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六日,九龙坡区九龙街道盘龙新城社区,舞蹈队的队员在新建的城市广场上带领市民跳舞。为丰富居民的生活,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统揽下,盘龙新城社区成立十五支文娱队伍,开设十余种免费课程。首席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重庆日报消息,10月23日8点过,九龙坡区九龙街道盘龙新城社区,网格员吴星发现一辆摩托车乱停放在财信时光里小区附近。他立即拍照上传到“九龙云社区”平台,街道城管大队工作人员很快赶到现场处理。
上周末,一位80多岁老人外出散步后找不到回家的路,急得团团转,党员志愿者陈远久看见后,打车送他回到家。
这些事情,在盘龙新城社区很常见。作为昔日的工业基地,盘龙新城摘下城中村的“帽子”,在探索中逐渐变身为现代都市、商贸新城,与之配套的正是基层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聚力
志愿服务提升社区“整合力”
九龙街道盘龙新城片区的前身是九龙镇蟠龙村,由于历史原因,过去这里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被称为距离杨家坪最近的“城中村”。
2010年,盘龙新城启动“城中村”改造,家园一天天变美,可如何将1.3万余农转非“原住民”和近4万新兴城市人口融合起来,加强社区凝聚力?九龙街道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一一破题。
为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统揽下,盘龙新城社区成立15支文娱队伍,开设10余种免费课程,并在13个小区各设立一个议事平台。
随后,盘龙新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点出你的需求、亮出我的服务”志愿服务“点亮行动”,让群众通过线上线下点单。
盘龙新城社区党委书记冯靓说,辖区12支志愿服务队伍、400余名志愿者活跃度非常高,其中100多人有开锁、磨刀、理发、辅导作业等专业技能,社区就按照“分类分级、就近就便”的原则“派单”,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
最近,家住云湖绿岛小区的老人万世全出门忘带钥匙,一个电话打给社区求助。冯靓马上将单派给志愿者、辖区开锁工毛易,20分钟就解决了问题。
联网
一网统管提升基层“智治力”
今年5月底,在盘龙新城盘金路上,一个流动商贩停在路边营业,人工智能系统通过街面摄像头自动识别,并作出自动派单、人力处置等指令,不一会儿,收到指令的网格员就规劝流动商贩到正规摊点摆摊。
“盘龙新城社区是九龙坡区体量最大的社区之一,面对超大城市管理基数,突发事件、复杂问题多,传统方式和人海战术显然已难以为继,需要建立跨小区、一体化的运行体系。”九龙街道党工委书记蒋立强坦言。
2017年底,九龙街道升级建设“六网工程”,形成辖区网格地图,党建、综治、城管、计生、社保、警务、安监、消防、建管、治违、河长制、街边店铺、建筑工地……花了近三年时间,九龙街道把这些城市运行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物件”搬到“数字地图”上,地理位置成为“身份证号码”。
2019年,九龙街道正式设立社会管理信息服务中心,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九龙街道办事处主任邱方勇介绍,依托“九龙云社区”平台,他们把机器能做的事都交给机器,街道、社区、网格、楼宇等履行治理职能,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党员骨干、社区志愿者是平台的“第一前哨”,线上联通与线下处置协同,形成闭环管理,“一网统管的目的,就是推动基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
借力
专业社工提升基层“服务力”
最近,盘龙新城社区老人秦健合很是“得意”,在参加专业社工数字化培训后,他将儿女送的智能手机玩得很“溜”,“以前这部手机就打打电话,现在出门买东西、办事都靠它了。”
秦大爷过上和年轻人一样的“智能生活”,得益于专业社工扎根社区。
冯靓坦言,过去“城中村”时期公共服务落后、公共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要求更专业、细化的公共服务。“社区老人多,需要上门服务;流动人口多,安全教育缺乏;暑期儿童多,渴望课外活动……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就是老百姓的需求。这些事,街道和社区都想管,但力不从心。”
由此,九龙街道从盘龙新城社区起步探索,近年来主动退出一些领域,让专业的社工和社会组织承接这些社会服务。
为保障社工服务的持久性,从2016年开始,九龙街道还创新设立“居民自治金”,每年投入100多万元专项购买社会组织及辖区居民社团的服务项目。
“我们定期就群众反映事项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将共性需求转化为服务项目,使用‘居民自治金’购买,同时坚持过程跟踪、绩效评估。”邱方勇介绍,近年来全街道购买的大小服务项目已有500余项,深受居民欢迎。
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张莎
原标题:九龙坡区盘龙新城社区加强“末梢治理” “城中村”变“城中景”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