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档案:
周友贤 88岁 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141师山炮营炮兵时任参谋(观测兵)。参加过著名的天德山战斗、老秃山战斗,配合步兵取得最后的胜利。以“骡马炮兵”顽强对抗装备精良的敌军,他能够使用仪器测量并计算出炮弹发射的距离、高低、方位,给炮手提供精准的信息,同时也是一级战斗英雄杨宝山、一级爱民模范烈士罗盛教的战友。
去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盛大的阅兵式上,周友贤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里的直播感叹道:“今非昔比啊!现在都是高科技武器,要是让我去操作,恐怕看都搞不懂咯!”
在抗美援朝中,志愿军以“骡马炮兵”对抗敌军的先进武器,以弱胜强。“为什么能打赢?因为我们舍得豁出去自己的性命。当时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誓死卫国!”
作为一名炮兵,周友贤对曾经的大炮、标定机了如指掌。然而,在他心底深处,并不希望使用武器——因为每一颗子弹射出去,每一发炮弹打出去,都会伤害到一个生命和一个家庭。
“但只要我们的家园受到侵犯,必定会毫不犹豫地开炮,让每一刻炮弹都狠狠落在敌人头上!”
上战场前剃发 做好流血牺牲准备
重庆解放后,周友贤就参了军,担心年龄不够,还虚报了两岁。所在部队完成了湘西剿匪任务后,于1951年3月在长沙集结,奉命北上抗美援朝,期间他在军观测队任副班长并入了党,后分配到141师山炮营营部观测班。
在丹东的相馆,他拍了一张照,这是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唯一的一张照片。出发前,所有战士都剃了发,男兵个个都变成了光头,女兵一律短发,做好了随时流血、负伤、牺牲的准备。
4月13日,他们奉命跨过丹东渡口,披上伪装,脚踏浮桥渡江。炮兵的负重特别大,除了枪、手榴弹、铁锹、米袋,还要背炮兵的器材,有的重达七八十斤。
最初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敌机相当猖狂,飞得只有电线杆那么高,肆无忌惮地长驱直入。入朝后,还没有走到前线就几次遇到险情,有战友牺牲在敌机轰炸中。“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何防空、保存自己,这是入朝后的首要任务。”周友贤说。
要对付敌机,一是马、骡子、人都披上伪装;二是白天不行军,下午6点以后再行动;三是不走大路、公路等交通枢纽,只走山路和小路。
有一晚必须要通过封锁区域,在山沟里遇到敌机轰炸。全营分散隐蔽在山沟两侧,敌机先打了一颗照明弹,一群飞机“嗡嗡嗡”响着往下俯冲,疯狂地扫射。当时密集的子弹就打在周友贤双脚周围,“突突突”直响,所幸没有击中。
“骡马炮兵”敢于向美军炮兵较劲
志愿军炮兵在入朝作战初期,装备力量落后很大一截,不仅数量少,而且师属不少火炮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缴获的,大炮旧、型号杂、射程近、精度差、威力小。
周友贤还记得,他所在的一连用的美式山炮,是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美国货,二、三连用的是日式山炮,是在抗日战争中缴获的,口径只有7.5厘米,被叫做“子弹筒”。
志愿军的火炮卸成几块后,炮筒、炮架分别由骡马驮运,因此被大家戏称为“骡马炮兵部队”。后来得到苏联支援,在天德山防御战时才有了“喀秋莎”大炮,明显感觉到力量增强。
虽然设备落后,面对敌人机械化牵引的火炮,炮兵们却一点没有犯怵。在战场上最紧张的时候,炮手在寒冷的天气脱光了衣服装炮弹,只为了能准确地操作大炮。大家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要打赢这场战争!
跟敌机斗智斗勇
“被战士们称为‘黑寡妇’的美国飞机围着在山头跟着我们转,像‘查户口’一样凶得很!”周友贤说,而我军进入坑道后就不怕了,拿我们没办法。
有一次,周友贤打完老秃山战役后,下阵地检查,刚出265高地指挥所就被敌机发现,追着他扫射。这次他有经验了:飞机俯冲下来一番投弹扫射后,就要拉高往上飞,转一个大圈后,再俯冲下来扫射。他就跟飞机“斗智”,看飞机拉升上去转弯时,就开始拼命跑,跑到隐蔽的地方躲起来,飞机再掉头回来,就已经找不到目标了。躲在暗中的周友贤看着暗喜。
他说,后来志愿军也有了空军,敌机就不敢再轻易越过“三八线”了。
战友丢了标定机险被枪毙
快进入阵地前,山炮营又遇到敌机空袭。当时营部观测班有一台炮兵用于观测的“标定机”,据说还是周总理在武汉时买的。负责保管标定机的战士在分散隐蔽躲飞机时,把设备放在一旁,飞机飞走了,部队走远了快进入阵地时,他才想起标定机没有背。
营长知道了非常生气,说找不回来要枪毙那个小同志。“炮兵观察器材,是炮兵的眼睛,怎么可以丢下设备就跑了呢!大炮就是我们炮兵的生命啊!”后来周友贤回去一番摸索找到了标定机,这件事才算平息下来。
但也给更多炮兵观察员上了一课:大炮是炮兵打击敌人的唯一武器,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
周友贤介绍说,当时的炮兵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观测兵,在前方利用仪器观察敌人和坦克、炮灯,确定目标,再计算出炮弹要打的距离、方向、高低,把信息提供给炮手;另一个是阵地炮手,根据观测兵给出的数据和坐标,对敌人进行射击;再一个是阵地副连长、炮排长、炮班长,根据口令指挥炮手操作,把炮弹发射出去。
浴血奋战天德山
我军占领了天德山以后,敌人严重受阻,于是在1951年9月29日发动了秋季攻势,集中火力攻打天德山。41团5连负责防守,周友贤所在的炮兵营负责配合步兵守卫天德山。
攻打天德山的是美军王牌部队:美骑一师和美骑三师。他们先用飞机侦察,然后用炮轰,接着用坦克炮直接对着阵地打,部队集结后开始冲锋——这是正规打法。
周友贤说,我军的打法不一样,步兵打的是夜站、近站、游击战、迂回包围战。
在这次战斗中,出现了一位刚烈的一级战斗英雄——5连连长杨宝山。10月1日,在秋季防御战役守卫天德山阵地的战斗中,指挥全连与敌军激战8个小时,打退敌人11次冲击,歼敌300多人,第二天,他又带领40多战士突袭敌人,灭敌80多人。10月3日,敌人发起更为疯狂的进攻,最后,在全连人员大部分伤亡、弹药耗尽的情况下,销毁机密文件,砸坏手枪,当敌人冲到阵地前时,他抱起大石头冲向敌群,和敌人同归于尽。战至下午5点,我方阵地已变成一片焦土。
5连坚守阵地的人员大部分伤亡,当时炮兵还不知道副团长狄进喜戴着十多个伤员坚守在天德山主峰,三面被敌包围。
山炮营营长眼看天德山已被敌人占领,就指挥往山上打,周友贤站在坑道外面,用望远镜观察弹着点,不断修正炮兵射击方向和距离。
但由于大炮的炮膛用久了,膛线有磨损,炮弹轨迹发生偏差,老是落不到山顶主峰上,只在主峰四周爆炸。晚上,他们接到命令撤出阵地。
后来上级追查,问是炮兵谁打的天德山。周友贤心里还有些忐忑,没想到上级赞扬“打得好”!原来,主峰周围都是美国兵,炮弹歪打正着,杀伤了不少敌人,正好掩护了十多名幸存战士安全撤出。
他说,天德山阵地防御战粉碎了敌人的秋季攻势,炮兵的支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宁愿自己被误伤 也不愿放过一个敌人
1952年11月下旬,周友贤的部队又奉命开赴临津江东岸,配合步兵423团,第六次攻打老秃山。这个老秃山位置关键,我军与敌军曾互相反复争夺得厉害。
这时,志愿军步炮协同已成熟了很多,周友贤也已是参谋,直接协助营首长指挥炮兵部队作战。
在攻打之前,步炮协同,步兵要求:敌阵地上有200多个明暗堡、7、8道铁丝网、地雷等障碍物,炮兵要在进攻前,尽可能多地摧毁、扫清障碍物,为步兵开道。于是,山炮营长让周友贤带领各炮兵连长前往步兵第一线,勘察地形,并让各连各自摧毁障碍物。那是周友贤第一次来到步兵连的前沿阵地。坑道很小,观察窗口离敌人前沿只有约150米。“只要脑袋伸出坑道窗口,对方就会开打。当然,敌人一伸出头来,我们也绝不会放过!”
1953年3月23日晚上7点半,步兵向老秃山发起了进攻。之前炮兵已摧毁过半敌人前沿阵地明暗堡、铁丝网。步兵开始冲锋时,炮兵进行了五分钟的炮火准备。一阵集中炮轰后,压制敌人抬不起头,这时步兵就开始行动。
没到五分钟,炮兵还在发射,前方步兵就发出信号,表示已占领主峰。炮兵立即主动停止炮轰,炮火向敌人纵深延伸。
“后来我们问步兵,协同作战时的炮火袭击是五分钟。为什么还不到五分钟,你们就攻了上去?这等于把你们自己置于危险之地啊。”周友贤顿了顿说:“他们的回答是:我们宁愿让炮兵伤到自己人,也不让敌人多发出一颗子弹,这样死伤的人更多......”
周友贤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队伍!”
后来他又了解到,423团1营3连在进攻主峰过程中,遇到第七道铁丝网没有炸断,还有残余暗堡,先冲锋的尖刀班已来不及破坏铁丝网,就用身体搭起“人桥”,让大部队从自己的身上踩过去!在这过程中,有“人墙”战士牺牲。还有向3连一位姓李的连长,肠子被打出来,他自己按了回去,继续冲锋,最后光荣牺牲。
老秃山被志愿军攻克后,为了防止敌人的反攻,对敌人的集结实施了集中射击,对进攻的坦克实施移动拦阻的射击,最终阻止了敌人的进攻,守住了阵地,促进了停战谈判。
“这就是我们的队伍!”他再一次重复了这句话,“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赢得胜利!”
抗美援朝70年后的今天,那个优秀的炮兵周友贤已经很久没有摸大炮了。他希望,人们永远不再使用武器。“让我们的后代,只闻得到花香,不知道大炮的模样。”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摄影 邹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