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是露天的自然博物馆与历史博物馆,其森林、河流与灌丛相嵌的生态环境,很早就被学者们认为是研究远古人类起源、演化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在长江流域的远古文明遗址中,以三峡库区最为密集和最有连续性,在该地区发现的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古人类文化遗存可建立起从200万年前至今的一个人类演化的大体框架,说明这里是东亚人类从早期到晚期的重要演化中心之一。这种资源上的优势是全国其它省市或地区无法比拟的。
长江三峡之巫峡
1.来自民间的考古线索
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都是依赖于人民群众,玉米洞遗址也不例外。玉米洞的发现要追溯到2005年底,中法联合考古队正在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民工龙代清听说玉米村(现为小营村)开山采石挖到人头骨,便立即讲消息告知了正在龙骨坡遗址发掘的考古队,考古队随即前往玉米村一探究竟。
玉米洞遗址与龙骨坡遗址相距4000米
考古队在传说发现人头骨的溶洞中,发现了一批动物牙齿与肢骨化石,但未能找到任何人化石的线索。发现人头骨的线索让龙代清和黄万波确认此处盛产哺乳动物化石,并以此地玉米村命名为玉米洞。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玉米洞化石点的发掘也暂停搁置。2008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巫山县文物管理所还对玉米洞进行了复查,确认动物化石主要出自两个天坑中较大者,此地被登记备案为一处化石地点。
出土动物化石
2.重庆古人类研究所成立之初的考古课题
2011年,新成立不久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起初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人类化石和动物化石的寻找,玉米洞因人头骨的传说以及富集的动物化石产出而被重新重视起来。在此次挖掘结束时,与挖掘化石的民工闲聊得到一条重要线索,玉米洞还有另外的洞口和洞室。此消息令挖掘队员颇感意外,随即对玉米洞真正的洞口和洞室进行了考察。
洞室内虽有现任洞主早年居住的痕迹,并未有过较大的地层扰动。良好的洞穴形态和原生的洞穴堆积让化石挖掘队意识到,这里非常适合古人类繁衍生息,地层堆积里很有可能会出土人类文化遗存。
玉米洞天窗
2012年4-5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再次来到玉米洞进行发掘。本次发掘在不通的地层层位中,相继有少量动物化石出题,并发现了近百件人工石制品。表明这里曾经有远古人类居住和活动,也表明洞室前端的地层堆积与天坑及洞尾处截然不同,玉米洞化石点的范围和内涵有了新的扩充,需要重新审视,玉米洞化石点可能要改名为玉米洞遗址了。同时,考古队积极向重庆市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申请开展以解决学术问题为目的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
玉米洞发掘现场
3.来自十八层的旧石器文化轴线
2012年10-11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对玉米洞遗址展开了首次考古试掘,本次试掘共发现编号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12件,以及大量小哺乳动物化石和碎骨,还在个别动物骨骼化石表面发现了人工痕迹。在试掘过程中有意收集了一批有利于年代测定的样品送检。此次试掘进一步明确了遗址性质,对地层堆积的成因有了初步了解,也发现了一批具有详细出土信息的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2013年4-12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人类所组织了更加强大的力量投入到正式的考古发掘当中,本次挖掘共计出土编号石制品2837件,编号哺乳动物化石1518件,还有100余件骨角牙器、2处用火遗迹以及大量未编号的碎骨本次发掘是玉米洞遗址首次正式的考古发掘,在原试掘基础上更加全面细致地揭露了遗址的情况,为该遗址日后长期的发掘奠定基础。
玉米洞发掘出土的石制品与古代兵器对比
此外,在发掘工作结束时组织召开了“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发掘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的20多个专家通过室内标本观摩、遗址现场踏查、学术会议研讨等形式为玉米洞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会诊把脉、建言献策,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了该遗址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并且建议放缓发掘工作,拟定合理的长远发掘规划,并于2014年底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玉米洞遗址新的主动性考古发掘。
2015年10-12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对玉米洞遗址开展后续发掘工作,拟通过本次发掘获得更加完整的地层剖面和更丰富的实物资料。此次发掘主要是2013年度发掘工作的延续,出土编号石制品378件、动物化石700件,还有一批未编号的碎骨,地层深度达6米,文化层划分达到18层,一定程度上延伸了遗址的文化轴线,为进一步研究玉米洞遗址古动物、古环境及年代问题提供更多素材。
4.等待揭秘的长江三峡地区旧石器文化遗址
玉米洞遗址是长江三峡地区旧石器遗址的又一个重要新发现,从籍籍无名的化石点到声名远播的国保遗址,一步步走来,经历了太多曲折故事。在三峡地区这样特殊的环境资源背景下,玉米洞遗址长时段的地层序列和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对东亚本土古人类的连续生存演化和文化适应是极为珍贵的研究材料,玉米洞遗址的发现不仅将会丰富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材料,并将为古人类学探讨更为广阔时空范围下的人群演替和技术演变做出积极贡献。唯一遗憾的是,玉米洞文化的主人还未现身,期望不久的将来,还能再度重逢,启动玉米洞下一个阶段的发掘,让她重焕光彩。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贺存定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