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风头正劲
人们赋予了它无数称号
它雾气浓厚
人称“雾都”
(请横屏观看,雾气弥漫的重庆城,摄影师@蒋继航)
▼
它高楼林立
层次感极强
人称“赛博朋克”
(渝中区解放碑航拍,摄影师@王正坤)
▼
它的道路与轨道交通
上天入地、飞檐走壁
人称“3D魔幻”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摄影师@麻辣脆皮鸡排)
▼
此外还有
“火锅之都”“桥梁之都”等各种标签
堪称中国新获标签最多的城市
众多的标签吸引了
无数游客奔向重庆
旅游人次
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2018年中国旅游城市游客人次排行示意,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然而重庆绝不是
一时的“网红”
当我们以地理的视角观察
会发现
重庆的地表上
数十条山岭从东北向西南
近乎平行排布
如同大地的琴弦
琴弦再加上
外围更加高耸的山地
就构成了"禁锢"重庆发展的
强大力量
(重庆卫星影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但是重庆
却凭借另一种自然之力
以及无数普普通通重庆人的努力
解锁了这种力量的禁锢
并把自身打造成了
中国最火爆的人间
01 山的禁锢
亿万年来中国大地上
接连不断的造山运动
使得今日中国西南一隅群山环峙
中部则相对下陷
一个巨大的盆地诞生了
即四川盆地
但是盆地内部
并非“生来平等”
其西部和中部相对平坦
适宜人类发展
尤其是肥沃的成都平原
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诞生了
三星堆、金沙这样的灿烂古文化
而盆地的东部及外围
山地丘陵合计占比超过96%
平地只有区区2.5%
这片土地便是
重庆
(现今四川盆地地形,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其北部
是高耸的大巴山脉
大巴山东段的阴条岭
海拔2796.8m
为重庆最高峰
(重庆境内大巴山脉,摄影师@陈洁)
▼
东南部
则是群山连绵的武陵山区
(武陵山三塘雾浪,摄影师@叶星箭)
▼
而其余的大部分区域
则是一种全球罕见的山地
平行岭谷
(请横屏观看,川东平行岭谷航拍,左侧是华蓥[yíng]山,右侧为铜锣山;摄影师@杨虎)
▼
大约1亿多年前
原本平坦的重庆地块
受到东南方向相邻地块的强烈挤压
重庆地块下部岩层深厚而坚硬
因此变形较小
上部岩性较软的沉积岩迫于压力
则纷纷发生断裂
并渐次向盆地内部迁徙
在雪峰山以西、华蓥山断裂以东的400km内
发育了数十条平行褶皱山岭
即川东平行岭谷
(请横屏观看,川东平行岭谷剖面示意,七曜山又名齐岳山,制图@郑伯容&云舞空城&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它们
从东北向西南纵贯大地
绵延千里
从空中俯瞰
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琴弦
(请横屏观看,夹持重庆主城区的平行岭谷犹如大地的琴弦,摄影师@奇妙的小王同学)
▼
其中
最西侧的那道平行岭谷
华蓥山
成了四川盆地两个世界的分界
其东侧是重庆及川东的山地
西侧则是四川的平原与丘陵(华蓥山,摄影师@吴祥鸿)
▼
而东北部的平行岭谷
则受到向南推进的大巴山阻挡
逐步发生转向并与之拼合为一体
由此形成的巫山
也成了封锁盆地东北缘的最后一道枷锁
(巫山神女峰,摄影师@王正坤)
▼
就这样
大巴山、巫山、武陵山
以及数十道平行岭谷
阻隔了重庆与外部的沟通
也使得重庆早期文明的发展格外艰难
(重庆市地形示意,制图@陈志浩&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但是
当上天对你关闭大门时
往往也会为你留出一扇窗
它将至柔的江水
铸成了一把把利剑
誓为斩断禁锢重庆的枷锁
02
以水为剑
重庆降水充沛
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mm
而之前强烈的山地隆升过程
导致大量碳酸盐岩出露地表
总面积高达3.96万km²
占重庆总面积的近48%
如此大面积的碳酸盐岩
遇水溶蚀
便形成了极为出众的
喀斯特地貌
(重庆喀斯特地貌分布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地上是罕见的
海拔2238米的巨型喀斯特山体
金佛山
因其四周陡峭、顶部平缓而被形象地定义为
“喀斯特桌山”
(请横屏观看,金佛山,它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摄影师@陈洁)
▼
地下更是无数个
深不可测的“幽冥世界”
(请横屏观看,重庆区域主要喀斯特地貌示意,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包括
国内已知最深的竖井
垂直向下可达1000多米
包括全球已知最长的超级地缝
奉节地缝群
全长约37km
最大深度229米
最小宽度却只有1米
(奉节地缝,图片源自@汇图网)
▼
包括
全球已知最深的天坑
奉节小寨天坑
它深达662m
可以将中国最高的人造建筑物
上海中心大厦(632m)
轻松纳入
(奉节小寨天坑,摄影师@王正坤)
▼
如此深的天坑
由上下两层嵌套
是不同时期的地下溶洞
经两次坍塌形成
(奉节小寨天坑形成示意,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在重庆武隆
两个相邻的天坑侧面坍塌
还塑造了神奇的天生三桥
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三个天生桥
被天龙坑、神鹰坑两个天坑相隔
其组合之奇妙
堪称"鬼斧神工"
(武隆天生三桥,图中天生桥为天龙桥,摄影师@姜曦)
▼
但是
水对碳酸盐岩的塑造
仍然只是“小打小闹”
无法从根本上解除重庆的地理限制
只有当这些水流
汇聚成溪、汇聚成河
汇聚成超级大江
大江化身为利剑
向着群山劈砍
突破的机会才会到来
(四面山瀑布,飞悬于陡崖上,气势恢宏,摄影师@王进)
▼
而四川盆地内部北高南低
四周江河皆向南部汇聚
位于盆地东南部的重庆
收纳了大量江河
长江以南
綦江、乌江等河流
大多直接从东南山地奔流而下
多险滩激流(重庆乌江,摄影师@陈小羊)
▼
长江以北
嘉陵江、大洪河、小江等
则蜿蜒绵长(
嘉陵江支流渠江曲流,摄影师@熊可)
▼
江河切穿群山
造就众多的峡谷
例如
大宁河上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
马渡河上的三撑峡、秦王峡、长滩峡
鸭江上的犁辕峡、花园峡、谷雨峡
(巫山小三峡 ,摄影师@张坤琨)
▼
可谓
各种“三峡”遍布重庆
(重庆主要峡谷分布示意 ,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其中
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
嘉陵江
最为特别
它没有像一般河流那样
沿着山谷流淌
而是连续正面撞击平行岭谷的数道山岭
切开云雾山、缙云山、中梁山
形成了又一组“小三峡”
即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
(嘉陵江小三峡,近处两列山岭所夹谷地为重庆北碚区,图片由吴祥鸿提供)
▼
究其原因
是因为在平行岭谷隆升前
嘉陵江便在此流淌
之后
平行岭谷向上隆升
嘉陵江开始倔强地
在原河道基础上向下侵蚀
可谓任尔沧海桑田
我自过五关、斩六将
(嘉陵江小三峡形成示意,制图@郑伯容&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另一方面
横亘在重庆东北部
阻碍重庆与外界沟通的巫山
遇到了江河更大的挑战
数百万年前
以巫山为分水岭
一条古长江
自西向东流向江汉盆地
一条古川江
自东向西流向四川盆地
两江不断侵蚀巫山山岭
两相夹击之下
巫山被切穿
古川江与古长江汇流
一同东流入海
长江正式贯通
成为哺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长江三峡贯通示意,有关巫山被贯穿的时间,学术界争议较大,跨度从距今千万年至数十万年不等;制图@郑伯容&风沉郁&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而被切穿的巫山
则留下了这场江山搏击的壮美遗迹
长江三峡
正所谓
(诗歌出自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巫峡,摄影师@王正坤)
▼
至此
四川盆地内部的河流
向重庆汇聚
重庆段长江又通过三峡
与外部沟通
(请横屏观看,瞿塘峡全景,摄影师@王正坤)
▼
封闭的四川盆地
终于有了一个超级通道
得以与外界交流
重庆
又因为地处江河交汇处
而成为四川盆地水系的
黄金交点
(四川盆地现代水系分布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但是
重庆的山地如此之多
也许可以承载一定的人类城镇
要想建立一个繁华大都市
却并不容易
20世纪上半叶
美国的汉学家费正清
从飞机舷窗俯瞰重庆时
说道
(转引自《重庆老城》)
▼
“此地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因为没有平坦的陆地”
而著名作家张恨水
旅居重庆时同样说道(转引自《重庆老城》》)
▼
“(重庆)地势崎岖,无可拓展”
怎么办?
重庆还有条件崛起吗?
有!
不过改写重庆城市命运的关键力量
不是皇亲贵胄
不是王侯将相
而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
黎民英雄
他们聚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股突破地理限制的强大力量
历经三个阶段
最终造就了一个火爆大都市
03
黎民英雄
①第一阶段
从先秦到宋元重
庆地区历经多次人口迁入
江面上往来的古人
在一处长1.6km、宽15米的天然石梁上
刻录下七十二个年份的枯水位
形成罕见的“古代水文站”
即白鹤梁
(白鹤梁,石梁上有包括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在内的300多人的题刻;三峡大坝蓄水175米后,白鹤梁题刻淹没于近40米的江底,目前已经建成为世界上首座水下博物馆,图片源自@汇图网)
▼
而当诗人们舟行三峡时
更是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流放途中遇赦的李白
心情大悦
(出自李白《早发白帝城》)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因涨水无法启程的李商隐
则颇显无奈(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具体创作地点有争议)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陆续增加的移民
在重庆逐渐开始创造出
令人震惊的文化遗迹
始刻于初唐、鼎盛于两宋的
5万余身造像
构成了壮观的大足石刻
成为世界石窟艺术的丰碑
(大足宝顶卧佛,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摄影师@靳博阳)
▼
但是作为一个城市
重庆距离成为超级都会
还远远不够
这一阶段的王朝统治者
看重的是它的军事价值
大量军事重镇依山临江而建
以江、山为天然防护
易守难攻
著名的白帝城
建于白帝山上
一面傍山、三面环水
扼守着长江三峡的西入口
(白帝城遗址全景,因三峡水库蓄水水位升高,白帝山已经变成了一座小岛,摄影师@王正坤)
▼
钓鱼城
建于钓鱼山上
嘉陵江、渠江、涪[fú]江
三江在此交汇
呈半岛形、城址奇绝
(请横屏观看,钓鱼城城址,摄影师@沈龙泉)
▼
而重庆城
即古代重庆的府城/县城
则扼守在重庆最重要的两条大江
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处
同样形如半岛
(请横屏观看,重庆主城区航拍,摄影师@王正坤)
▼
南宋末年
宋将彭大雅、王坚等人
以重庆城、钓鱼城等数十座山城
组成坚固的防御体系
抵抗蒙古大军长达40余年
导致蒙古大汗蒙哥死于钓鱼城下
这是作为军事重镇的重庆
在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时刻(
合川区钓鱼城遗址一角,摄影师@李琼)
▼
②第二阶段
明清时期
经过“湖广填四川”
重庆地区人口大增
通过川江水系聚集四川盆地的货物
再与富庶的长江中下游贸易
商业属性日渐凸显
从军事重镇演化为商业重镇
船工们
在江面上高喊号子
鼓舞士气、协调步伐
渡过一个个险滩恶水
这便是“川江号子”
(2017年中超颁奖典礼“川江号子”表演,图片源自@VCG)
▼
纤夫们
在岸边用遒劲的力量拉动船只
纤绳在石头上磨出的痕迹
深达数厘米
可见航路之难
(长江三峡沿岸纤痕,摄影师@郑云峰)
▼
在船工、纤夫等各种人群的努力下
大大小小的贸易场镇
遍布重庆长江及其支流沿岸
(江津区中山古镇,摄影师@李琼)
▼
嘉陵江与长江交汇的
重庆城
更是四方人货的最大汇集之所
(两江汇流的朝天门码头,浑黄的长江与暗绿色的嘉陵江交融,摄影师@鬼迹)
▼
清代的地方志
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出自清代乾隆时期《巴县志》)
▼
“九门舟集如蚁”
画师则将这种盛况
绘成了重庆版《清明上河图》
(作于1865年前后的《渝城图》局部,作者艾仕元,现为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绘有建筑3377栋、大小船只339艘,堪称重庆版《清明上河图》,图片源自@汇图网)
▼
至1891年重庆开埠后
轮船以强大的蒸汽动力
更轻松地克服长江航运之险
中外商人纷纷以重庆为基地
开设洋行、商铺
这一时期的重庆
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商业移民城市
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商人
以省籍为纽带
建立众多会馆
(湖广会馆,摄影师@彭渤)
▼
码头上的船家船工、三教九流
性格爽直、脾气火爆
在茶馆中沟通交易
如今已演变成茶馆闲聊
(重庆交通茶馆,因保持了相当怀旧的风格而成为“网红店”,摄影师@任屹云)
▼
船工们
开船时吃“开船肉”的习惯
被小贩们改良
将廉价牛肉、牛杂等切片
放入锅中烫食
成为今日重庆毛肚火锅的源头
(重庆火锅,摄影师@唐安冰)
▼
重庆的人口猛增
整个城市的面貌
也在发生着剧烈变化
为了在山地中获得足够空间
吊脚楼等建筑形式
被广泛应用
而且往往见缝插针
形成重屋累居、层层叠叠的堡垒
(龚滩古镇建筑层层叠叠,摄影师@王江)
▼
直到今天
重庆主城区的现代建筑群
也依然保持这样的高密度
无数建筑物
在山地上层叠而上
一片气势恢宏、密密匝匝的高楼大厦
令观者震撼
(南岸区中心商圈层楼叠嶂,摄影师@罗星)
▼
连接山城上下的
则是条条“梯坎儿”(台阶)
人们爬坡上坎
相当锻炼身体
脚夫、力夫、挑夫、抬工等
在梯坎儿上出卖力气
帮人负重爬坡
形成了最初的“棒棒军”
(朝天门棒棒军,摄影师@李理)
▼
商人、船工、纤夫、棒棒军等
各色人群汇聚
把重庆构建成了商业重镇
但是这还不够
③第三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
重庆便利的水运
有利于人员物资内迁
山地艰险又可以扼制敌寇进攻
从而被定为陪都
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枢
大批机构及人员内迁重庆
重庆人口又一次大幅增加
(桂园,张治中故居,重庆谈判期间,此处为毛泽东在重庆市内办公会客的地方,摄影师@蔡震宇)
▼
各类文化精英的迁入
造就了重庆的文化繁荣
西部的沙坪坝
接纳了大量文教机构
奠定了今日沙坪坝文教区的基础
(重庆大学理学院楼,1938年2月6日,沙坪坝区自治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理学院二楼教员休息室举行,宣告沙磁文化区成立,摄影师@夏英伦)
▼
更重要的是
抗战期间全部内迁工厂中
迁至重庆的占比高达54%大
量的工厂和技术人员迁至重庆
奠定了重庆的工业基础
使得重庆由一个商业重镇
逐步转变成一个工业重镇
(重庆钢铁厂遗址,重庆钢铁厂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摄影师@陈洁)
▼
到了1960年代
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
新中国启动“三线建设”
以“靠山、分散、隐蔽”为原则
进行工业布局
重庆再次脱颖而出
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
之后的十余年间
迁至重庆的三线建设人员
高达50万人
重庆的工业基础也再次得到加强
(816工程位于重庆涪陵区,是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也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曾是绝密级军事机密,图核反应堆大道,摄影师@葛奥军)
▼
有了这样的基础在1997年成为直辖市及至2009年完成三峡移民工作后重庆彻底地突破地理封锁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搬迁重建后的巫山县县城,摄影师@唐安冰)
▼
公路、铁路、航空
还有600多km的长江黄金水道
让它成为了西南地区最大的
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
同时也是西部地区最大的
水陆江海联运的物资集散中心
(重庆港寸滩港,摄影师@徐佳桐)
▼
经由重庆的中欧班列
每年开行1500班
重庆江北机场年旅客吞吐量
达到4479万人次
(重庆江北机场,摄影师@伍北海)
▼
对外交通的突破
助力重庆工业更上一层楼
它既是中国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也是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重庆金康新能源两江智能工厂总装车间,图片源自@VCG)
▼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
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
全国每10台手机中
就有1台产自重庆
全球每10台笔记本电脑中
就有4台产自重庆
与此同时
重庆内部的地理限制
也逐渐被打破
这一时期
索道连接了长江嘉陵江两岸
(长江过江索道,摄影师@张坤琨)
▼
新的大桥
又开始取代索道
成为更高效的跨江通道
(菜园坝大桥,摄影师@鬼迹)
▼
各种精巧的立交桥
随处可见
(融侨立交,摄影师@沈龙泉)
▼
适应山地爬坡的跨座式单轨
成了外地人十分好奇的“网红”
下方使用层层叠叠的支撑柱
紧贴着岩壁、楼房
仍有一种吊脚楼的意味
(重庆滨江路一带的跨坐式单轨,摄影师@沈吉贵)
▼
却又很快被运量更大的
地铁所超越(
大剧院地铁站,摄影师@知柏)
▼
为了适应山地
人行步道穿梭楼宇
(左营街天桥,让人恍入“盗梦空间”,摄影师@赵乐源)
▼
停车场
可以盘旋上升
直达四层小区路面
(旋转停车场,摄影师@麻辣脆皮鸡排)
▼
甚至房屋楼顶
都可让人踢一场酣畅淋漓的足球
(巴渝世家楼顶足球场,摄影师@夏英伦)
▼
就这样
一个难以复刻、绝不雷同的
超级都市
诞生了
(南滨路双子塔,摄影师@王正坤)
▼
04 火爆之城
这就是重庆
它火爆热烈
(2019年解放碑新年听钟,摄影师@王江)
▼
它平易近人(
朝天门附近盛隆商场台阶,摄影师@君作刃)
▼
它大胆前卫
(川美罗中立美术馆,摄影师@万展志)
▼
它突破想像
(请横屏观看,黄桷湾立交桥,5层结构、高差达40米,人称“最复杂的立交桥”,摄影师@王江)
▼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
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重庆人的不懈拼搏
是他们突破了重庆的地理封锁
将其从军事重镇
升级到商业重镇
又从制造业重镇
提升到智造重镇
不仅建立起火爆的超级都市
也重塑了城市性格
(重庆人民大礼堂,摄影师@徐佳桐)
▼
一场轰轰烈烈的创造
越是充满艰难
成功后越能震撼世人
这正是重庆充满魅力的原因
今天的重庆
是一个拥有38个区县
总面积达82402km²
人口达3124.32万
不逊于一省的超级直辖市
(重庆行政区划,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当这样的超级直辖市
挣脱了亿万年的禁锢
其能量释放将无与伦比
今天的重庆
是一座超级山城
万家灯火高低辉映漫天星汉
(请横屏观看,重庆夜景,摄影师@蒋继航)
▼
今天的重庆
还是一座超级江城
大江横流气吞万里如虎
(江水环绕的重庆城,摄影师@鬼迹)
▼
今天的重庆
又是一座快乐之城
9月26日
一座浓缩了重庆特色
以巴渝文化为主题
集主题乐园、文化演艺、现代商业、
高端酒店、体育竞技、夜游市场等
多种消费形态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
重庆融创文旅城
将于沙坪坝西部新城
正式开城
其中
融创渝乐小镇拥有
148米高的摩天轮-“山城之光”
全球最高U型过山车-“传奇双龙”
独具山城特色的“夜游闹市”
4大主题街区、22项游乐设备
(重庆融创渝乐小镇航拍实景图)
▼
雪世界、海世界、水世界
三大室内主题乐园
各具缤纷特色
融创茂、融创文旅城酒店群
共同打造的丰富业态与文旅项目
将让大家充分体验欢乐、刺激与潮流
(重庆融创水世界实拍图)
▼
这座总建筑面积近70万平米的
超级文旅综合体
不仅将为重庆带来更多欢乐
也将成为
全新的“世界一站式度假目的地”
(扫描图中二维码可超值预定2天1晚轻松游)
▼
今天的重庆
不断登上热搜、爆红网络
人们以为重庆是网红
其实
这只是它亿万年的潜力
到了爆发的时刻
参考文献:
[1]周勇主编. 重庆通史 第2版[M].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4.04.
[2]李禹阶著. 重庆移民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10.
[3]蓝勇著. 中国川菜史[M].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09.
[4]陈蔚,胡斌等编著. 重庆古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12.
[5]何智亚文/摄影. 重庆老城[M].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0.09.
[6]刘敏著. 重庆地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03.
[7]韦跃龙,李成展,陈伟海,吴忠,罗劬侃,翟秀敏,白冰. 重庆奉节天坑地缝景区喀斯特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J]. 地球学报,2019,40(05):747-766.
[8]楚玉春. 重庆喀斯特地貌研究[D].西南大学,2010.
[9]关圣浩. 川东多套滑脱层褶皱带构造特征与变形机制[D].浙江大学,2017.
[10]解国爱,贾东,张庆龙,吴晓俊,沈礼,吕赟珊,邹旭.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的物理模拟研究[J]. 地质学报,2013,87(06):773-788.
[11]刘心怡. 关于川东—湘鄂西一带隔挡、隔槽式褶皱形成机制综述[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3,34(02):50-56.
[12]刘威. 盆地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以四川盆地为例[J]. 中国石油石化,2016(21):17-18.
[13]何登发,李德生,张国伟,赵路子,樊春,鲁人齐,文竹. 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 地质科学,2011,46(03):589-606.
[14]张斌,艾南山,黄正文,易成波,覃发超. 中国嘉陵江河曲的形态与成因[J]. 科学通报,2007(22):2671-2682.
原标题:什么是重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