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建中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记者 戴娟 摄\视觉重庆
重庆日报消息,依山而建的老房子、吊脚楼、四合院……独特的建筑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巴渝风貌;历史久远的老鼓楼衙署遗址、巴县衙门旧址、中英联络处旧址……岁月的烙印彰显着重庆城的文脉和底蕴。11月30日,市政协委员年终视察团第二分团,就主城“两江四岸”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视察时提出,活化历史文物要进一步丰富传承形态,突出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千篇一律”。
委员们前往渝中区,先后视察了中英联络处、南宋老鼓楼衙署遗址、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和山城巷传统风貌区,了解主城“两江四岸”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
位于临江门的中英联络处旧址,这栋有百年历史的欧式三层建筑,在高楼林立的解放碑别具一格;正在抢救性发掘清理的老鼓楼衙署旧址,见证了800年前重庆城的繁华;留下城市记忆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正在加快复建进程,错落有致的台阶,恢复旧貌的老屋,唤起不少视察团成员的往昔记忆。
走进山城巷步道,其依山而建、沿崖而上的街巷梯道,令委员们啧啧称赞。坝坝茶、坚果铺、老房子、小众化的国际展览……老记忆与新文化在这里碰撞,传统与时尚在这里交融,委员们感慨道,漫步山城巷,仿佛重回往昔找到了老重庆的烟火记忆,这景象不仅仅停留在过去,更是一种重生的呈现。
“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两江四岸”地处名城核心区域,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山水格局、悠久厚重的人文风韵、多姿多彩的风光风物,是我市历史文化资源重要富集区,更具有展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底色。
统计显示,在“两江四岸”范围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118处,占全市总量的16%,其中国保单位33处,市保单位160处,分别占全市国保单位的51.5%,市保单位的43.1%,博物馆、纪念馆51家,占全市总数的48.6%,是巴渝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统战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称,我市将进一步加强“两江四岸”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高水平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我市特色资源与历史文脉。
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加强考古研究,系统挖掘研究革命文物、抗战遗址、石窟寺等不同类型文物价值,丰富巴渝文化内涵,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同时,还将推动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
对于“两江四岸”未来如何搞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委员们也纷纷发表意见建议。大家提出,首先应当明晰思路,明确保护与传承的定位,做到真保护、真传承,实现不忘本来,传承文脉,面向未来,写意当代,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树立根植于内心的文化自信。在市级层面则应加强统筹,加强沟通衔接,实现错位协同发展,避免无序竞争,形成“一盘棋各打”,而不是“各打一盘棋”。同时要丰富传承形态,增加科技元素,避免传统风貌区等历史街区或文物的活化利用“千城一面”“千篇一律”,让“两江四岸”更有烟火气,更有文化范儿。
记者 戴娟
原标题:让“两江四岸”更有烟火气更有文化范 市政协委员年终视察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提出活化利用历史文物要避免“千篇一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