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红十字会印发了《关于做好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将通过实施应急救护知识进课堂等行动,在重庆大中小学开设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课,对中小学教职员工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切实保障青少年生命健康。
《通知》提出,各区县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各级各类学校要将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列入课程计划。
小学阶段重点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知识科普宣教,树立敬畏生命、关爱他人理念。中学阶段掌握基本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养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学阶段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知识技能,倡导救护志愿服务,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
同时,各区县教育部门按校医(保健教师)—体育教师—班主任—其他人员的先后顺序,统筹安排辖区学校教职工应急救护培训。培训内容方面,优先培训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基本诊断技能、心肺复苏术(包括AED使用)、气道异物梗阻解除术、预防溺水。到2030年,中小学教职员工接受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合格的师生比例不少于1∶50。
此外,积极推广在学校配备急救箱、自动体外除颤器(以下简称AED)、应急救护一体机等急救设备,建设“博爱校医室”,加强救护培训和演练,有效提高校园救护服务能力。区县学校有500名以上学生且医疗急救专业人员在5分钟内无法到达该学校的,应分批配备AED。在学校举办校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期间,还应组建一支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从而保证学生、教师以及其他人员在校园内参与体育项目和各项活动时的安全。
上游新闻记者 秦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