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消息,六页纸、千言信,重庆云阳籍89岁抗美援朝一级伤残军人涂伯毅代表全体伤残军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工作和生活情况,表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本色,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决心。
不足半月,习近平总书记热情回信,深深鼓舞和振奋了一众老兵。
涂伯毅正在抄写写给总书记的信。本版图片由记者何赛格摄\视觉重庆
一封写给总书记的信
据新华社10月21日报道,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回信中表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往直前,浴血奋战,为保家卫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志愿军将士及英雄模范们的功绩,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10月22日,重庆日报记者赶赴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实地采访给总书记写信的具体执笔人、抗美援朝一级伤残军人、89岁的重庆云阳籍志愿军战士涂伯毅。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始建于1951年,先后集中供养了2800多名伤残军人,其中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约2200人。2019年,该院被表彰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
“这不是我一个人写的信,这是所有抗美援朝老兵的心声!”谈及收到总书记回信一事,涂伯毅仍旧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与鼓舞之中。
“为啥子要写这封信?你听我慢慢摆!”70年过去了,这位重庆云阳籍的英雄老兵,仍旧是一口地道的重庆话,高亢洪亮的嗓音中,还带有重庆人特有的那股子火辣味。
原来,今年9月底的一天,涂伯毅在和休养院的战友闲聊时,聊到即将到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家很希望能够向总书记写一封信,汇报工作和生活情况,表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本色,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决心。
因涂伯毅长期坚持练习书法,于是就由他代表全体伤残军人,亲手执笔,然后综合全体战友的心声,给总书记写信。
“我一笔一划,以楷书写的信,写了一个下午。”涂伯毅表示,写信时一直满怀激动。
涂伯毅珍藏着一九五八年在北京政协礼堂给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后拍的照片。
“打仗亲兄弟,说的就是我们”
“只有从战场上的血与火中一步步走过来的老兵,才更清楚新时代的和平幸福多么来之不易。”涂伯毅说,这正是他们写这封信的初衷和根本。
不忘旧社会的艰难,才会懂得新时代的幸福;牢记战争的残酷,才会珍惜和平的美好。老兵涂伯毅以他的一生,诠释着英雄在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应有的表现。
1931年,涂伯毅出生在重庆云阳县双江镇稻场村一个普通农户家中。
涂伯毅是家中长子,此后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陆续出世,他们在带给家人快乐的同时也令那个本不殷实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时局更加动荡。当抗战最激烈的时候,日寇的飞机经常飞临云阳县轰炸。
当年为了躲避日机轰炸,正在读小学的涂伯毅不得不从当时的双江镇转到黄石乡临时读书。
“即便这样,日寇飞机还是经常来轰炸。为躲避轰炸,老师就带着我们这些小学生躲到树林子里去。”即便已是89岁高龄,涂伯毅说起“日寇”二字时,依旧咬牙切齿。
就是在那些躲避日机轰炸的日子里,当时不足10岁的涂伯毅看到了至今难以忘怀的震撼一幕。
“有一天,日机来轰炸,我们又躲进附近树林,我们的老师居然提了一块黑板,找了个树枝挂上,然后随手捡起一根树枝条当教棍,就继续给我们讲课!”回忆至此,涂伯毅音量再度提高,显示出他内心难抑的激动。
那一幕,在年幼的涂伯毅心中刻下两道深深的印记:一是日军的残酷,二是老师的临危不乱和对日军的不屑。
1949年,涂伯毅18岁。
那一年年底的一天,突然有乡邻高喊“解放军来了”。
“我当时就想解开一个谜,解放军到底是不是‘棒老虎’?”涂伯毅所说的“棒老虎”,在旧社会指的是土匪。
他跑到云阳街头,看到了一支军容整齐、秋毫无犯的队伍,也看到了一片载歌载舞的欢乐景象。
“我要参加解放军!”被深深震撼的涂伯毅,当时就暗暗下了决心。
参军那天,涂伯毅只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后来二弟涂伯华也知道了,偷偷为他送行。
涂伯毅的参军之举,让涂伯华也怦然心动,当场决定跟大哥一起参加解放军。
“打仗亲兄弟,说的就是我们!”涂伯毅对这样的结果充满自豪。
面对重庆日报记者“如果再选择一次,当年还会不会参军”的问题,这位老兵的眼中没有流露出丝毫犹豫的神情:“再选一百次,我还是会去朝鲜打美国佬!绝不拉稀摆带!”
涂伯毅一直珍藏的杯子,上面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
凝固汽油弹轰炸下的幸存老兵
抗美援朝,对和平年代的中国人而言,也许只是一个历史事件;但对涂伯毅和他的战友们而言,那是他们创造的辉煌历史。
所有看到过涂伯毅面孔的人,第一反应或许是受惊;但当知道他的事迹后,所有人的反应就只剩下肃然起敬。
1950年,19岁的涂伯毅和战友一起,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跨入异国他乡开始一场接一场的血战。
“你问我怕不怕?重庆人,雄起!”涂伯毅极具重庆方言特色的一句“言子”,为重庆日报记者拉开了那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图景。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第四次战役,尽管战争残酷,涂伯毅却一直充满着必胜的信念。
“只要真刀真枪跟美国兵干过仗,你就晓得,根本不用怕他们!”涂伯毅一拳砸在茶几上,一瞬间仿佛回到了那个炮火连天的异国战场。
1951年,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打响,涂伯毅奉命在汉江北岸一带的山沟里潜伏。当时他与谢洪钧、谢尚文两位战友一道组成战斗小组,潜伏在一个叫文福里的山村旁一处山坡草丛中。
1951年2月14日下午3时许,美军俯冲轰炸机来袭。因为志愿军缺乏防空手段,美军轰炸机飞得极低,涂伯毅甚至可以看到机窗和机身上的英文字母。
因敌机飞得低,涂伯毅眼睁睁地看着敌机肆意投弹。他下意识以标准战术动作,寻找掩蔽点卧倒。
“结果没听到爆炸声,只听到一声沉闷的‘扑哧’声,我当时心头一惊,就晓得要遭!”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经历了一年多高强度战斗的涂伯毅,早已经验十足。
他的判断很快得到证实,美军投下的不是普通航空炸弹,而是被称为“小型原子弹”的凝固汽油弹。
“当时四面都是火,已经分不清任何东西了,可能石头都在燃烧吧。”涂伯毅的讲述开始低沉下来。
那时,涂伯毅不仅身上着火,连呼吸的每一口空气仿佛都被火焰“烤焦”了。在难以承受的超高温下,他靠着战场中练就的坚韧毅力,靠着最初的记忆,避开左边的悬崖,凭直觉冲向了右边的火海。
万幸的是,火海之中,他看到了一处小石洞,便迅速冲了进去。然后就地打滚、撕扯身上的衣服……涂伯毅当时经历了什么,他自己都无法准确地描述,只是每一句话都带着颤抖。
在扑灭身上大火,神志略略清醒一点后,涂伯毅感受到无法忍受的疼痛从身上每一个毛孔向外渗透。尽管彼时的他全身被大火烧得已没剩下几个毛孔了。
当天晚上7点左右,夜幕降临,担架队上来,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涂伯毅。
那一次,三人战斗小组中的谢尚文牺牲,涂伯毅和谢洪钧因严重烧伤,被迅速转往战地医院。
此后,涂伯毅转往国内治疗。至于治疗过程,涂伯毅向重庆日报记者摆了摆手,淡淡地说:“八次大手术,捡回一条命。”
说到抗美援朝战争最后的结果,涂伯毅却很自豪:“当年麦克阿瑟夸下海口,他们想回去好好过个圣诞节,结果证明他们是做梦!”
“我是替我的战友们领奖”
回国治疗的日子里,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不让涂伯毅照镜子,并且收走了病房里的镜子,甚至连能照出人影的反光物体也全部收走。
一年之后,涂伯毅才瞅准一个空当,跑出医院找到一个水塘,看到了自己的模样:双眼眼皮全无,眼睛凸出在外;脸上已完全失去皮肤;鼻子也基本不存在……
“你看我现在的样子吓人吧?告诉你,如果是那个时候,你肯定连看都不敢看我一眼。”涂伯毅幽幽地自问自答:“因为我自己都不敢多看自己一眼。”
经过数年的植皮治疗,涂伯毅才有了现在的面容。“不瞒你说,那几年里,我不敢出门,不敢跟人见面,甚至不愿跟人说话。”涂伯毅说,在那段意志消沉的日子里,他就把自己关起来看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涂伯毅都不记得看了多少遍。还有《把一切献给党》等一切可以找到的书,他也翻了好多遍。
“那时我才20岁出头,难道一辈子就像耗子(方言,老鼠的意思)一样过下去?”渐渐地,书中主人公展现的精神,战友们的关心,以及休养院上上下下的关怀,让涂伯毅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
“我毁容了,残疾了,但是我的心不能残疾啊!”涂伯毅说。
涂伯毅从主动承担休养院档案管理工作开始,一步步艰难地回归社会。
当时恰逢休养院组建伤残军人演出队,涂伯毅先是自学电工和舞台美工,做一些幕后工作。
当演出队领导第一次试探着让涂伯毅上台表演时,他连连摆手摇头。但领导一句“你是我们休养院里,为数不多的四肢健全、双眼不瞎、耳朵不聋的人……”
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涂伯毅全身颤栗。
“是啊!我在想些啥子啊?我几乎是休养院里残疾程度最低的那个人啊!”涂伯毅自我剖析,就连评为一级伤残军人,也是组织上的关怀,因为和那些重残甚至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的伤“根本不算啥”。
“我如果因为相貌就担心这、担心那,怎么对得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呢?”连续数夜的自我反省,让涂伯毅甩掉了思想包袱。此后,他不仅担任了舞蹈表演的主力,还出任合唱队指挥等一系列在他之前看来“绝对不敢沾边的事”。
1958年,已小有名气的涂伯毅,随四川省伤残军人演出队赴北京演出。当年6月1日,在北京政协礼堂,涂伯毅随队向中央领导进行汇报演出。
“周总理跟我握手时,还亲切地问我负了几次伤?他说我现在还能够唱、跳,还能够指挥,真不错!又问我现在身体怎么样?叮嘱我好好保重身体。我激动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涂伯毅回忆说。
几十年来,涂伯毅和战友们义务到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为广大官兵、师生和干部职工作爱国主义教育报告近万场,行程几十万公里,听众近300万人次。
老兵不忘人民,人民也从未忘记老兵。
涂伯毅先后被评为“成都好人”“四川省最美老人”“四川省优秀退役军人”和“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成为伤残军人的一面旗帜。
只要提及获得的这些荣誉,这位89岁的老兵就会说:“作为抗美援朝的老兵,我是幸运的!所有的荣誉,都是我替我那些战友们获得的。”
“我是替我的战友们领奖!”涂伯毅坚定地说。
重庆日报记者 陈波
原标题:“这不是我一个人写的信,这是所有抗美援朝老兵的心声!”—— 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重庆云阳籍抗美援朝伤残军人涂伯毅的故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