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两江观察 |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如何发力?
10-19 14:07:11 来源:两江观察微信公众号

两江观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是重庆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的重要途径。

为什么要建、如何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10月18日,两江观察采访了中铁二院重庆分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奇瑞。

图片

▲9月14日,轨道交通2号线李子坝站,不少游客前来“打卡”。郑宇 摄/视觉重庆

必要性何在

两江观察:重庆打造 “轨道上的都市区”建设,基础何在?

张奇瑞:重庆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地理特征,中心城区“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主城都市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镇格局,决定了重庆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较平原城市,重庆可供建设开发的土地资源更加有限和宝贵;复杂的地形地貌及地质环境导致城市交通建设资源紧缺、成本更高;山水阻隔,主城都市区各组团间的分工协作、产业功能分布碎片化等问题较突出。

从这个意义上讲,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是重庆主城都市区强核提能级、扩容提品质的有效路径,是缓解“大城市病”的有效手段,更是串联城市城镇组团、产业功能节点、优化区域分工协作的有效方式。

图片

▲9月14日,西部(重庆)科学城,轨道交通5号线跳磴至江津段正加速建设。龙帆 摄/视觉重庆

两个时机

两江观察:为什么此时要强调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

张奇瑞:从城市发展阶段看,重庆正处于由中心城区向主城都市区拓展的关键时期。

截至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400平方公里,经济总量9822亿元……对照国内外超大城市发展历程,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经济密度均已达到由超大城市向都市圈转型发展的阈值。

截至2020年,主城都市区人口超过2100万,建成区面积4200平方公里,经济总量19243亿元,以不到全市35%的土地,集聚了全市65%以上的常住人口、近75%的常住城镇人口,完成了近80%的GDP、6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和70%以上的社零总额,已具备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共同作用下,主城都市区城市空间结构会进一步向大都市圈空间结构加速转变。

从交通建设进展看,重庆正处于由相对独立发展向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截至目前,主城都市区已投用铁路里程约1673公里,加上在建的渝昆、渝湘、渝万、成渝中线等高铁以及拟在“十四五”开工的渝西、渝宜、渝贵高铁,可实现主城新区城市高铁全覆盖;主城都市区已建成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8条、370公里,在建线路291公里,中心城区“环+放射型”运营网络基本形成,通达中心城区各城市组团,覆盖机场、高铁站、综合枢纽、商圈等重要功能节点。同时,1号线“尖璧段”通车实现了主城新区轨道交通“零”的突破,江跳线将于2022年建成通车,璧铜线已开工建设……

所以面对“两个时机”,重庆应抢抓机遇,将轨道建设与城市发展新阶段相契合,由构建对外大通道和缓解主城拥堵为主,向支撑主城都市区发展适度转变,让轨道交通发挥更大效益。

图片

▲6月8日,在铜璧线铜梁站至铜梁新城站区间,建设者正在施工。罗斌 摄/视觉重庆

3方面着力

两江观察:作为轨道交通建设的参与者,你认为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张奇瑞:首先是加快构建“1小时通勤圈”,这是主城都市区一体发展的基础,能够有效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总体上是“分层布局、一体衔接、服务为本、优化升级”,集成铁路、轨道、公路、市政道路等多种交通方式,实现步行、公交、P+R等方式10分钟可达轨道站点,轨道平均在途时间不超过40分钟,实现主城都市区“1小时”轨道全覆盖,打造“门到门”的一小时通勤体系。

其次是加快完善“1小时经济圈”,依托轨道交通组织产业功能轴带,畅通主城都市区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以轨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轨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举几个例子——

依托渝永(川)荣(昌)线打造智创产业延伸轴带,串联重庆高新区、璧山高新区、永川高新区、荣昌高新区4个国家级高新区,与贯通中心城区智创轴带的城轨快线15号线贯通运营,打造体系完备的智创产业发展走廊

依托南川线打造旅游发展轴带,串联重庆东站、东温泉镇、太平场镇、大观镇、黎香湖镇,至南川城区,延伸至金佛山,全面盘活沿线旅游资源,打造颇具特色的旅游经济发展走廊

依托綦江线打造对外经贸与物流发展轴带,串联重庆公路物流基地、綦江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服务区、綦万创新经济走廊、重庆(万盛)内陆无水港,形成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对外经贸与物流发展廊道

依托大足线,进一步擦亮重庆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旅游品牌

从这些依托城轨快线的产业功能轴带可以看到,“1小时经济圈”将有利于构建产业协同联动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图片

▲国内首个高速铁路TOD“站城一体化”项目金沙天街。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供图)

其三是加快建设“1日生活圈”,这是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抓手。总体上,加强交通、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复合,把轨道场站打造为新的交通中心、生活中心、商业中心和居住中心。

具体来说,一是以轨道交通网为主骨架,形成由轨道交通走廊连通就业、居住、休闲等功能的城市活力带,提供“一站式”生活体验;二是有效引导居民出行向轨道交通转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三是凸显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的集约紧凑开发体系,引导城市有机疏散,从而优化城市空间,塑造城市形态;四是站点周边开发向租赁住房、中小户型、长租公寓等倾斜,明确建设规模、户型比例等,一定程度上解决“新市民”的住房问题。

图片

▲9月20日,中铁八局工人在渝湘高铁黔江段马家坝特大桥上施工。  杨敏 摄/视觉重庆

四网融合

两江观察:那如何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呢?

张奇瑞:首先是加快“米”字型高铁建设,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包括:提升沿江东西向通道能力,建设成渝中线、渝万、成达万高铁及渝宜、渝绵高铁建设,形成高标准沿江高铁主通道;加快西部地区南北向通道贯通进程,提速建设郑万、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渝昆高铁及渝西、黔江至吉首、渝贵、兰渝、重庆至桂林等高铁,打通京昆、包(银)海、兰(西)广及厦渝高铁主通道;推动高铁主通道延伸拓展,建设万州至黔江等区域连接线,扩大高铁覆盖范围和惠及面。

▲ 其二是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包括:推动重庆至广安(达州)、自贡(雅安)等城际铁路建设,强化与川东北、川南经济区的联系;推动重庆至铜仁、毕节等城际铁路建设,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黔东北、黔西北的辐射带动。

▲ 其三是加快城轨快线建设,完善主城都市区轨道交通体系。包括:中心城区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快推动15号线、27号线等建设,整体提升轨道交通效率;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以一体化为核心,加快建设璧铜线、江跳线及南川线、长寿-涪陵线,全面融入中心城区通勤网络;重要战略支点城市以“内联外引”为核心,加快建设渝合线及永川-荣昌线、綦江线等,强化辐射带动能力;桥头堡城市以“有机缝合”为核心,推动潼南线、大足线等建设,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

图片

▲9月14日,轨道环线海棠溪站,列车进站。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 其四是加快城市轨道建设,助力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包括:在既有及在建轨道交通基础上,按照“中心加密、两槽提速、两翼联通、外围辐射”思路,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开展中远期轨道交通线路前期研究,做好项目储备,保障我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 其五是推动“四网融合”发展,形成资源整合、运营高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包括:提升协同运输效率,推进城轨快线与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标准融合、跨线运营,提升直联直通水平;提升一体化管理水平,推进“四网”一体化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实现“无缝化”衔接;推进关键设施设备统一标准、互相兼容,推动多制式车辆基地、综合维修、运营控制等资源整合共享,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体制机制有效协同。推进“四网”票制协同,实现一票全网通;推进安检互信,实现不同交通方式换乘旅客安检相互信任,提高旅客换乘效率,方便旅客出行。

原标题:访谈 |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如何发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