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消息,3月18日,永川区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举行了一场“现场党课”:来自永川高新区凤凰湖产业园的110名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走进“中国集成电路创业史陈列馆”,接受党史学习教育。
“中国集成电路创业史陈列馆”位于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校内,为原解放军一四二四研究所科研主楼。全程参与了陈列馆建设工作的校学生处副处长吉春元,为大家讲述了新中国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在此诞生的故事。
据吉春元介绍,一四二四研究所是在1968年批准成立的。在此之前,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于1961年生产出世界第一批集成电路投放市场,IBM公司于1964年利用集成电路制成世界首台集成电路计算机,掀起了一场新技术革命。而在这一时期,以美国为首的科技发达国家对我国持续实行技术封锁和经济制裁,加上我国电子工业基础极其薄弱,集成电路技术面临“卡脖子”难题。
为解决这一“卡脖子”难题,1968年,国防科工委决定在永川建立一个专业从事集成电路及相关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四二四研究所”,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集成电路专业研究所。
“这是一段勇于奉献、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历史!”吉春元说,因为被技术封锁,买不到设备,技术人员就自己研究制造实验、检测等设备,为解决生活困难,他们就自己建豆腐坊、挂面坊、蜂窝煤站。
就是在这样艰苦条件下,研究所全体职工怀着“一定要把三线建设好”的政治热情,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于1972年6月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120位静态移位寄存器(集成度1084个元件/片)。这一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集成电路技术开始进入大规模集成领域。
除了这个“中国第一”外,一四二四研究所还创造了我国多项“第一”:第一个1K、4K静态存储器(SRAM),第一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单电源16K位动态存储器(DRAM),第一块ECL电路S12,第一个ECL10K系列和ECL100K系列电路,第一代运算放大器系列、集成稳压电源系列和第一套彩色电视机成套电路系列,第一块A/D、D/A转换器、第一批抗加模拟电路、第一块RF频率合成器、第一块大规模射频接收机单片模拟集成电路……
数据表明,到1990年,一四二四研究所在集成电路技术和产品开发上共获得成果227项,其中116项荣获国家、省部级以上表彰和奖励。
这些成果凝聚了一代集成电路人的努力,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1968年原“128基地”职工和复转军人200余人,1970年石家庄13所内迁职工360人,1970年报到的“成电”“哈军工”等学校的大学毕业生140余人,1971年并入24所的北京地质仪器厂半导体车间职工51人,1971年从十三军集体分配到所的复转军人98人,1971年在永川、大足等地招收的下乡知青学工110多人,为开展集成电路的设计、工艺、封装测试研究以及动力保障、后勤服务等奠定了人才基础。
1993年,一四二四研究所一部分搬迁到重庆主城,一部分搬迁到江苏,其旧址几经变更后成为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用地。2016年,永川区政府和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在一四二四研究所旧址上建成“中国集成电路创业史陈列馆”。
“一四二四研究所的这段发展历史,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重庆永信科技有限公司品质部经理张振江表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和未来,核心产业、核心技术都是用钱买不来的,都不能有依赖思想,必须靠自力更生、自主研发。
“一四二四研究所的发展历史让我深受启发!”永川高新区凤凰湖产业促进中心党工委书记陈建国说,一四二四研究所能取得这么多科技成果,其原因在于特别注重人才培养和“开门办科研”,他们不仅面向全国创办发行《微电子学》刊物,还特别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很多工厂因此扭亏为盈。他表示,下一步,园区不仅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还要加大企业服务力度,通过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大力引进科技人才等系列措施,促进企业创新,助力永川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
原标题:新中国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在这里诞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