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客户端消息,9月8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中心城区是引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核心引擎,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载体。
“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要着力强核提能级,增强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能力。要面向新发展阶段,着眼现代化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先行先试,加快集聚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国际交往等高端功能,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率先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
中心城区以长江、嘉陵江为主轴,沿三大平行槽谷组团式发展,重塑“两江四岸”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将实施重大示范工程,高水平打造长嘉汇、广阳岛、科学城、枢纽港、智慧园、艺术湾,引领带动中部历史母城、东部生态之城、西部科学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发展,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渝中区
精耕深耕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十四五”期间,渝中区将围绕全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深入实施“深耕精耕”渝中行动,统筹抓好规划、建设、管理,整体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解放碑
强化城市规划引领
精心塑造城市风貌。突出“江城”“山城”特质,突出“三区三线”空间管理,以长江、嘉陵江为主轴,强化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导和管控,合理调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塑造显山露水、错落有致、疏密有度、彰显文脉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山清水秀、巴渝气韵、立体山城、国际风范”的城市风貌。
精准规划存量空间。精准高效用好产业载体和存量未建地块,高水平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和世界知名商圈,集约打造一批产业街区、产业园区、产业社区,更加协调融合经济发展、城市更新、生态保护与社会建设。
精细拓展增量空间。强化行政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等核心功能,坚持片区整体更新、拆建并举,完善1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与社区生活服务圈。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加快重点片区改造。整合改建部分老旧建筑,抽疏留白优化空间环境,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加快老旧小区改造,综合整治上清寺、大溪沟等区域老旧小区65个,改善环境品质,完善公共配套、提升服务水平、复兴文化特色。
加快老旧楼宇改造。推动50栋老旧楼宇硬件改造、物管水平提升、周边环境改善、业态调整升级和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实现“改造一栋楼宇、成就一个产业园区”。
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协同推进重庆站、渝湘高铁、成渝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打造长江上游邮轮旅游集成服务基地,升级改造朝天门客运码头。提升主干道通行能力,加密支次干道。畅通内部“微循环”,拓展地下交通,实现地下环道成网成片,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发展特色交通,加强以山城步道为主体的步行系统建设。
完善市政能源设施。解决入厕难,全面推行社会公厕对外开放,围绕景区景点、重要路段、重点区域新建一批公共厕所,维护管网安全,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5%以上。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5G室内外全覆盖,每年推出5—10个5G典型应用场景,提升公共充电桩覆盖能力,实施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公共服务、卫生医疗、教育等领域数据开放和共享流通。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精细化推进“大城细管”,深化做实“五长制”、“门前三包”责任制,常态化开展“马路办公”。人本化推进“大城众管”,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智能化推进“大城智管”,完成解放碑—朝天门绿色金融大道、解放东西路、大坪正街等区域灯杆智慧化改造,加强排水检查井、市政排水口、化粪池在线监测和重点区域全时监测预警。
大渡口区
匠心建设钓鱼嘴音乐半岛 打造长江上游音乐艺术明珠
在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中,大渡口的战略定位是打造南部人文之城核心区。钓鱼嘴音乐半岛作为南部人文之城、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建设的核心载体和主战场,将在大渡口乃至全市“十四五”发展新画卷中占据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江文化艺术湾区作为重庆中心城区四大湾区之一,其大渡口段的整体规划分为老重钢片区、中交茄子溪港片区、钓鱼嘴半岛片区三大部分。其中,钓鱼嘴半岛片区面积约7.8平方公里。钓鱼嘴半岛定位为“音乐半岛”,将融合醉人的滨江风貌、动人的音乐旋律、迷人的文化魅力,以“音乐+文创、文旅、科技”为主要功能,沿半岛环路形成环绕式产业布局,建设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着力打造成为长江上游音乐艺术明珠。
▲钓鱼嘴音乐半岛规划图
提速配套建设,强化载体筑巢引凤
钓鱼嘴半岛将对标国际一流,布局长江音乐厅、长江音乐学院、长江音乐广场、长江音乐台、长江音乐博物馆、长江音乐营6处重大文化艺术设施,用地总面积26.96公顷,总建筑面积18.31万平方米。
其中,长江音乐厅已被列入市级重点公共设施项目;长江音乐学院致力于成为融教学、实践与科研为一体的现代音乐艺术学校;长江音乐博物馆将成为长江流域音乐遗产聚集地;呈现音乐元素的长江音乐广场、聚集音乐产业的长江音乐营、承办音乐活动的长江音乐台,将共同发挥城市音乐文化集聚功能,共同形成展现重庆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文化新地标。按照计划建设时序,长江音乐厅、长江音乐学院将于今年开始正式动工。
交通建设方面,目前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大渡口段的北向通道、白居寺长江大桥、轨道十八号线、成渝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等52个工程项目正有序、快速推进。钓鱼嘴半岛的片区路网建设已全面铺开,预计到2022年陆续建成投用。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
随着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和钓鱼嘴音乐半岛上升为市级战略,大渡口区将发展“音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在音乐文化产业中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产业转型新动力。
“十四五”期间,将盘活钓鱼嘴半岛文化资源,加快引育头部企业,形成集音乐创作、教育、演艺、版权交易等多种业态的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音乐产业园,打造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助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重点发展音乐创作,建设重庆原创音乐版权孵化基地,打造原创音乐生产地。发展音乐交易,规划建设西部最大音乐用品市场。发展音乐教育,促进音乐教育多样化、品质化发展。加快引育数字音乐平台,重点培育发展5G音乐总部、AI音乐等新兴音乐业态。
汇聚音乐资源,加快音乐人才集聚培育
“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推动区内外音乐、影视、舞蹈类相关文艺院团,以及音乐协会、考级中心等机构在音乐半岛及周边区域集中布局,引入设立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等分支机构。依托长江音乐学院,建设高层次音乐人才培养基地。发展音乐特色教育,建设音乐附中、音乐附小,构建完整的音乐人才培养体系。
唱响音乐品牌,提升音乐半岛辐射力影响力
“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引入国内知名音乐资源,打造音乐主题精品活动,策划开展长江音乐节,持续举办草莓、春浪、迷笛“三大音乐节”,培育“穿越二号Colo”等本土音乐节品牌,积极承办各类音乐论坛、展会等文化活动,联合主流媒体,加大宣传推广,塑造多元、活力、时尚的音乐半岛形象。
江北区
全力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
把金融作为“长嘉汇”的硬核,以江北嘴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为主要载体,夯实金融载体、突出金融招商、优化金融生态,积极争取机构设立、产业扶持、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构建更具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业务创新体系。力争到2025年,金融机构集聚度、存贷款余额、金融资产规模在全市乃至西部优势更加明显。
▲江北嘴
持续增强金融总部集聚效应
夯实银证保等传统金融基础,丰富持牌新型金融机构门类,将江北嘴打造成为金融总部集聚中心。持续集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总部,加快布局支付结算、资产管理、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理财子公司等各类持牌新金融机构,争取一批知名外资或合资金融机构入驻。
加大金融科技前沿布局
推动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建设,支持中心围绕检测认证、金融科技研究等工作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心吸引和落户一批优质金融科技公司,打造金融科技高地。支持金融标准创新建设、金融科技应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等金融科技试点项目落地。
推进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优化升级江北区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联合人行重庆营管部打造一批服务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基层金融服务港湾。加快发展资产管理及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健全金融产业配套,完善金融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建立行业主管部门、街镇(园区)上市工作机制,加大企业上市服务力度,合力助推辖区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助推溯联塑胶上市申报,重点培育润际远东等一批企业上市计划明确的后备企业。开展辖区拟上市企业“大走访”,深入挖掘优质上市后备企业,构建一批有意向、有计划、有实力的拟上市“后备队”,进一步完善上市企业和后备企业数据库。积极谋划资本市场培训、论坛和沙龙活动,做好上市政策宣讲,增强企业对上市工作的了解度和认同感。
稳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
加快落实中新金融领域合作项目,推动形成重庆和新加坡金融“点对点”对接、带动成渝地区与东盟“面对面”合作的金融开放新格局。依托寸滩保税港、果园港等平台,加强与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大力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积极推广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和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等外汇管理改革试点、自贸试验区政策等,进一步提升江北嘴金融机构跨境服务能力。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大力建设江北区金融审判庭和江北嘴金融检察办公点,建立公平、公正和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完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多部门联动强化非法集资宣传、风险排查整治,打造金融安全示范区。
加强江北嘴城市品质提升
实施江北嘴城市功能提升,疏解交通堵点,打造城市慢行系统,推进江北嘴地下贯通工程、交通组织优化、匝道及下穿隧道建设等项目。高品质推进“长嘉汇”大景区建设,建成重庆金融博物馆,加快建设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A—ONE”等地标性建筑,启动城市候机港建设,加快推进江北嘴江滩公园、聚贤岩广场、江北嘴公园品质提升、公共环境提升等项目,让重庆版“清明上河图”再现江北嘴。
沙坪坝区
全力打造科创智核
“十四五”时期,沙坪坝区将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紧紧围绕打好“科创牌”,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聚焦科学主题“铸魂”,努力建设成为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
主动担当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主战场、主力军使命,着力壮大创新平台、引育创新主体、深化校地合作、推动成果转化。
推动校地融合发展,凝聚创新合力
发挥16所高校、321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10万余名科技工作者等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引导高校优势学科和区域重点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大学专业、科技企业、区域产业“三业”融通,打造布局科学、特色鲜明、整体协同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国际化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中心。
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4%以上,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产值(营收)超6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过4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以上。
▲重庆大学
加快搭建平台,拓展创新空间
打造科学城沙坪坝片区科创主轴,以科学大道、梁滩河为发展轴线,建好黄金湾·智谷、中电光谷·西部科技城、青凤高科创新孵化中心、五云湖科创社区等高品质创新空间。打造东部滨江科创走廊,拓建特钢创意产业园、凤凰山创意产业园、拾光格数字经济创新港等新经济产业空间,推动重庆工业设计城、金沙星座·科创园、重庆大学设计创意园等扩容升级,培育一批10亿元科技楼宇。发挥好中梁山、缙云山科技创新生态绿屏作用,打造科学家的后花园、创业者的养心地。
到2025年,新增各类创新创业载体300万平方米以上,创新创业平台超过50个,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建成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
加快引育主体,激发创新动能
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等高端创新资源,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中科广能、吉芯科技等高端研发机构加速发展,抓好西太深海量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重庆市西部区块链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的研发平台体系。
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累计2000家以上、引育新型研发机构10家,引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新领军者企业10家,建成科技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10个,设立研发机构的规模工业企业数占比达到60%。
增强产业引领,赋能产业转型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下一代汽车、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培育2-3个百亿级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提质发展现代物流、新型金融、工业设计和专业服务。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行业领先性的数字产业集群。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90%,智能产业规模达到3300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青凤高科产业园新增工业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
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质效
持续优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生成—人才引领—金融支撑—服务保障”的创新生态链。打好“校友牌”“院士牌”,持续开展“荟萃金沙·磁聚英才”“国际前沿创新大会”等系列品牌活动,建设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争取更多驻区高校毕业生就地创新创业。紧扣科学家需求,统筹推进东部人文母城、西部现代新城和“两山”生态屏障建设,投用科技公园等一批配套项目,建成大成湖、青木湖湿地公园等城市绿心。
到2025年,在区院士、柔性引进院士、项目参与院士达到200人以上,高层次创新人才达到800人以上,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到150人以上。
深化开放合作,增强创新活力
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等“四向齐发”通道功能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吸附力,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发挥联动成渝地区关键纽带作用,做深做实“武沙”“青沙”“绵沙”科技合作,发挥三大高铁站点优势,成为带动成渝地区创新要素高效流动的新引擎。
九龙坡区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打造“中国铝加工之都”和中国“西部氢谷”
“十四五”期间,九龙坡将推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650亿元。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九龙坡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全力铸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汽摩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智能产业集群,倾力打造“中国铝加工之都”和中国“西部氢谷”。
▲西南铝厚板生产线
打造“中国铝加工之都”,再造“一个九龙工业”
以中铝高端制造项目集中布局为依托,积极承接重庆高新区辐射和溢出效应,在西彭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高端铝精深加工,主要发展有色金属加工、新材料、智能和高端装备、商贸物流等产业。“十四五”期间,全力推动轻量化材料和智能化制造集群发展。
力争到2025年中铝高端制造集团实现市值达千亿,全区新增工业产值“两千亿”(集团产值千亿+带动新增产值千亿),实现再造一个九龙工业。
为此,要突破高端铝合金应用技术。集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龙头企业研究院等,着力解决材料、工艺和装备方面的“卡脖子”痛点问题和关键共性难题,推进高端铝合金制造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铸造高端铝合金产业集群。聚焦民用航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海工船舶等新材料领域,打造集原材料生产、产品设计、零部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推动铝加工产业高端化发展。
打造“中国轻量化材料应用示范之都”。充分发挥中国轻量化材料应用研究院作用,积极引进培育以铝、镁、钛、锰为主的轻量化材料研发、生产、检测、应用等项目,加快建设国家高端铝合金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铝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全力打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家级轻量化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助力全国碳达峰、碳中和。以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改造升级传统铝加工产业,建设数字工厂、智慧园区,推动再生铝保级、升级循环应用,积极推动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
打造中国“西部氢谷”,构建能源革命新基地
以完善氢能全产业链为目标,依托博世庆铃、国鸿氢能等重点项目,在陶家片区集中规划建设约3平方公里氢能产业核心区,规划建设“氢能科技园”“氢能产业园”“氢能展示中心”“氢能社区”,全力打造国家级氢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国家级燃料电池研发制造中心、国家级氢能源多元应用试验区、国家级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和绿色发展转型示范区。
力争到2025年,加氢站数量达到15座,以氢燃料电池为核心的研发生产企业达到30家,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累计产量达到9000辆,氢燃料电池电堆累计产量达43000台,氢能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为此,要打造示范应用场景。以物流、公交等交通运输领域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厢式物流车、短驳运输牵引车、公交车、市政用车、城际客车等燃料电池车示范应用。开拓燃料电池轨道交通、船舶、无人机等领域示范运行。开展氢能社区建设,加大燃料电池在储能发电及备用电源领域应用推广。
完善创新支撑载体。建设以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平台、公共检测平台和氢能产业发展联盟平台为支撑的“一院三平台”创新体系,构建“产业智库—科技研发—检验检测—产业合作”的创新生态系统。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相关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集聚一批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未来将打造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科技产业园,建设立足重庆、辐射西南、服务全国的氢走廊枢纽和氢能产业链集群示范高地。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市内区县和成都在氢气供给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合作,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园,推动氢能装备制造环节向九龙坡集聚。
营造氢能社会氛围。以陶家氢能科技产业园为载体,建设氢能科技馆、氢能公园等,布局氢能展厅,主动承接和主办各类高水平氢能产业大会、展览、论坛等,建立氢能宣传保障机制。
南岸区
高起点建设广阳岛智创生态城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扣“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定位,将广阳岛智创生态城打造成为“两点”的承载地、“两地”的展示地、“两高”的体验地,支撑带动全区绿色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山水人文都市区、智慧创新生态城。
▲广阳岛智创生态城总体鸟瞰图
形成“一岛一心两屏多廊”的总体空间格局
广阳岛智创生态城注重规划先行、生态优先。充分利用现状槽谷缓丘地形,精巧布局,打造“一岛一心两屏多廊”的总体空间格局。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的同时,依托通江山水绿脉,形成山水辉映、城绿交融的生态景观风貌,构建韧性、网络化生态空间,蓝绿空间占比超过68%。
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
广阳岛智创生态城规划南山、明月山2处世界级城市山地公园,牛头山、大佛山等6处城中山地公园,苦竹溪、渔溪河等7处滨水公园,3处滨湖公园,30处社区公园,形成“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城市环境,实现“300米入园、1公里入林”。
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创新之美
突出生态主题,紧扣“双碳”目标,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广阳岛智创生态城大力引育高端创新主体,营造“近悦远来”创新生态,布局长江模拟器、环境(水、土、大气)治理研发中心、环保科学观测站、成渝共建国家绿色科技创新与绿色工程研究中心等5处环保研发新引擎,建设碳捕捉与封存、零碳能源前沿、脱碳建造等3处低碳技术研发平台,在低碳、零碳、固碳、封碳等领域实现技术、产品、材料的突破,助力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创造数字助力高效发展的智慧之美
广阳岛智创生态城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开放领先的新型数字社会生态,加快建设智慧生态、智慧建造、智慧风景、智慧管理四大应用场景,着力建设全时空要素覆盖的的智慧平台,实现城市运行全景展现、仿真预测、管理调度和决策优化。
构建城乡融合绿色栖居的人居之美
在广阳岛智创生态城,将建设“完整社区”和“绿色社区”的高品质城区,建设巴渝国际人才社区,示范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人居形态,结合山水空间,营建巴渝传统“依山就势、面塘而居”的岭谷村落,展现巴渝版“富春山居图”。
北碚区
加快打造民营经济示范地
未来五年,北碚将以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为契机,充分发挥国家和市级关于促进民营经济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集聚优势,率先在创新机制、金融制度、法治环境等领域探索有效改革路径,深化对改革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引导民营企业在西部改革开放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将北碚特色的服务机制和营商环境打造成为西部品牌。
▲颜宏齿轮公司自动化生产线
增强民营企业创新动能
依托区内民营企业科研平台和高校研究院公司,布局民营企业创新基地,推进科技园、产业园、高校联动,加快突破性和原创性技术成果转化,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跟投机制及合理的贷款退出机制,组建风险投资基金。举办国家级学术会议、产业论坛,汇聚人力、信息、资本等要素,持续打造北碚创新生态。
实现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
以蔡家民营经济示范半岛、卢作孚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园为主阵地,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建立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大幅提高民营经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比重。
助力民营企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加强北碚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产业合作,联动广安市建设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联合绵阳市开展成渝地区跨区域协同机制研究。推动“一带一路”和中新互联互通战略合作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市场,助推民营企业提品质、塑品牌。
强化民营经济要素保障
推动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营企业纾困。做大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与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完善区级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实施“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加大民营企业人才、用工保障力度。
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
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出“首次不罚”清单。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建立区内统一运行的区级涉企政策网上兑现系统。用好“两个直通车”制度,加大企业问题化解力度。打造“亲清”政商关系典范区。
弘扬卢作孚爱国企业家精神
办强卢作孚民营经济学院。给予优秀民营企业家礼遇尊荣。建立年轻一代企业家自主选择到政府部门挂职通道。大力推动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引导企业家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卢作孚光彩奖”评选,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等评先评优表彰活动。
渝北区
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全面建设内陆开放空中门户
紧扣主城都市区建设“改革开放试验田”定位,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充分发挥江北机场和重庆北站等枢纽功能,强化空港、水港、铁路港“三港”联动,建好中新航空产业园,加快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着力建设国际航空物流分拨中心,打造千亿级航空物流园,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优进优出,充分彰显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门户形象。
▲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效果图
畅通对外开放大通道
强化“三枢纽建设”,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全力支持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建设,到2025年,国际航线总量达到115条以上,全面建成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拓展水运通道功能,加快建成洛碛港一期、二期作业区建设,同步推进疏港高速公路和渝怀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港口与中欧班列(重庆)、航空物流枢纽的无缝衔接;
强化铁路通达功能,加快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建设,推动江北国际机场与重庆北站、重庆东站、木耳铁路站、南彭公路物流基地、洛碛港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重要交通枢纽节点铁路直通。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统筹口岸、保税港、自贸试验区等各类开放平台资源,加快推动各类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协同发力,全面提升要素集聚和引领辐射功能。
加强“三类开放平台”建设,做强临空经济示范区,做新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渝北板块,做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充分依托江北国际机场的航空网络优势,积极引进冷链物流企业。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贸交流合作,进一步延伸保税区展览、展示、交易功能,高标准建设特色进口商品直销中心,构建智能终端设备、航空设备、高端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医疗器械等临空专业贸易平台。
利用“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中心(空港)、临空进口商品城等重点项目实施机会,打造临空消费中心,营造世界级消费体验。
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
以数据开放、金融开放、运输开放和人才开放为重点,加强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巩固拓展传统优势,加快培育适宜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产业形态、产业结构、市场主体,构筑竞争新优势,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
聚焦智能终端、汽车等优势产业,提高智能终端、汽车、轻工、装备等传统优势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依托仙桃国际大数据谷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优势,抓住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消费类电子产品)获批契机,推动渝北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做大渝北“朋友圈”。
巴南区
推动重庆国际生物城“金篮子装金鸡蛋”打造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十四五”时期,重庆国际生物城将发挥重庆生物医药产业主战场、排头兵、增长极作用,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全面布局大健康产业,以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构建创新体系,完善产业链条,建设高质量发展产业高地和高品质生活生态新城,加快建成长江上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努力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命健康产业重要增长极。
到2025年,重庆国际生物城力争实现年产值500亿元以上;以生物药为核心,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为特色的“1+3+N”产业体系更为完善,大健康产业全领域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形成带动引领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重庆国际生物城鸟瞰图
发展定位
一是打造长江上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二是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三是建成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地。
产业体系
着力构建“1+3+N”产业体系,以生物药为核心,以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为特色,构建完善的专业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内领先的生物药全产业链。
创新体系
以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为载体,将其建成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研究和产业转化平台;以顶尖高校、院所等产学研平台为基础,打造国内领先的,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的全要素创新链,形成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双强”格局。
产城融合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摸清生态人文本底,持续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为核心,全力彰显“三生融合”理念,促进生物城、古镇和岛屿一体规划、联动发展,打造以长江为风景主轴,形态集“江城、江镇、江村”为一体,内涵集“生物、生命、生态”于一身的山地田园城市和生物高科技未来之城,书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篇章。
重点任务及重大项目
全力支持核心企业做大规模、扩大布局。通过政策导向、全方位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等措施,推动智睿生物、博唯生物等企业不断扩大产品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善自身产业链条。加快扩充产能赛道,推动口服紫杉醇、长效胰岛素、单克隆抗体等产品投产上市。加快完善基础研发链条,促使一批新产品、新项目实现孵化转化,提升研发整体实力。用好全市唯一的动物实验中心——美莱德生物,支持建设P3实验室、模式动物中心等,利用其三方服务力吸引周边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向国际生物城集聚,培育壮大第三方平台体系。围绕构建千亿级生物城目标,聚焦“金篮子装金鸡蛋”,推进招商引资选优招强,进一步增强核心驱动力,争取在5年内新增1000亿产值体量。
全力保障现有二期、三期临床品种,加快形成工业能力。从水电气等能源保障,到各类行政审批,全方位服务HPV疫苗、白介素-17等三期临床产品进程,推动产品早日上市,形成产值效益。
利用药品与器械MAH制度,掌握工业能力话语权。MAH制度核心是将药品上市许可与药品生产许可分离,让医药市场各要素灵活流动,降低新药研发门槛,促进医药行业专业化分工,直接促进CMO快速发展。把握自身产业化能力集聚的优势,提升工业化能力,因地制宜的做好资源整合,完善产业链条,搭建CRO、CMO平台,推动形成“CRO+CMO”一体化服务模式。
强化平台建设,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构建西部领先的创新体系,建设各类孵化器、加速器、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建设好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将其建成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研究和产业转化平台,补齐包含生物药创新在内的创新基础研究链条,促进一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重庆数字医学转化中心,补齐包含医疗器械创新在内的产学研融合创新链条;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共建成渝药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完善包含化学药在内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融合。
重庆日报全媒体申晓佳
原标题:你品你细品!读懂中心城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亮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