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跳起来!”“头转过来,看这边!”“笑一笑嘛!”……跳磴河畔芦苇荡漾,游人如织。
2017年以前,跳磴河还是沿线居民口中的“臭河”。如今,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景色宜人,沿线10个滨河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一幅生态文明新画卷徐徐展开。
8月19日这天,跳磴河畔的草海湾公园又响起了悠扬的竹笛声,77岁的张承远老人吹着竹笛,用歌声讲述这里的变迁。
居民点赞
污水变清泉
跳磴河从清澈见底到鱼虾成群,到再河水变黑、河床萎缩,成为黑臭水体,张承远老人就是亲历者,周边居民曾为此怨声载道。
这一现象引起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的关注,2017年,因污染问题被纳入中央环保督查范围,要求在当年年底实现基本消除黑臭。由此,九龙坡区打响了跳磴河治理攻坚战。
跳磴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于2017年8月启动,同年11月完工,基本消除跳磴河黑臭。二期工程2018年8月启动,2019年1月完工,全面消除河道黑臭水体,实现河道长制久清基本目标,大大提升跳磴河流域城市品质。
为何能如此迅速完成黑臭整治?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两期工程累计投资16.5亿元,拆除房屋面积24.3万平方米,其中违章建筑11万平方米,完成干流、支流河道清淤21.7公里,新建和改造干流、支流管网33.4公里……
如今,跳磴河已由原来的黑臭(劣五类水)质提升至四类水质,居民们纷纷点赞,水质清澈的跳磴河终于“回来”了!
张承远老人为此创作了一首《跳磴河之歌》,这首歌伴着竹笛声,时常在河畔响起:“清清的流水,蓝蓝的天,跳磴河呀笑开颜,陈年的污水变清泉,家乡又添新景观,跳磴河公园好休闲……”
生态修复
搬走的居民回来了
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是黑臭水体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日前,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沿着跳磴河步道行走,工人正在对水面上的漂浮物进行清理,清澈见底的河流,水草轻轻摇动,鱼虾穿梭在水草间,俨然一幅水清景美、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
据介绍,在跳磴河治理中,九龙坡区新建河道沿线生态护岸13公里,通过岸带修复形成河道岸线内生态绿化面积44万平方米。采用“食藻虫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以下简称“食藻虫技术”)构建河底“水下森林”,开展河道生态修复6万平方米。
在跳磴河上游华岩湖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将上游生活污水处理后,来补水下游湖库及河道,形成活水循环和水源补给,既保障了河道枯水期生态及景观补水,也提高了水资源回收利用效率。
此外,跳磴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新增31万平方米景观绿化、5.15公里生态护岸,融原有岸线生态、新建景观空间为一体,打造出了独具重庆山地特色、一步一景的滨水休闲绿廊。
10个亲水便民、休闲健身的滨河公园,19.6公里步道,3个工业风格的驿站,智慧水务展示中心、24小时书屋、惠民电影院、志愿者服务点等等,其中97亩石龙草海湾公园里芦苇摇曳,已经成为城市亲水野趣的旅游休闲新地标。
“现在环境变好了,我们就搬回来住了,好多以前搬走的老邻居又重新聚在了一起。”家住华岩镇的居民黄淑敏说。
新闻多一点>>
科技助力 24小监测河流水质
治理完成了,如何防止黑臭水体反弹?
九龙坡的答案是建“智慧水务”监测系统,而这也是重庆首例运用在次级河流的“智慧水务”监测系统。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跳磴河智慧水务展示中心见到,几块屏幕上,不停闪烁着各种数据,实时显示各个站点的水质基本信息,信息共有8个参数,包括浊度、水温、电导率、PH值、溶解氧、氮氧、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
跳磴河“智慧水务”系统负责人张宏介绍,通过参数的对照,系统会自动判断水质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一旦水质发生异样,就会立即自动通知对应河长和运维人员。运维人员前往相应河流查看后,通过手机APP上传污染水源造成的原因及处理情况,直到水质达到正常才能结案。整个过程、每项数据,系统都会自动化地记录,实现有据可查。
巡河人员则表示,智慧水务让他们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以前巡河必须到现场,由于人员不足、精力有限,导致很多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现在借助智慧水务,不仅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还能结合专业数据进行原因、趋势分析,大大提高了巡河效率和质量。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