济促动。充分利用集中光伏、土地复垦、双龙福公司等集体经济收益500多万元,重点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引领的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发各类产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经营产品代销、劳务服务、撂荒地收储利用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增强造血能力。
金融扶持拉动。963户贫困户获得小额扶贫贷款3265.62万元发展产业,市农业融资担保公司通过1:1出资担保风险金,按1:10放大授信额度,累计给38个基地放贷1530万元,连续2年荣获市农贷一等奖奖金350万元,扎实开展“创投资金+社会金融跟贷”试点,“石上生花”景区、刘朝敬柑橘园、土背石生态养猪场成效显著,带动135户贫困群众共同致富。
市场营销推动打“特”增“量”
市场营销是手段。双龙镇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集约各项生产要素,打“特”增“量”,让双龙产品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积极为品牌赋能。围绕县上“巫山脆李、巫山恋橙”等公用区域品牌,推进“双龙福果”子品牌建设。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和“名园名果”创建力度,定期举办“采摘季”、农民丰收节、农民运动会,每年评选“双龙福果”、“十佳果园”、“种植能手”,将“双龙福+”创建成“巫山脆李、巫山恋橙”优良子品牌。
大力为营销助跑。双龙福公司组织农特产品参加西部农产品博览会、农产品采购洽谈会、“赶年节”等展销活动8次,并在重庆举办“双龙福+”农产品推介会3次,发展电商微商58人,培养果品销售经纪人5人。
延伸链条为产业站台。建设场镇、安静冷链物流电商集配中心和双龙福文创产品扶贫车间,推进“双龙福+”商品集散基地建设,逐步配套冷藏保鲜、商品化处理体系建设,研发培育果品深加工,全面提升果品价值。
带贫机制触动打“特”增“量”
带贫机制是根本。双龙镇以村集体组织为引领,建立农户与经营主体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全力促进生态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模式,浙乐公司以土地入股,公司、农户、村集体按照60:35:5的股份分红(贫困户提高1%),待政府财政投入收益后,公司每年再拿出净利润的5%,对贫困户和村集体进行2次分红。
▲今年5月,万家村5社贫困户杨开报在重庆浙乐公司领取务工工资2243元
“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村集体领办的专业合作社经营,若农户以土地入股,土地没有果树则按5:60:35比例分红;果树一年以上则按5:50:45比例分红;土地果树两年以上则按5:40:55比例分红。
“村集体+家庭果园+农户”模式。村集体牵头,组织农户将土地流转给职业果农为主体的家庭果园经营,采取“保底分红(土地流转费)+利益分红(自行协商)”形式,并优先解决农户在果园务工。以乌龙村刘庆齐家庭果园为代表,就近流转土地20亩,种植脆李34亩,带动周边8家农户稳定增收。
“村集体+托管托种”模式。村集体领办的专业合作社牵头管护,政府给予财政补助,待有收益后交给农户,农户每年按产值5-10%给村集体补交管护费。下湾村支书雷大申依托专业合作社对82户农户248亩脆李集中管护,2019年收入20多万元。
“乡村旅游+农户”模式。建好白坪“石上生花”和安静神鱼湾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修建红叶文化长廊、神鱼观景台、安静民宿、猕猴风光带生态旅游文创园,并将巫山红叶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相融合,设计出专属巫山红叶叶雕模板。
▲鸿森(红叶)雕刻有限责任公司制作的叶雕产品
打造集历史人文、乡村田园、种植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白坪-安坪-安静-天鹅-场镇旅游观光环线,让群众搭上旅游“顺风车”,端上旅游“金饭碗”。
责任压实促进打“特”增“量”
责任落实是核心。双龙镇制定产业发展考核办法,明确任务压实责任,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强化组织保障。由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全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形成镇党委统筹领导,镇政府抓好落实,县级部门强化指导,镇村干部齐抓共管的产业发展格局。
强化督查考核。建立产业效绩第三方评估机制,委托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对种植主体进行年度管护绩效评估,并将绩效评定等级作为产业资金扶持依据。
强化结果应用。将特色产业发展纳入镇村居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重要内容,并依据第三方评估绩效,对村社及干部给予适度奖惩。
“产业出特色,发展有规模”,如今的双龙镇走出了峡谷的封闭,在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道路上,找准定位,打“特”增“量”,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浪搏击,不断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如今,“美丽乡村•双龙福镇”已成了大宁河小三峡深处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美丽乡村.双龙福镇
根据巫山县扶贫办提供资料整理
原标题:重庆巫山:让生态产业之花开遍宁河两岸 ——巫山县双龙镇创建生态产业扶贫示范镇纪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